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領綠鸚鵡
紅領綠鸚鵡(nautilus),為鸚鵡科(psittacidae)鸚鵡屬(nautilus)鳥類,別名月領鸚鵡、玫瑰環鸚鵡等。一只中等體型的鸚鵡,體長380 ~ 420毫米,體重約108克,呈草綠色,上半身深色,下半身淺色;珊瑚紅色的嘴,淺黃色的虹膜。雄性鸚鵡 頭部呈灰綠色,頸部兩側和耳后羽毛逐漸變成淡藍色,從嘴到眼睛有一條細細的黑線;頦、喉嚨是黑色的,在脖子根部的脖子后面和兩側有一圈玫瑰紅“領帶”還有從頸前到頸側的半圓形領帶,故名環頸鸚鵡。
紅領綠鸚鵡原產于非洲中部和亞洲西南部,現在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可以棲息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城市、稀樹草原、森林、雨林和濕地等。主要以榕果、木棉和其他植物吃水果和種子,以及谷物和其他灌木漿果。紅領綠鸚鵡在寵物市場有著悠久的交易歷史,世界各地都有引進但由于以農作物為食,侵占其他動物巢穴,對人類和其他物種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201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將紅領綠鸚鵡列為非危險(LC)2021年2月5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號文,將紅領綠鸚鵡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紅領綠鸚鵡,中等體型,體長380~420mm,體重108g g左右;雄翅長164~183毫米,雌翅長162~170毫米;雄尾長240~282mm,雌尾長190 ~ 240 mm。雄性鸚鵡 頭部呈灰綠色,頸部兩側和耳后羽毛逐漸變成淡藍色,從嘴到眼睛有一條細細的黑線;頦、喉嚨是黑色的,在脖子根部的脖子后面和兩側有一圈玫瑰紅“領帶”還有從頸前到頸側的半圓形領帶,故名環頸鸚鵡;通體草綠色,上半身比下半身黑,背部灰綠色。嘴珊瑚紅色,頭綠色,虹膜淺黃色,腳和腳趾石板灰色或石板綠色。
紅領綠鸚鵡的尾羽逐漸變長,中央尾羽最長,顏色藍綠色;底部較綠,頂端較窄,呈黃色。側尾羽越向外,顏色越綠。翅膀為綠色,翅膀上的小羽毛和中羽毛略呈藍色,大羽毛和飛羽為深綠色。肛周、覆腿羽、翼下羽毛和腋羽呈淡黃色。
幼鳥的脖子上沒有環,只有當它們達到性成熟時才有環(三歲)時才能具有。雌性鸚鵡的頭上沒有黑線和黑點,也沒有玫瑰紅色的頸環,它們的尾巴比雄性鸚鵡的尾巴短。
紅領綠鸚鵡命名亞種的頭部和臉頰與東非亞種相比略黃,東非亞種的喙較小,喙的上部為鮮紅色。廣東亞種比命名亞種大,但比斯里蘭卡亞種小喙的上部全是紅色的,喙的下部有黑點。斯里蘭卡亞種比其他亞種更大,體色比廣東亞種略淺略黃,喙下部為黑色。在自然界中,也有藍紅領綠鸚鵡,它們是斯里蘭卡的一個變種亞種,在寵物市場上非常受歡迎。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世界分布:紅領綠鸚鵡原產于中非(北到埃及、西到塞內加爾、東到埃塞俄比亞、南到烏干達),和亞洲西南部(北到阿富汗、西到巴基斯坦、東到緬甸、南到斯里蘭卡)寵物貿易被引入歐洲(英國、比利時、德國、意大利、斯洛文尼亞等國),西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等國),東亞的中國、日本中東的約旦西南亞的卡塔爾和也門東南亞的新加坡南美的委內瑞拉等國家和地區,目前已在除原居地以外的35個國家建立了種群。
中國分布:中國不是紅領綠鸚鵡的原產地分布在香港的紅領綠鸚鵡大多是從1900年從其他地方引進的籠中鳥那里逃出來的,并逐漸在野外建立了集群。現在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州、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及其附近沿海地區、香港和澳門一帶。
棲息環境:紅領綠鸚鵡可以棲息在各種棲息地:提供適宜環境溫度和充足食物的城市或村莊、農田和庭院等;沙漠、稀樹草原和草地、森林、雨林、濕地。
行為習性 編輯本段
