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詞條    生物動物   

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學名:Oncorhynchus keta),又稱大麻哈魚,俗稱狗鮭、秋鮭。體側扁平,呈紡錘形,從后腦勺到背鰭基部逐漸升高,從背鰭到尾部略彎曲。腦袋扁,眼睛小。吻部像鳥一樣突出的喙。上下頜有一排排牙齒,牙齒鋒利、略扁。背鰭的起點位于吻部和尾鰭的中心。脂質鰭非常小,位置非常靠后。臀鰭位于脂肪鰭的前部和下部。平均體長60厘米,最長1米,最大體重超過16公斤。大馬哈魚是一種逆流洄游的冷水魚,廣泛分布于北太平洋中高緯度地區在海洋中生活了四年并達到性成熟后,幼魚回到河里產卵和繁殖。該魚于2007年上市,編號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目錄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大馬哈魚長而扁平,從后腦勺到背鰭基部逐漸隆起,從背鰭到尾部略彎曲。頭部扁平,眼睛小,它離吻部比離鰓孔更近。吻部突出,形狀像鳥的喙雄魚的吻部在繁殖期更突出,上下吻部像鉗子一樣向對方彎曲。上下頜有一排排牙齒,牙齒鋒利、略扁,頂端微彎。鱗片很小,呈瓦片狀排列。背鰭的起點位于吻部和尾鰭的中心,略先于腹鰭。脂質鰭非常小,位置非常靠后。臀鰭位于脂肪鰭的前部和下部。

體長為體高的4.6倍,頭長的4.5倍,尾柄6.4倍,尾柄高14倍.4倍。頭長約為吻長的3倍,眼徑為8.7倍,2倍眼距.5倍。尾柄的長度約為尾柄高度的2倍.2倍。雄魚的頭長、吻長、體高和尾柄高與體長的比值大于雌魚,且該比值隨體長的增加而增大,而眼徑比值隨體長的增加而減小。

生活在海洋中的大馬哈魚顏色為銀白色,繁殖期成魚兩側出現10~12條橙紅色條紋雌魚的顏色較深,雄魚的斑點較大。此外,繁殖季節魚的吻部、頜部、鰓蓋和腹部呈青黑色或深灰色,臀鰭和腹鰭呈灰白色。

成年大馬哈魚平均體長約60厘米,大型個體超過90厘米,少數甚至可達1米長;一般個體重4~5公斤,國際釣魚協會公認的世界紀錄是15.87公斤的超大個體。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地理分布

大馬哈魚在太平洋大馬哈魚屬中分布范圍最廣,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來自我國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和鄂霍次克海,到白令海以東的北美西海岸,包括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美國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的沿海水系,但現在加利福尼亞的遷徙物種數量很少。它們也可以在北冰洋的拉普捷夫海和波弗特海發現,盡管它們的數量非常有限。

在中國,大馬哈魚分布在黑龍江中上游至最主要的支流呼瑪河,在烏蘇里江也有分布、松花江、牡丹江、綏芬河和圖們江。其中以黑龍江、有大量的烏蘇里江松花江、牡丹江現已罕見。

棲息地

大馬哈魚是一種對水溫敏感的冷水魚存活水溫通常為4~20℃,適宜水溫為6~10℃。大馬哈魚在下降和上升期對流速很敏感根據世界上的研究,他們最喜歡的水流速度是30厘米/秒。在溯河、孵化和下河階段對水深也有一定要求,最佳水深為20~60厘米。棲息地水的PH值影響魚類的表皮和呼吸系統,大馬哈魚的首選PH值為6.0~8.為了保證魚卵的成功孵化和魚苗的成活率,大馬哈魚在上游階段往往會選擇水質澄清、沙礫或沙礫底的水道或支流。幼魚下河入海后,先在河口停留一段時間,然后游到遠海生活它們經常棲息在公海的頂層,很少下潛到50米以下。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洄游習性:大馬哈魚是溯河洄游魚類,生活生長在北緯35°以北的北太平洋遠海所有的淡水盆地性成熟,返回產卵親魚。大馬哈魚有兩個生態群,即夏季溯流而上的夏大馬哈魚和秋季溯流而上的秋大馬哈魚,每年進入東北的秋大馬哈魚屬于秋大馬哈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每年9月初出現,種群數量與日俱增,9月下旬達到高峰,10月初明顯減少,直到江面封凍,大馬哈魚的回歸才算結束。

