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魚
太陽魚(學名:學名萊波密斯3356gulosus),又名紅眼鰓太陽魚,是太陽魚屬的淡水魚。太陽魚的常見英文名稱是“Walmouth”一種說法是太陽魚眼睛周圍的圖案看起來像戰爭時期美洲土著的畫,另一種說法是魚的嘴好大“可以在里面開戰”還有說法認為“Walmouth”是“More mouths”太陽魚的嘴比其他同屬魚類的嘴大。太陽魚原產于美國東部的密西西比河和從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到明尼蘇達州的五大湖盆地,此后被廣泛引入美國西部。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有分布。在一些分布區,太陽魚是漁業捕撈的大型淡水魚之一,主要作為食用水產品水族用品或用于漁場。
太陽魚是一種生活在池塘中的底棲魚、湖泊、在沼澤或溪流中,它可以承受低溶解氧水等惡劣的水環境;喜在黃昏、夜間或黎明活動;主要以昆蟲幼蟲、淡水蝦類、小龍蝦和小魚以此為食;非洄游魚類,繁殖期雄性個體負責筑巢,雄魚有保護卵的習性;在自然條件下,它具有種間雜交的特殊行為。太陽魚的眼睛周圍有放射狀條紋,它們的下頜骨明顯突出于上頜骨;第一背鰭邊緣略帶紅色,第二背鰭有橘黃色斑點;體色深至棕褐色、淺至橄欖綠,側面有黑色斑點,腹部為白色或金色。
太陽魚的種群未知,但分布廣泛,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沒有危險(LC)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太陽魚一般有7英尺長.5~26厘米,身長可達31厘米;體重最重可達1.1 kg,雌雄個體差別不大。魚體長形、側扁、肌肉發達;較深的體色為棕褐色,較淺的體色為橄欖綠;側面有黑色斑點,腹部為白色或金黃色;側線完全、前部彎曲。眼周有3~5條紅褐色放射狀條紋;嘴巴很大,有牙齒,舌頭很發達;上下頜發育良好,下頜明顯突出于上頜;鰓瓣紅色,鰓蓋后緣堅硬。它的第一背鰭有10~11個鰭刺,邊緣略帶紅色;第二背鰭沒有鰭刺,有10個鰭,鰭上有橙色斑點;胸鰭短而圓,無鰭刺,鰭13~14條;腹鰭十分輕薄;臀鰭有3根鰭刺和9~11條鰭條。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太陽魚主要分布在北美。它的發源地北起五大湖地區,南至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墨西哥灣,東至美國東海岸的切薩皮克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傳入美國西部,隨后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大20世紀60年代前后,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地也發現了這種病毒。
棲息環境:太陽魚是一種底棲魚類,喜歡生活在底部有泥或有機碎屑的淡水中水環境溫度約為10~20℃,pH值為7.0~7.5之間。常見于低海拔水域,但在高海拔水域很少見。它可以生活在池塘里、湖泊、在沼澤或溪流中,生存環境多為大型水生植物密布,或有礫石塊、樹樁等用以藏身。與同屬的其他魚類相比,太陽魚對惡劣環境的耐受性更強,因此它也可以在流動性差的環境中生活、溶氧較低的“死水”或者在受污染的水體中。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像黃昏時的太陽魚、夜間或黎明活動、覓食,中午很少活動,較小的個體喜歡在淺水區活動,較大的個體會游到較深的水域。它是一種非洄游魚類,一生活動范圍僅限于方圓160公里。它喜歡捕食水生昆蟲的幼蟲、淡水蝦類、小龍蝦和小魚有時會躲在水草中伏擊獵物,直到時機成熟。夏天,太陽魚平均每天消耗自身體重4的能量。
生長繁殖
營巢交配:太陽魚個體一般在1歲后性成熟,它們的身體大小可能會影響性成熟時間。進入繁殖季節后,雄魚會主動靠近雌魚并頻繁開合嘴和鰓蓋來吸引雌魚,魚的顏色會在短時間內變黃,眼睛呈現血紅色。雄性也會猛烈地拍打尾巴,距離為15厘米比1.5米深處“挖出”一個呈“碗狀”的巢穴。被雄魚吸引的雌魚會被引到巢穴,它們會一起圍成一圈游泳。
產卵孵化:雌性太陽魚的產卵期為每年的5月至8月,此時水溫達到21°.在1℃時,雌性開始產卵。產卵時,雌魚會突然抽動,撞擊雄魚,使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會下在窩里,雄魚有護卵的習性在蛋孵化之前,他會守護鳥巢至少5天,以防止入侵者。
生長發育:魚卵孵化需要33~36小時。剛孵化的魚苗會立即躲進窩底的泥沙或沙礫中,直到5天后才開始積極游動。一年多后 魚苗將成長為體長約4~10厘米的幼魚,幼魚主要以微小的甲殼類動物和水生昆蟲幼蟲為食。通常,同一生境中雄性太陽魚的生長速度比雌性太陽魚快,兩性壽命一般為3~8年。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物種現狀:2003年,太陽魚在美國阿肯色州的紅河中(Red River)流域十分常見。2005年,俄克拉荷馬州的蒂紹明戈( )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主要魚類。2009年,在佛羅里達州的一些湖泊中,它已經占據了同一棲息地所有魚類種群的大約一半;也是在這一年,貝科斯河(Pecos River)這個盆地的人口被認為已經消失了。
2011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和圣馬科斯河(San Marcos River)在該流域,太陽魚的種群豐度在70多年前有所增加。2014年,在伊利諾伊州的卡什河(Cache River)流域也很常見。但在2015年,加拿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人口下降的趨勢。截至2019年,IUCN(IUCN)對其人口規模的評估如下“穩定”
致危因素:除了釣魚和休閑垂釣等人類活動外,太陽魚在野生環境中的生存幾乎沒有受到威脅。然而,2015年,加拿大瀕危野生動物委員會 (COSEWIC)經過重新調查和驗證,認為相關棲息地水域水生植物的減少對該國太陽魚種群數量有一定影響。
保護等級:2019年,太陽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級別為非危險級(LC)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