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河流山脈    島嶼湖泊   

崇明島

崇明島,位于中國中部附近它是美國沿西太平洋的海岸線,也是長江的入海口,經緯度范圍為121° 9′30″~121°54′00″,北緯31° 27°′00″~31°51′15″該島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寬13 ~ 18公里,總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也是僅次于臺灣省島和海南島的中國第三大島。

崇明島是由長江攜帶的多年沖積泥沙形成的島上地勢平坦,沒有丘陵和山丘整個西北和中部略高,西南和東部略低。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樹木繁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地處海洋、河流、陸地交匯處適宜生物繁衍生長,形成多樣的生態系統群和自然生態景觀。

崇明島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崇明縣城五遷六建以適應其變化同時,由于地處長江入海口,這里也多次成為抗戰的重要場所。島上的東灘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沙濕地公園等生態旅游景區都保持了原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珍稀動植物。此外,還有金 岙山公園古跡壽山公園一座寺廟、廣福寺、寒山寺等佛教文化旅游區。

目錄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崇明島位于中國的中點美國沿西太平洋的海岸線,地理位置為東經121° 09′30〃~121°54′00〃,北緯31° 27°′00〃~31°51′15〃它位于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的入海口,將長江一分為二。該島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海島之一它是僅次于臺灣省的島嶼、海南島是世界第三大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該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西靠長江與江蘇省太倉市隔海相望,東北與東海東南與啟東市相望,東南與浦東新區接壤、寶山區隔海相望,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市一水之隔。

1972年后,隸屬海門啟東的永龍沙興隆沙與崇明島相連,成為崇明島的一部分。

永隆沙,20世紀初由河中央的隱沙淤積而成。興起時間為清同治四年至宣彤二年(1865~1910),地面標高在2~2.3米之間。1990年,該島的海岸線為13條.77公里,陸地面積18.13平方公里,海灘面積5.53平方公里。

永隆沙以東的興隆沙,也是由河中央的暗沙逐漸淤積形成的沙島,1976年浮出水面。1990年,該島的海岸線為23條.38公里,陸地面積12.18平方公里,海灘面積23.89平方公里。

形成過程 編輯本段

崇明島是新長三角發展的產物它從浮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島,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當長江向東沖下,流入河口地區時,由于坡度減小,流速變慢,大量泥沙逐漸沉積在這里。一方面在長江口南北兩岸造成沿海平原,另一方面在河道內形成分散的河口沙洲崇明島逐漸成為典型的河口沙島。

崇明島的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崇明島崇明島

崇明島建于初唐武德年間(618-626年)雛形出現了由于長江河口寬闊,泥沙沉積在河口中心線上,形成一個叫東的沙島、Xi 二沙是該島的前身。東沙于東布洲(呂四一帶)江以南,海以東,畬江至太倉島以西,畬江至吳淞港以南,畬山東南,畬江至嘉定縣西南,畬江至狼山西北。1025年(宋天圣三年)東沙與新開發的姚流沙接壤,姚流沙于元末明初崩塌。西沙和東沙同時露出水面它在東沙西部,與東沙一水之隔,相距七十余里。沙洲上舊有平等、道安、釋樂3村。五代初崇明鎮就設在這里。元末明初崩潰,1506 ~ 1521(明正德年間)僅存道安一村。

崇明島是北宋到明初(1025—1502年)逐漸擴大,北宋天盛三年(1025年)姚流沙成為東沙向西擴張的第一個合并沙洲;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三沙出現在姚西北50公里處。因為三沙隸屬西沙崇明鎮管轄,所以又叫崇明沙;宋末元初,三沙與姚—東沙并入崇明島的大沙洲,奠定了崇明島的基本框架;元末明初,長江入海口出現大量沙洲,加上舊沙洲,大致可分為東沙-姚劉沙-三沙聯合體、西沙、以平陽沙為中心的三個沙洲群。

