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字螺
水字螺(學名:Lambis chiragra),又名筆架螺,是一種軟體動物,屬于Pholionaceae科蜘蛛蝸牛屬。它被稱為“水字螺”,因為它的外殼有六個向外突出的有力的刺,從外觀上看起來像一個漢字“水”。水字螺廣泛分布于熱帶太平洋島嶼和印度洋東北部,通常生活在低潮線附近的巖石礁和珊瑚礁之間的沙質海底,棲息地深度超過25米。
水字螺的殼大而厚,高約250毫米(包括刺的高度),寬約143毫米(包括刺的寬度)。螺旋層約9層,殼頂薄呈塔形。它的殼表面黃白色,密布紫褐色斑點,內壁呈橙色或肉色,整個殼表面刻有弱螺紋。它是一種草食性海洋貝類,主要以水中的小型植物和藻類為食,活性較弱,其他生物常附著在其殼面上。
水字螺的種群資源比較豐富,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撈。它是一種原產地可供人類食用的貝類。由于其奇特而美麗的形狀,它經常作為裝飾品和手工藝品出售。中醫認為其殼可入藥,具有制酸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此外,在日本沖繩縣,當地人會在屋檐下懸掛水字螺,這意味著防火。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殼:水字螺的殼大而厚,殼長約250毫米(包括刺的長度),殼寬約143毫米(包括刺的寬度)。它的殼表面是黃白色的,上面密布著紫褐色的斑點,它有一層薄薄的黃褐色殼皮。殼口的內表面為淺玫瑰色或玫瑰色或紫色,并有細棱紋,內壁為橙色或肉色。
它的殼尖較薄,螺旋部分每層的寬度均勻增加,螺旋殼呈塔形,腹側部分的殼將被擴張的唇掩埋。體螺層增大,螺殼呈拳頭狀,殼上突出6個有力的棘狀突起。水字螺整個殼面刻有弱絲,每層螺旋層在縫合線正上方有一排結節狀突起,最厚的螺旋肋末端形成彎曲突起。體螺旋層有四排粗壯有力的螺旋肋,第一、二螺旋肋上有或強或弱的瘤樣突起。外唇的五個突起(第六個突起位于螺桿軸底部,是前水管溝)開裂。螺旋層約9層,縫合線較淺,略有起伏。
軟體部:水字螺殼的口部呈長方形,口部呈角質、柳葉狀和褐色,一側有細齒。眼柄上有又長又尖的觸角。外唇厚,向外擴張,邊緣向內彎曲。在靠近前端處有一個發達的U形切跡,稱為“陀螺狀切跡”。這個凹口是鳳尾魚科貝類右眼突出來窺視外界環境變化的通道。內唇的滑動層向外延伸,前溝短。一般來說,水字螺的前水管較長,外唇上通常有手指狀的突起。一些水字螺也有發育良好的后水管。
性別差異:水字螺的形狀有一些不同。雌性個體較大,約150~250 mm,殼口內表面多為淡玫瑰色,殼柱光滑。偶爾由于環境關系,殼柱被染成淡紫色,肩膀上的最后兩個結節很突出。雄性個體相對較小,約100~175 mm,殼口內表面多為玫紅色或紫棕色。殼柱上有強弱薄筋,肩部最后兩個結節較小。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在世界范圍內,水字螺主要分布于日本、中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國的沿海地區,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島嶼如琉球群島南部、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巴爾米拉島等。,而且多見于孟加拉灣、科爾科斯群島、格林島等印度洋中的地方。在中國范圍內,多分布在海南島、臺灣省本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海域。
棲息地:水字螺是一種暖水貝類,主要棲息在原產地海洋的溫暖水域。它們大多生活在低潮線附近的巖礁和珊瑚礁之間的沙質海底,棲息地深度超過25米,也可以生活在藻類生長的地方或池塘中。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水字螺的活動能力較弱,其他生物經常附著在它的殼表面。然而,與鳳尾魚科的許多軟體動物一樣,它們可以用自己特殊的腳跳躍,有些物種甚至可以跳過10厘米高的障礙物,并經常在潮水退去后潛入淺沙中。它是一種可食用的海洋貝類,主要以水中的小型植物和藻類為食。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像其他前鰓類軟體動物一樣,水字螺是雌雄同體和異體受精的貝類。它在海洋中的交配方式比較特殊,成熟的個體會將卵子和精子排入水中使其自然交配。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經過擔輪體等發育階段才能長成幼蟲,最后發育成幼螺。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水字螺是一種原產地可被人類食用的貝類,多為人工潛水捕撈或底拖網捕撈。它的肉可以新鮮食用,也可以燉著吃,或者油炸后作為干品保存。貝殼因其奇特而美麗的形狀,常被用作裝飾品和珍貴的觀賞品,或加工成工藝品出售,市場價格相對較高,銷售情況良好。在日本,沖繩縣有一個地方習俗,在屋檐下懸掛水字螺,這意味著防火。此外,水字螺殼還可用于工業石灰生產。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2015年前后,水字螺是我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常見的海洋貝類,種群資源比較豐富,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撈。截至2023年,根據海洋生物基地的評估,它尚未被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CITES等。,且未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