社群行為:停留在鳥類中,但有短距離遷徙或徘徊行為。經常成群結隊,有時還有灰喜鵲、八哥、烏鴉通常在早上和晚上一起移動并大聲啼叫“ga-ga”的連續叫聲。飛行快而有力。在繁殖季節日落之前,觀察到大量雄性會離開巢穴并朝同一方向飛行,但雌性沒有觀察到這種行為推測可能是雄鳥離巢聚集的行為。
覓食行為:紅領綠鸚鵡經常在早上和晚上進食。其主要以榕果、木棉和其他植物吃水果和種子,以及谷物和其他灌木漿果。根據在南非德班的研究,紅領綠鸚鵡的食譜在不同的季節有很大的不同在秋季和夏季,使用一種肉質水果,——forest fever-berry(purging croton)和非洲胖大海是他們最喜歡的食物。生活在非洲薩赫勒半沙漠地帶的紅領綠鸚鵡在干旱期間將以當地產量較低的高粱為食。在印度和其他環境更適宜的地區,它可以吃到足夠的玉米、水稻等。在印度的收獲季節,它喜歡在耕地周圍游蕩,成群結隊地以谷類和豆科植物為食,從水稻到玉米,從扁豆到小麥,從花生到向日葵,以及許多其他油性種子。但是紅領綠鸚鵡最喜歡的食物是各種水果,比如在印度很常見的羅望子它有大量的水果,非常喜歡芒果、棗、木瓜和紅豆杉和合歡花。
鳴叫行為:紅領綠鸚鵡能模仿人類語言、同類和其他種類的鳥的叫聲、各種噪音等,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在野外,它們通過三種獨特的叫聲與同伴保持聯系;雛鳥只有一種叫聲,——“Yak Yak Yak”當它成熟時,它必須學會其他的叫聲;聚類時,使用相當軟“purr”作為聚合的聲音;通過深沉的“krrrr”呼喊以警告危險。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求偶交配:紅領綠鸚鵡是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從2月到4月,少數個體在1月開始繁殖。求偶時,翅膀半開,頭不時左右轉動。雌性吸引雄性來交配;雌性反復摩擦雄性然后交配過程只持續幾分鐘。
筑巢:紅領綠鸚鵡是穴居鳥。通常它們在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巢中筑巢,有時它們自己啄洞筑巢,或在建筑物和墻洞筑巢。當紅領綠鸚鵡自己啄洞筑巢時,它更喜歡印度黃檀、金合歡 尼羅羅非魚、Banyan Tree Religion a(Pipal)Mango tree mango 、在嚴富樹蒲桃和合歡樹上筑巢。與其他樹種相比,降香黃檀和阿拉伯相思的筑巢率較高。鳥巢的高度在離地面85度之間.318到284.在318英寸,巢大小是2.285至8.04英寸寬。紅領綠鸚鵡和紫翅八哥在巢址選擇上存在競爭紅領綠鸚鵡的巢址高度高于紫翅八哥,因此在巢址選擇上更具優勢。而且,研究表明,普通的歐洲鸚鵡和紅領綠鸚鵡在它們喜歡的筑巢位置上有很大的重疊,紅領綠鸚鵡會抓住這一共同點筑巢,最終導致平凡人數減少了。
孵卵和育雛:紅領綠鸚鵡占巢后69天開始產卵,每巢產卵46枚,卵呈橢圓形、白色;尺寸28 ~ 34×23 ~ 26毫米。孵化完全由雌性完成,雄性主要負責保衛巢穴;潛伏期為2224天;未孵化小雞的上顎頂部有尖銳的角質突起——“蛋齒”Egg teeth),可刺穿蛋殼。雛雞為晚成鳥,孵化后8~10天“蛋齒”消失,并可在父母喂養約40天后離巢。離巢后,親鳥會繼續喂養幼鳥兩周。野外紅領綠鸚鵡的平均壽命為7歲.6年,籠子壽命是25年-35年。

飼養環境:紅領綠鸚鵡很吵,不適合養在公寓里。它們需要一個足夠大的籠子,一個可以提供足夠外界刺激的溫暖環境;到了晚上,就要給籠子蓋上蓋子,給鳥兒提供一個更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將鳥籠靠墻放置,并避免將其放置在通風和長期陽光直射的區域。它們喜歡啃木頭,所以需要提供很多適合它們啃的東西,可以購買專門為鸚鵡設計的玩具,結構和材料都比較安全。通過增加覓食和提供食物的難度”游戲場所“豐富紅領綠鸚鵡。
喂養條件:應該避免為紅領綠鸚鵡提供單一的種子或堅果,這會導致寵物生病并嚴重縮短其壽命??梢詾閷櫸锾峁╊w粒飼料和新鮮蔬菜、水果、谷類食品,以及煮熟的雞蛋、肌肉、豆類等健康蛋白質。唐 不要給紅領綠鸚鵡喂高油食物,如巧克力、高糖的食物。除了均衡飲食外,為紅領綠鸚鵡提供一些鈣也是必要的(通常使用海螵蛸或礦物塊),每天3-4小時的紫外線輻射(被陽光或者紫外線照亮)必須始終保持清潔、淡水,并且應該每天更換。不要使用缺乏礦物質的蒸餾水。由于鳥類經常在水中洗澡或浸泡食物,因此它們必須每天檢查或更換幾次水,以防止細菌聚集、保持乘客集裝箱干凈整潔
物種危害 編輯本段