崇明島是明朝初年到清朝初年(1553—1855年)合并后,平陽沙成為明中葉最穩定的巨型沙洲;明末,長江口南支異常活躍,沙洲重組、合并后,海岸線顯著塌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蛋形島嶼;明末清初,平陽沙群與崇明島合并,完成了崇明島大沙洲合并的最后階段。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崇明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兼具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征。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季風特征明顯,雨水充足,日照充足,無霜期長。

氣溫

崇明島冬季冷夏炎熱,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0℃~15.8℃。在島的東部,一月最冷,七月最熱、西部氣溫略有不同東部的年平均氣溫高于西部,而年平均氣溫低于西部。受冬夏季風進退影響,11月至次年2月冬季盛行西北風,氣候寒冷干燥夏季48月盛行東南風,溫暖炎熱潮濕,但7、8月,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直接控制下,出現西南風高溫和干燥天氣;3月和910月前期是季風轉換的過渡季節,一般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

降水

崇明島雨熱同季,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約1155 mm,具有明顯的年際和季節變化特征,豐水年降水量可達1666.3毫米(1999年)枯水年降水量只有606.1毫米(1978年)年平均下雨天數為120天.5天,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5%冬季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0%近岸和島嶼受海洋影響強烈,年降水量約為900 mm ~1050 mm,從陸地到海洋有減少的趨勢,島嶼上降水量明顯減少。

日照

崇明島光溫協調,日照多,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日照2129.5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為48%日照最少的月份是2月,日照達到134.5小時,截止到8月,截止到256.7小時。日照一年比一年變化大,最高2408.2小時,年齡最小的是1817.2小時。每年的太陽總輻射是每平方厘米115.32千卡,大多數年份、最小的125.37千卡、104.67千卡。

地質

崇明島是由長江排出的大量泥沙在江海相互作用下不斷堆積而成,構造單元屬于江蘇沿海坳陷南緣。鉆探揭示崇明島地層對志留系感興趣、侏羅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志留系地層主要為紫紅色應時砂巖,主要分布在崇明島西北部。侏羅紀主要是中性火山巖、沉積巖,主要分布在崇明南部。第三系的主要巖性是粘土、中細砂和中粗砂。第四紀主要是松散沉積物,以粘土為主、砂礫、崇明大部分地區都有沙子分布。崇明島第四紀沉積的地層從表層到底層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

島內斷層十分發育,主要在東北部、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層。崇明島基巖構造斷層較發育,呈北東向-NEE走向和西北走向的斷層很常見。NE-NEE向構造斷裂主要是陳家鎮斷裂、城橋鎮-新光斷裂、江口斷裂、沙溪-呂四斷裂;NW向構造主要是三星-廣信斷層等,包括陳家鎮斷層和沙溪-呂四斷裂的規模影響很大。僅在分布于浦鎮新開河地區的燕山期花崗巖中發現有巖漿活動。

地貌

崇明島地勢平坦,沒有山丘和丘陵總的地形趨勢是西北部和中部略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大部分地面標高為3.21—4.20米之間(以吳液為基準面),約占總面積的64.88%,4.海拔2米以上的面積約占全島面積的32.72%,低于3.海拔2米的面積占全島面積的2.4%海堤堤岸兩側堆土標高一般在6米以上。

崇明島屬于河口三角洲平原,其中以河口沙島為主,部分地區為淺洼地。新河口的沙島主要分布在崇明島西北部,毗鄰海洋,其地質年齡極小。淺洼地是指地勢相對較低的負地形,如湖泊、池塘、潮溝、河流等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區一個鄉、張網港口兩側。

水文

崇明島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水系,是上海14個水利控制區之一但崇明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三面環河,東部的東海潮汐和長江影響明顯。

