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又稱“金門海峽大橋”,是美國境內連接舊金山與加利福尼亞州的跨海通道,位于金門海峽之上,是美國舊金山市的主要象征。
金門大橋于1933年1月5日動工興建;于1937年5月27日完成工程建設,對市民開放;于1937年5月28日通車運營。
金門大橋北起加利福尼亞州,上跨金門海峽,南至舊金山半島;線路全長2780米,主橋全長1967.3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干線,設計速度為60千米/小時;項目總耗資約3550萬美元,設計工程師為約瑟夫·施特勞斯。
建設歷程 編輯本段
提出設想
1848年,美國加州掀起淘金潮,當時就有人提議在金門海峽上修建一座跨海大橋,方便兩岸來往,提高經濟發展。
1869年8月 ,約書亞·諾頓首次提出在海灣地區建造大橋的主張,不過他認為應在舊金山東部的奧克蘭和耶爾巴布埃納島間建立懸索橋,加強舊金山與東部地區的聯系。
1872年,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建筑商查爾斯·克羅克在建造中央太平洋鐵路時預見了舊金山在西部地區的重要性,他根據工程師提供的地圖 ,設計了從舊金山到北部馬林縣的懸索橋,并向馬林縣監事會提交了這一方案,但是由于這一方案成本比較高,而且輪渡尚能滿足運輸車輛的需求,這一方案最終被舍棄。
號召活動
1915年,巴拿馬運河的開放給舊金山地區帶來了主要的海上貿易,推動了海灣地區工業化的進程,人口的激增和社會需求的增加使得輪渡日益不能滿足快速運輸的需求,加上交通的不便捷等方面原因,促使 《圣佛朗西斯科吶喊報》的記者詹姆斯·威爾金斯復蘇了跨越金門海峽造橋的想法。
1916年,詹姆斯·威爾金斯在《圣佛朗西斯科吶喊報》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提出其造橋設想:在約48.72米的水上建造主跨為914.4米的懸索橋,并指出“沒有橋跨越金門海峽,整個海灣地區就是不完整的”,但是受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此次宣傳受阻。
1918年 ,詹姆斯·威爾金斯再次推廣建造金門大橋的想法,加上當時公眾對輪渡過岸的方式日益不滿,紛紛對此響應,造橋呼聲空前高漲,同時,這一想法引起了監事會成員理查德·韋爾奇的關注,經其提議后,舊金山市監事委員會請求美國國會授權聯邦調查普雷西迪奧和馬林縣之間的金門海峽地況,并獲其批準。
勘察設計
1919年8月,圣佛朗西斯科市工程師邁克爾 ·奧肖內西在舊金山監事委員會要求下研究在金門海峽上造橋的可行性,并請求美國海安和大地測量部門勘察金門海峽底部的巖石情況,自此,金門大橋的籌建逐漸步入正軌。
1920年5月,美國海安和大地測量部門完成勘察金門海峽底部巖石情況工作,同時,邁克爾 ·奧肖內西將其結果寄予約瑟夫·施特勞斯、弗朗西斯·麥克馬斯以及古斯塔夫·林登塔爾三位工程師,雖然弗朗西斯·麥克馬斯未作回復,但約瑟夫·施特勞斯與古斯塔夫·林登塔爾肯定了金門大橋項目的可行性。
1921年6月28日,約瑟夫·施特勞斯完成金門大橋關于《混合懸臂吊橋的結構》的設計方案,但由于受當時技術水平及造橋資金等的局限,該方案在之后的方案推廣中,其不合理性也被逐步公眾發現,對此,約瑟夫·施特勞斯做出修正,不過他仍堅持懸臂懸索橋結構,加上修正后的方案破壞了當地環境的和諧等原因,仍遭到公眾的反對,面對這些問題,約瑟夫·施特勞斯要求里昂·莫伊塞弗設計低價位的純懸索橋方案,并牽線位于芝加哥的查爾斯·埃利斯和位于紐約的里昂·莫伊塞弗(1909年曼哈頓大橋纜索設計者)書信交流,開始大膽探索當時業界尚有難度的1219米以上懸索橋。
