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麂
貢山麂[jǐ](學名:Gongshan sole),別名麻麂、黑麂子,是鹿科、麂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麂成年麂平均體重16~24公斤,平均體長95~104.5厘米,尾長約8~16厘米,頭骨長約19~20厘米。貢山麂的前額沒有長簇毛,額腺和下巴都很小。身體背部和尾巴呈深棕色,腋下、大腿內側、肛周和尾腹部為純白色,前額為褐色。男女都有長角,而且角又細又短,上面覆蓋著深棕色的毛發貢山麂的角是麂屬中最短最小的,額頭上有黑色“V”字形標志。體毛長而濃密,尾毛長而柔軟,水平向兩側延伸。眾所周知,貢山麂主要分布在中國滇西北的高黎貢山公山、水銀和西藏東南部的波密瀘水也分布在緬甸東北部(即高黎貢山西坡)棲息于海拔3500米以下的中高山林區。公山吉喜歡獨居,喜歡在夜間散步。以常綠闊葉樹的鮮嫩葉片為主食、枝和草本植物。
2000年,貢山麂被列為瀕危物種(EN)2015年也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上市(哺乳類)——極危(CR),也被列入中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二級。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貢山麂為中型赤麂,平均體重16 ~ 24公斤,體長95~104.5厘米,尾長約8~16厘米,頭骨長約19~20厘米。前額沒有長簇毛發,額腺不明顯,頦腺較小。公山麂雌雄均有角,角分支復雜,角粗而短它的角柄長約3厘米,直徑約1.35厘米,角柄比角柄短,角柄上覆褐色剛毛,角柄尖而圓,縱向溝痕較少。額上有黑色'V'字形標志。貢山麂上緣有一個清晰的白環s蹄。
貢山麂的背色為深棕色,是赤麂的中間深色、淡兩色的居間型。側面和四肢呈深黑色,腋下、大腿內側、肛周和尾腹是純白色的。貢山麂的體毛長而濃密,尾毛長而柔軟,并向兩側水平延伸尾巴的背面是相同的顏色,而從尾巴基部兩側到臀部背面的深棕色毛發又長又厚。
公山赤麂的蹄印是赤麂屬中最大的物種,雄性前腳蹄印約為6個.7厘米、寬約3.6 cm,女4左右.6厘米、寬約2.9厘米,后腳腳印男性約5.5厘米、寬約3.6 cm,女4左右.1厘米、寬約3.3厘米。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冀屬東洋界類型,主要分布于我國滇西北高黎貢山的山、墨丘利和西藏東南部的瀘水波密;緬甸東北部(高黎貢山西坡)也有分布。
棲息環境:貢山麂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的中高山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暗針葉林。該地區生態環境優越,年平均氣溫5~7℃,夏季溫和多雨,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土壤濕潤肥沃,非常適合貢山麂的生活。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貢山麂通常夜間獨自活動,獨居它也在早上和晚上移動得更頻繁,白天移動得更少。我喜歡在林草坡上吃草,我經常在稀疏的樹林里尋找新鮮的枝葉。貢山麂善水性,會游泳,能輕松穿越溪流和溝壑。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貢山麂一般在57月產仔,懷孕56個月,每年產一胎,每胎35只。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物種現狀:貢山麂在其生活區域內數量稀少,關于貢山麂的種群數量沒有準確的數據1990年被中國學者確認為新物種,逐漸引起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關注。
致危因素:因為貢山麂經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赤麂,不在保護范圍內,所以貢山麂被獵殺的事情一直都有發生。同時,貢山麂分布區域狹窄,棲息地面積小由于當地棲息地遭到破壞,它們的生存也受到威脅。
保護級別:2000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3354瀕危物種(EN);2015年納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哺乳類)——極危(CR);包含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二級中。
保護措施:我國建立的貢山集自然保護區有云南怒江自然保護區、云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西藏波密崗自然保護區、西藏察隅自然保護區和墨脫自然保護區等。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