海洋水

崇明島主要受兩種不同的潮波系統影響,即東海前進波和黃海旋轉波。這個地區的平均潮差是2.62米。南部支流的平均潮差2.3米,北部支流的平均潮差為2.95米。該地區的最大潮差約為5.05米。其中,南部支流最大潮差為4.38米,北部支流最大潮差為5.55米。該地區的平均高潮持續時間在3小時17分鐘至4小時27分鐘之間。平均落潮持續時間為7小時28分至9小時07分,平均海平面約2至3米(以上海城建吳淞為零點)受上游潮汐影響,崇明島周邊水質偏咸,鹽度較高特別是在23月份的長江枯水期,進入長江北支的長江徑流較少,上游潮汐較深,鹽度較高。同時,崇明島南支水域鹽度低于北支,新河港西部鹽度低于東部數據監測表明,崇明島北支啟東港平均鹽度為14.51,極端鹽度27.97;青龍港平均鹽度為5.3極端鹽度23.74;崇明南支新閘平均鹽度為0.29,極端鹽度2.87;寶鋼平均鹽度0.24,極端鹽度1.15。

地表水

崇明島的地表水文由33個城市組成、縣級骨干河流組成。島上地勢平坦,全島引水排水主要受涵洞控制,形成獨特的河網河網是由環島運河和其他垂直河流形成的復雜平原河網。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主要為長江水)理論稀釋度約為90%崇明島 美國自己的決勝只有10%左右。長江是崇明島最重要的水源,島上的水資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長江。每年的降水徑流加上長江的潮汐量可以獲得淡水27.78億立方米,平均每年26.56億立方米,枯水年有25.81億立方米,特別是在干旱年份,有25.01億立方米;由于崇明河的土壤多為粉砂,河泥的年平均淤積厚度達到10厘米;全島地面高度差別不大,內河取統一水位,水閘內正常水位為2.8米;灌溉忙期,開閘抽潮,內陸水位漲至2.9米左右;臺風暴雨期間,水閘內河溝水位降至2.6米左右。地面高程3.2米范圍內,有排水泵站,內部正常水位控制在2.6米以下。

地下水

崇明島屬于長江三角洲水文地質帶,地下水徑流受地形控制,整體由南向北流動。地下水潛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入滲、在農業灌溉中,也有各種水體沿河海側向補給,排泄方式以自然蒸發為主、人為開采和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地下水的鹽度低于地表水。地下水礦化度從北部墾區向內陸遞減,沿長江北支由北向南呈帶狀分布、從沿海到內陸的演變規律非常明顯。一般北部邊緣3 ~ 10g/l,明顯高于南緣1 ~ 3克/升。地下水含鹽量與土壤含鹽量呈正相關地下水含鹽量越高,土壤含鹽量越高。

土壤

崇明島有水稻土、潮土鹽漬土和8個土屬、35個土種。土壤耕層厚度一般為0.1~0.17米。三種土壤類型從東向西延伸、南北排列的帶狀分布。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跨海大橋、三星、合作、廟鎮、江口、港西、城橋等鄉及鰲山、新河、豎河、堡鎮、五滧、向化、汲浜、南水北調一線以南的陳家鎮等鄉鎮占全縣的495集體耕地.87%潮土主要分布在綠色中國、港東、建設、新民、大新、港沿、合興、裕安等鄉及鰲山、豎河、堡鎮、五滧、向化、汲浜、陳家鎮等鄉鎮沿南水平線向北,占全縣的395 集體耕地.99%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從西北到東北的沿江沿海地區,占全縣的 集體耕地.14%

崇明島南部形成時間較長,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類型多為黃泥黃沙;中部有機質含量低,多為鹽漬土和灰色潮土;北部和東部為沖積,形成時間短,有機質含量最低,多為濱海鹽土。

自然資源 編輯本段

動物資源

到2021年底,崇明島的鳥類數量已經超過20萬只。東灘自然保護區記錄的鳥類有300種,包括東方鸛、黑鸛、白尾海雕、白頭鶴、丹頂鶴等國家都有觀測、二級保護鳥類77種。