資金籌集
1923年1月15日,金門建橋協會成立,并游說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金門大橋和公路法案》;5月25日,《金門大橋和公路法案》通過,議會同意有關縣區組成一個橋區,并可以通過貸款、發行債券、售取過橋費來建設和維護金門大橋和公路。
1928年12月4日,舊金山縣、馬林縣、索諾馬縣、德爾諾特縣共四個縣及那帕縣大部分地區、門多西諾部分地區加入該橋區,通過貸款、發行債券、售取過橋費來建設和維護金門大橋和公路。
1929年,為成功解決金門大橋的資金困境,發起者提議橋梁建設資金一小部分由橋區的每位納稅人募集取得,其余部分(3500萬美元)通過發行債券募集,債券由橋區負責,卻遭到了以邁克爾 ·奧肖內西為主的十一名著名工程師組建的市民委員會的反對,要求廢棄該計劃,并通過報紙、廣播等途徑來反對大橋的建設。
1930年11月4日,“橋梁建設資金一小部分由橋區的每位納稅人募集取得,其余部分(3500萬美元)通過發行債券募集,債券由橋區負責”該提議取得了公眾支持,但由于當時美國經濟大蕭條,約瑟夫·施特勞斯向美國銀行購買債券,并將自己的錢財用于金門大橋的計劃和調查上。
建設時期 編輯本段
1933年1月5日,金門大橋動工興建;6月,金門大橋完成馬林縣橋墩建設工作。
1934年3月8日,金門大橋完成棧橋的建設工作;3月22日,金門大橋進行南部橋塔結構的水泥傾注工作;10月,金門大橋完成橋塔建設工作。
1935年1月3日,金門大橋完成橋墩的建設工作。
1936年2月,金門大橋完成馬林縣錨碇建設工作;6月,金門大橋進行鋼結構橋面建設工作;11月,金門大橋完成鋼結構橋面建設工作。
1937年5月27日,金門大橋完成工程建設,并對市民開放;5月28日,金門大橋通車運營。
后期修繕 編輯本段
1953年至1954年,金門大橋因風暴侵襲原因,添加增加桁架穩定性的側向支撐系統。
1973年至1976年,金門大橋第一次進行更換垂直的纜索工程。
1986年至1987年,金門大橋安裝大橋照明設施,方便夜間車輛。
1993年至1994年,金門大橋更換橋梁西側被惡劣天氣腐蝕的人行道欄桿。
1997年至2013年,金門大橋進行震后加固工作。
2005年3月11日,金門大橋管理委員會投資200萬美元,研究大橋安裝護欄的可行性方案。
2011年8月27日,金門大橋進行重新刷漆工作。
2015年1月10日,金門大橋更換金屬外殼水泥隔離樁。
2017年4月13日,金門大橋在大橋兩側安裝不銹鋼防護網。
橋梁位置 編輯本段
金門大橋位于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的太平洋東岸,橫跨金門海峽的南北兩岸,其中,大橋的北端連接加利福尼亞州馬林縣,南端連接舊金山半島,途經該橋路線為101號美國國道(US-101)。
建筑設計 編輯本段
- 整體布局
- 設計特點
設計參數
技術標準 | |
公路等級 | 城市主干線 |
設計速度 | 60千米/小時 |
通航凈空 | 67米 |
抗震等級 | 里氏6級 |
設施設備 編輯本段
- 燈光設施金門大橋夜景圖
- 防護設施
運營情況 編輯本段
通行事項
- 道路限速
時段 | 往南方向 | 往北方向 |
上午 | 四車道 | 二車道 |
下午 | 二車道 | 四車道 |
交通流量
建設成果 編輯本段
- 建設難題
文化特色 編輯本段
- 紀念塑像
- 訪客中心
- 影視拍攝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RNG電子競技俱樂部 下一篇 淘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