覓食行為:大馬哈魚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以小魚為食。在淡水中孵化的魚苗主要以水中未成熟的搖蚊幼蟲為食、蜉蝣、毛翅目、積翅目、雙翅目、橈足類和甲殼類動物的幼蟲有時會吃死去的成魚。成魚進入淡水繁殖時停止進食。白令海中部的大馬哈魚會隨著獵物群落的季節變化而改變其食物構成。6月底至7月中旬,海洋表層浮游動物數量豐富,此時各類浮游動物成為大馬哈魚的主食,其中磷蝦最為重要。8月中旬至9月中旬,浮游動物密度降至7月的一半,大馬哈魚的主要獵物開始轉向魚類,如燈籠魚、阿拉斯加狹鱈和單鰭大西洋鯖魚

大馬哈魚大馬哈魚

生長繁殖:大馬哈魚一生只會繁殖一次,性成熟的年齡通常為35歲每年在上游繁殖的親魚大多是4歲的,其次是3歲和5歲的個體由于雄魚的性成熟年齡早于雌魚,所以洄游隊伍中也有少數2歲的雄魚和6歲的雌魚。每年秋天,性成熟的大馬哈魚成群結隊地從鄂霍次克海遷徙到中國東北的河流中,來到它們出生的地方繁殖下一代,在此期間它們的行程數千公里。產卵場的水質得到澄清、水流較急、一條有礫石底部和泉水的河流。產卵時,雌魚用尾鰭擺動,用水沖洗沙子,挖出一個直徑1米的洞、一個深約30厘米的橢圓形坑,隨后是橙紅色、直徑5.4~7.4毫米魚卵排入坑中。受孕卵數因雌魚體長體重不同而異,通常為2800 ~ 5300枚,平均約4000枚。與此同時,雄魚也將精子排入坑內,隨后親魚再次用尾鰭扇動礫石將受精卵掩埋。產卵成功后,雌雄親體并不離開,而是在卵坑周圍巡邏,防止捕食者的攻擊。大約10天后,筋疲力盡的親魚相繼死亡。

生長發育:產卵期為10 ~ 11月,水溫4~14℃,孵化期100~120天。第二年春天,魚苗從魚卵中孵化出來,當卵黃囊完全被吸收后,長到5厘米長的幼魚順流而下,開始了出海之旅,沿途攝取無脊椎動物,在河口地區短暫停留后,它們正式踏上了前往遙遠的海洋棲息地的旅程。在海洋中生活了3~4年并達到性成熟后,大馬哈魚再次回到出生地產卵,如此周而復始。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經濟價值:大馬哈魚肉紅肉多,脂肪豐富,味道鮮美,是一種珍貴的經濟魚類除了鮮食,還可以腌制和熏制。魚蛋營養價值高,咸魚蛋富含蛋白質和卵磷脂,可以補充人體神經細胞。

生態價值:大馬哈魚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物種,其棲息地與濕地相連、山溪、河流和湖泊距離海洋和遷徙路線數千公里,并與100多種物種形成了水陸空生態鏈、食物鏈。因此,可以說大馬哈魚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促進了許多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是高緯度地區河流生態系統中的基石物種、傘護種、指示物種。