崇明島周邊海域共有魚類108種,主要是刀鱭、鳳鱭、銀魚、緇魚、娼魚、白鰭豚中華鱘等游泳魚類和淡水魚類,其中白鰭豚中華鱘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周圍水域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約有50種,以多毛類為優勢種、貝類和甲殼類動物根據其生態習性可分為以下兩類:一是底棲游泳生物,主要是中華絨螯蟹、安氏白蝦、脊尾白蝦,第二,埋藏動物,主要是溢流蛙、河蛻等。

崇明島有兩棲動物1目4科8種,爬行動物2目6科14種,以蟾蜍為主、澤蛙、黑斑蛙、虎紋蛙、黑眉錦蛇、烏梢蛇等。其中虎紋蛙、黑眉錦蛇、王金社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植物資源

崇明島植物資源按功能可分為海防林、濕地植被、道路綠化帶、庭院景觀林、游憩林、大田作物和經濟林、水源涵養林等七大類海防林和濕地植被是崇明島植被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灘涂濕地植被也是崇明島的特色植被類型。

崇明島的植物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混交林占優勢。島內的植物是榆樹、刺槐、銀杏、柳樹和一些山茶科植物、樟科植物和竹子是最常見的,在環島的河邊沙灘上常見芭蕉草、苔草、水蔥蘆葦等草本植物、禾本科植物,如白茅。遍布全島的各種草也是豐富的植物資源,可作為飼料和藥材,其中有100多種藥材,如馬齒莧、益母草、蒼耳草、佩蘭等。

土地資源

由于長江每年在河口地區排放和沉積約5億噸泥沙,崇明島東西兩端的泥沙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形成了連續的灘涂土地資源。預計崇明島每年可增加7500多畝土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崇明島通過圍墾新增土地約100萬畝,全島陸地面積由解放初的608平方公里擴大到1200多平方公里,約占上海的 的陸地面積/6。

濕地資源

崇明島是長江進入東海,由于潮流頂托,大量泥沙沉入海中而形成的環島海灘面積廣闊,為河口特大城市提供了重要用地、環境與空間資源。環島海灘主要可分為崇明北部、南沙灘和崇明東灘三個街區。其中,北灘涂從涌頭至啟東聯興港約80公里,根據北支地貌可進一步劃分為涌頭—青龍港、青龍港—頭興港和頭興港—連興港河段灘涂。崇明島潮間帶濕地的主要植被景觀是森林、蘆葦沼澤、海三棱草沼澤、草沼澤、互花米草沼澤。崇明島南岸西部和中部的海堤附近,幾十米到幾百米寬的范圍內都有森林分布,特別是崇明島的西沙濕地。石黃在海灘上的繁殖和生長(土雞)螠蟶、蟛蜞、蘆葦、關草、絲草、蘆竹等動植物生物資源豐富。特別是縊蟶,儲量很大。在北部沿海大部分地區均有發現,僅在北四式至前哨農場東緣20公里的地段,估計儲量就有600噸,北八式章魚密度為每平方米20 ~ 30只。

自然災害 編輯本段

崇明島的氣候有高溫和低溫、多雨年和少雨年交替出現,寒潮經常出現、倒春寒、連陰雨、熱帶氣旋、暴雨、強熱帶風暴、濃霧以及冰雹、龍卷風等惡劣天氣。這種多變的災害性氣候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建設。

臺風

崇明島位于東海沿岸,平均海拔4米左右,屬于脆弱氣候區,平均1.五個臺風對它影響很大。崇明島的臺風災害在沿海地區表現為大風、海浪和風暴潮共同造成的災害;在內陸,主要表現為大風大雨暴雨引發的洪水和誘發的山體滑坡、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歷史上嚴重的潮汐災害甚至淹沒了沿海村莊。

暴雨

崇明島暴雨多發生在夏秋季,24小時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夏季暴雨經常造成內澇,導致農田被淹,農作物減產。