入侵歷史:紅領綠鸚鵡在寵物貿易中非常受歡迎,并被引入世界各地。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球紅領綠鸚鵡的繁殖規模擴大了440多倍。在逃離寵物市場后,由于其在人工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和較高的環境耐受性,它在除南極洲外的每個大陸上都建立了種群,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鳥類入侵者之一。
主要危害:紅領綠鸚鵡的引入對當地自然資源有很大影響、經濟、人類健康和安全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它可能導致潛在的棲息地變化入侵性種子傳播資源競爭以及本地野生動物的傷害和死亡。紅領綠鸚鵡的筑巢行為對當地物種的影響最大作為二級穴居鳥,它會利用天然洞穴或其他物種制造的洞穴。在以色列,被紅領綠鸚鵡擴大的洞穴促進了入侵物種八哥的發展(Acridone derivative)的繁殖成功。在西班牙,紅領綠鸚鵡的入侵會傷害甚至殺死瀕臨滅絕的毛沂山蝙蝠(Nighthawk )為了獲得洞穴,減少貓兒山蝙蝠的數量。除了生態影響外,入侵的紅領綠鸚鵡種群還對人類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他們經常在原產地和引種地掠奪水果、谷物和種子作物給人類造成經濟損失。紅領綠鸚鵡晚上會聚集在它們的棲息地,產生大量糞便,這可能會使人們接觸到人畜共患病原體,如鸚鵡疾病和禽流感。
管理措施 編輯本段
紅領綠鸚鵡已被列入全球入侵物種數據庫,被稱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鳥類入侵者之一。在中國,從事紅領綠鸚鵡馴養繁殖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取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
2022年5月6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制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專用標識管理辦法》規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經營利用活動,加強特殊標簽和信息管理,建立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追溯體系(征求意見稿)紅領綠鸚鵡作為“人工飼養鳥作為寵物”,上市于《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專用標識范圍》(第一批)政策實施后,按照有關規定取得并使用專用標識后方可銷售、購買、利用、運輸、攜帶或寄遞。
澳大利亞國家脊椎動物害蟲委員會(National vertebrate Committee)被評定為極度瀕危物種,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允許進入飼養,并已誘捕除去野生種群。
塞舌爾共和國(Seychelles)馬埃島(Mahe 3356 i)自然資源經理通過獵槍和公共賞金項目,清除了島上的紅領綠鸚鵡。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 )拉帕爾馬島生物圈保護區(La Palm Island Biosphere Reserve)島上的紅領綠鸚鵡被現場誘捕和氣槍射擊清除。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狀:2023年的國際鳥盟(Bird life)數據顯示,紅領綠鸚鵡的分布范圍很大,全球種群規模未知,且整體種群在不斷增長。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人口約有100~10000對。
保護級別:201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紅領綠鸚鵡被列為無危險(LC);2021年2月5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號文,將紅領綠鸚鵡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