種群現狀 編輯本段

歷史上,中國的大馬哈魚產卵地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松花江、牡丹江和圖們江,其中松花江和牡丹江已多年未見溯河種群。中國大馬哈魚的數量呈減少趨勢,1947年至49年的平均漁獲量為30.60,000條魚,從1950年到1969年的平均捕獲量是37.兩萬起,1970年至1979年平均18起.8萬,198089年平均21.從1990年到1999年,平均漁獲量下降到4.50,000,2000年至2004年平均收獲量僅為1.9萬尾。圖們江的大馬哈魚資源在歷史上非常豐富,但后來由于漁業生態環境惡化、河流污染和無序的過度捕撈破壞了魚類資源,大馬哈魚的產量驟降至1/10。2004年,專家對烏蘇里江大馬哈魚繁殖種群結構特征的數據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該種群個體的體長和體重明顯小于歷史,總漁獲量僅為2.5萬尾、7.5噸,歷史較低,種群處于瀕危狀態,需要保護。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哥倫比亞河下游曾經有一百多萬條大馬哈魚的上游種群,但由于過度捕撈、隨著支流產卵場和河口覓食生境的破壞,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種群規模不斷下降,到50年代已從大部分支流消失,有時洄游種群甚至不足100只。盡管在20世紀50年代末暫停了商業開發,并增加了一些孵化場,但上游人口仍只有2500人,約為3%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美國華盛頓州胡德海峽的夏季大馬哈魚種群數量也急劇減少。北美的這兩個種群已被確定為受威脅的進化重要單位。

保護現狀

2007年12月12日,中國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上市大馬哈魚。

1999年,美國華盛頓州哥倫比亞河流域和胡德海峽的兩個種群被列為《美國瀕危物種保護法》受威脅進化顯著單位。

致危因素

造成大馬哈魚數量危機的主要因素如下:

水質受到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化工廠、冶煉廠、工廠的出現造成了大量的污水排放,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極大地影響了大馬哈魚的遷徙、產卵和索餌。

產卵的遷徙路線向上游受阻。由于農業灌溉的需要,人們修建了一些水壩,這些水壩在發展農業經濟方面發揮了作用,但也為洄游的大馬哈魚設置了障礙。

河道破壞嚴重。隨著黃金開采業的快速發展,許多淘金船在河流中挖砂和采礦,改變了河流的原始地貌,導致河流水質惡化,破壞了生態環境。

產卵場被破壞消失了。大馬哈魚對產卵地的要求很高由于水庫的建設和儲存,一些產卵場在被淹沒后消失了。

非法捕撈難以杜絕,漁政管理存在不足。漁政執法人員人手不足,船舶等執法裝備配備不到位,難以有效遏制非法捕撈違法活動。俄羅斯在下游的過度捕撈也是中國大馬哈魚資源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護措施

目前,主要的保護措施包括:建立人工孵化放流站,堅持大馬哈魚增殖放流。早在1956年,我國就在烏蘇里江饒河設立了人工孵化放流站,進行大馬哈魚的增殖放流。上世紀80年代末,他在黑龍江撫遠、東寧縣綏芬河流域、吉林琿春先后建立救助站。在過去的30年里,富源和東寧已經放流了5600萬尾大馬哈魚魚苗。

建立國家級大馬哈魚水產種質保護區: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大馬哈魚,中國建立了五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包括琿春江國家級大馬哈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綏芬河東寧段國家級大馬哈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在嚴格監管非法捕撈的同時,繼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加強漁業執法:禁漁期延長,捕撈強度不斷降低大馬哈魚主產區撫遠市的漁船數量從2010年的500艘逐年減少至287艘。

進行棲息地調查:相關部門積極開展棲息地調查、棲息地狀況評估增殖放流等,大馬哈魚產卵場的恢復也在研究中。不斷完善資源節約制度,為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中國黑龍江省先后出臺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黑龍江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細化保護措施,嚴格執行大馬哈魚最低捕撈標準,嚴格控制捕撈強度。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亞歷山大鸚鵡    下一篇 麥穗魚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思思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66| 日本高清www|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超清高清欧美videos|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色妞妞www精品视频| 欧美69xxxxx另类|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黄色免费网站在线看|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日本三级电电影在线看| 四虎影视884aa·com| 一个人免费观看www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播放线|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日本a∨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不卡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乱码卡一卡二卡三| 22222色男人的天堂|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在线|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色爽女小说免费看| 亚洲综合色在线| 99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特级xxxxx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