梅雨

崇明島6月10日入梅(常年6月15日)五月十一日(常年7月10日),梅雨期31天(常年25天),造成麥、油菜籽均發芽、霉爛,損失嚴重。

春寒

崇明島春寒現象主要出現在4月20日以后,連續三天平均氣溫低于12℃。春寒導致早稻秧苗腐爛死亡,影響夏播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

海潮倒灌

崇明島受長江口徑流和潮流影響,潮汐倒灌越來越嚴重大部分地區長期被咸潮包圍,為居民提供飲用水、農田灌溉和工業用水產生嚴重影響,長江三峽水庫和南水北調工程的建成可能進一步加劇潮汐倒灌同時,來沙量的減少會減緩許多淤地壩的淤積速度,有些淤地壩會變成侵蝕壩。

環境保護 編輯本段

環境問題

灘涂生態系統危機

崇明島周圍是灘涂濕地根據2018年的觀測數據,崇明島周邊灘涂濕地總面積為1349平方公里,灘涂濕地在空間上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崇明島北岸東部和東岸。潮間帶灘涂濕地資源有限,新增濕地潛力不足長江上游來水變化明顯,來沙量銳減,長江灘地淤積速率明顯下降,部分沙洲后退,灘地侵蝕風險加大,鹽水入侵進一步加劇。外來物種入侵威脅著灘涂濕地生態系統,造成崇明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和功能退化,對灘涂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

土壤重金屬污染

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土壤的形成和發展與大陸不同海島的重金屬污染不僅受到人類各種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還受到周圍沉積物和上游水質的影響。崇明島是農業的主導產業,也是上海主要的糧食供應基地由于工業排放,、農業污染、固體廢棄物堆積、交通運輸大氣沉降等因素對土壤環境的危害越來越大一般土壤重金屬不容易用水淋溶,也不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生物還可以富集重金屬,甚至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水污染嚴重

2018年,崇明島共有河流湖泊14253個,其中劣于ⅴ類水體5725個,占40.17%黑臭水體1847處,占12.96%由于生活、禽畜、農藥、化肥以及小工廠、小企業產生的污染物有的不經處理直接進入溝河,有的隨農田排水流入溝河,造成水質惡化;此外,崇明島的沙土很重、粘性差,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岸坡坍塌,再加上潮水和農田排水攜帶大量泥沙,輸水速度慢,泥沙淤積量大,導致河道過流能力不足,排水不暢,污染加重。

保護措施

灘涂濕地修復

據《上海市生態空間建設和市容環境優化“十四五”規劃》,擬推進崇明北湖自然保護區保護修復工作、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鶴類棲息地優化研究。結合自然保護區、重要棲息地、結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森林廊道等重要生態空間、綠線、藍線等工作推進,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相繼形成、外環林帶、青浦西部的環淀山湖濕地、黃浦江中上游水源地等一批生態保護區將改善濕地生態功能。

幸福河湖建設

據《崇明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擬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啟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有序實施村溝屋河“拆涵建橋、改小并大、清淤通河”實現鄉鎮級河道區劃、系統化治理。實施骨干河道清淤促進城市發展、區管內河段水質穩定在ⅲ類(含Ⅲ類)以上水體比重達到100%加強青草沙水庫尾水利用,改善水系水動力。防洪排澇綜合整治河道、生態景觀、觀光休閑、農業灌溉等方面的綜合價值。

四長協同”工作機制

2020年11月崇明區檢察院、崇明生態環境局、崇明水務局簽《關于建立河長、湖長、環長、檢察長“四長協同”工作機制服務保障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意見》建一套防、聯懲、修復、教育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崇明島東西向橫跨長江口,咸淡水相間、水陸交匯,形成獨特的景觀。島上的東灘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西沙濕地公園、明珠湖公園、東灘濕地公園等生態旅游景區保持原生態環境,孕育豐富多樣的珍稀動植物。

東灘候鳥保護區

濕地核心區崇明東灘候鳥保護區位于崇明島最東端,南起團結沙水港,北至八角港,總面積327平方公里。海灘廣闊,餌料豐富,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有數萬只水鳥在此過冬;被子植物122種,1992年和2001年列入《中國保護濕地名錄》“拉姆薩爾濕地保護國際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地球之腎”承擔起抵御自然災害的重任、凈化環境、抗旱防澇、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其他許多對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能。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崇明島中北部,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400至2800米,面積約3.36平方公里,距縣城12公里,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林,也是上海最大的森林公園。園內森林繁茂、野趣濃郁、環境優美,以“幽、靜、秀、野”見長。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日益成為各類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

西沙濕地公園

崇明西沙國家濕地公園是中國乃至全球唯一一處有自然潮汐現象的自然濕地和一片灘涂林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唯一性。西沙濕地不同于東灘濕地,重復的潮汐現象是西沙濕地得以生存的重要條件。漲潮和落潮的平均時間是12小時24分鐘。因為潮汐,這里地貌豐富,濕地有很多港灣和湖泊、泥灘、內河、蘆葦叢、沼澤等不同的濕地形態。除此之外,潮起潮落也在濕地滋生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比如候鳥和隨波而來的沙蟹。西沙濕地的地質遺跡和景觀主要有“河口灘涂地貌地質遺跡”濕地地貌地質遺跡”及濕地植被、鳥類、底棲動物等。公園內主要有兩大類17種典型地質遺跡,展示了世界地質景觀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

明珠湖

珍珠湖位于崇明島西南端,是目前島上最大的天然內陸湖它原本是長江南支的一條支流該湖南北長3000多米,東西寬近1000米,最深處有78米這個湖的容量是500萬立方米。也是崇明區規劃開發的西部水上休閑度假區和西部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主體區域。區域內大氣環境質量為國家一級,水質為國家二級種桂花、本地樹種,如鹽生竹和美國黎蒴、燈臺樹、金葉復葉槭、和其他珍稀樹木,共計50余種,近80萬株。

壽安寺·金鰲山景區

壽安寺·金 鰲山風景區位于上海市侯家鎮鰲山村壽 安寺是上海崇明最早的四大佛教名寺(奉圣寺、興教寺、慈濟寺、壽安寺)上海六大佛教古剎之一。它建于宋朝的淳祐年間(1241-1252)30多年前的崇明 這座寺廟自建成以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崇明島上現存的唯一一座古代佛教寺廟。金 廟后的鰲山,又稱金鳳山,建于宋代這是一個人工建造的土墩因金鰲形狀而得名,原為航海標志。范國泰賦有“金鰲山八景”詩,其八景為“金鰲遠眺、綠水環亭、長堤新柳、清遠荷香、庭蔭叢桂、梅林積雪、后樂觀魚、壽剎鐘聲”清光緒十九年,當地鄉紳馮太松集資在金山頂建了一座10層的樓房鰲山.正面豎書5米六角鎮海塔“寶藏興焉”,下橫書“鎮海”,東南西三面墻分書“安、靜、定”三個字,意為止海崩。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明月山    下一篇 紫蓬山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道v高清免费|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图片区另类小说|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专区| www.污网站| 黄瓜视频免费看| 果冻传媒国产仙踪林欢迎你|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www.精品国产| 极品肌肉军警h文|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野花香高清在线观看视频播放免费| 日本视频免费高清一本18|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金莲 |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捅| 欧美乱子伦videos| 国产白浆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久久久久| 6080新觉伦| 欧美亚洲桃花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欧美精品香蕉在线观看网| 毛片试看120秒|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 奇米影视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www.夜夜操|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青草草在线视频永久免费|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高清| 免费观看欧美一级特黄|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最漂亮夫上司犯连七天|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