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鯧鲹
卵形鯧鲹(拉丁學名:Pomfret ovata),又稱黃臘鯧、金鯧、鯧魚等是鯧魚屬的魚類,廣泛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包括紅海-太平洋淺海屬于暖性中上層魚類,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6 ~30攝氏度,最低溫度耐受極限為14攝氏度左右。
卵形鯧魚的平均體長為35厘米,最長為70厘米;成魚重量在0.4~1.5公斤,最大重量2.8千克。體側扁平,卵圓形,頭側扁平,尾柄細,體表覆有圓形小鱗片,附著牢固,不易脫落。背面灰綠色,側面為銀色,側線前半部有3~5個縱向細長黑點;尾鰭明顯分裂或分叉,上部有黑邊和白斑;背鰭、臀鰭呈裂片狀。
卵形鯧鲹是一種生長迅速經濟價值高的魚類,已成為沿海國家的主要海水養殖品種之一。2013年,卵形鯧魚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市-無危(LC)。
形態體征 編輯本段
卵形鯧魚的平均體長為35厘米,最長為70厘米。體長為體高1.7~2.3倍,為頭長3.7~4.9倍。成魚重量在0.4~1.5公斤,最大重量2.8千克。身體呈橢圓形,垂直而扁平。頭小,枕棘明顯,頭長3.7~4.9倍,為眼徑4.5~6.5倍。吻鈍。口小,稍傾斜。前頜骨稍能伸縮。眼睛較小,位于頭部中間,與鰓蓋后緣相比更靠近吻部。兩頜、犁骨和腭骨都有絨毛狀牙齒,但牙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上下唇有絨毛狀突起。上顎在后端非常狹窄,僅延伸到眼睛前三分之一以下。
卵形鯧鲹有兩個背鰭,第一個背鰭有短棘和六個棘,幼魚由膜連接,成魚的棘是分開的。第二背鰭有一刺和23~27條軟鰭,與臀鰭相對,前鰭較長。軟背鰭和臀鰭的裂片很小,臀鰭有兩個獨立的刺、1根刺和22~25個軟鰭。側線前部略呈波浪狀,直部起始于第二背鰭10~11鰭的下方。胸鰭寬短。腹鰭短,位于胸鰭后面。身體上覆蓋著小而圓的鱗片,大多埋在皮膚下。側線在胸鰭上非常輕微地拱起,然后它是直的,沒有暴露的鱗片。體背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奇鰭邊緣略灰。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世界分布:卵形鯧鲹主要分布在不列顛群島以南的地中海和大西洋,南至幾內亞灣和安哥拉。少數分布在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洲熱帶和溫帶大西洋海岸和中國東海、南海等地區。
中國分布:中國卵形鯧魚以養殖為主,主要分布在中國東海、南海等地區。
棲息環境:卵形鯧鲹一般棲息于中上層淺海區域,深度在50200米之間,卵形鯧鲹具有咸味、它能在淡水中生活,對鹽度適應性廣,從2‰~45‰可以在海水中生存。卵形鯧魚生活的海水鹽度一般不低于12‰但鹽度不宜過高,高鹽度環境下容易生長緩慢。卵形鯧鲹對pH的適應范圍為7.6~9.6。卵形鯧鲹耐低溫能力不強,適宜的溫度范圍為16~36攝氏度,最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2~28攝氏度水溫降到16攝氏度以下就停止進食,長時間低于14攝氏度很容易死亡。成魚在波浪洶涌的淺水區相當常見,它們喜歡清澈的水,底部有沙子或泥。有時在瀉湖和河口發現。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節律行為:卵形鯧鲹春夏季從外海游向近海,冬季再游向外海深水,屬于暖水型遠洋洄游魚類。一般來說,他們不會它們不會形成大的群體,而且體型很大在2月,可以看到幼魚棲息在河口和海灣,當它們成年后,它們會轉移到深海。
覓食行為:卵形鯧鲹是一種小動物、浮游生物、甲殼類是主要食物。卵形鯧魚仔魚主要以輪蟲和橈足類等浮游動物為食,前期主要以輪蟲為食,后期以橈足類為食。
生長繁殖:卵形鯧鲹在夏季開始繁殖,魚卵的耐鹽性較高,一般在30的鹽度‰~35‰,酸堿度為7.5~8.5溶解氧在每升6.0毫克以上,氨氮在0每升.低于5毫克,每升亞硝酸鹽為0.05毫克,水溫為2228攝氏度。
人工養殖:世界上卵形鯧魚的養殖方式主要分為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以我國為例,池塘養殖卵形鯧鲹主要以魚蝦混養的形式出現,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地區、廣西等沿海地區;海水網箱養殖主要分布在我國海南沿海港口,占我國卵形鯧鲹養殖的絕大多數。
網箱養殖:繁殖場應選在天然浮游生物豐富水流平緩水質良好全日潮規律的海域。選擇合適直徑的籠子,后期根據魚的大小改變籠子之間的間距同時,網箱養殖的位置布局要有利于養殖“直線型”。養殖戶要控制卵形鯧鲹的密度。過高的養殖密度不僅會導致卵形鯧鲹患病和高死亡率,還會造成飼料系數高,增加養殖成本,降低經濟效益。幼苗從3月底到6月底釋放一般來說,清明前放苗為第一批,4月中下旬放苗為中批,5月放苗為最后一批,6月放苗為冬苗。繁殖期正常情況下,應根據魚的不同生長階段選擇適口性好的飼料,每天投喂2~3次,并設置專用飼料架,防止飼料流失。投喂量應根據水溫和風浪情況增減,一般控制在魚重的3%~6%
土池養殖:池塘應有獨立的取水和排水系統,便于灌溉和排水水質清新無污染。水溫控制在24~30攝氏度。在池塘的進水口安裝了4050目的網過濾器,以防止野生魚、蝦等進入。池塘放苗時間一般在清明節前后,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一般采用魚蝦混養模式。日常可以用輪蟲、攝食橈足類和人工配合飼料。在育苗過程中,不投喂收獲蟲的無節幼體,可避免幼蟲誤食收獲年的蛋殼而引起腸梗塞死亡。為了使仔魚生長更快,橈足類可在14~20日齡時提前投喂。在投喂過程中,可以使用人工配合飼料,減少生物餌料的需求量和投喂成本,穩定餌料供應。在土池養殖的日常管理中,秦英換水、勤吸污。卵形鯧鲹不耐缺氧,生長過程中容易缺氧死亡因此,大型卵形鯧鲹應配備一定的有氧設施。
病害預防:治療卵形鯧魚疾病的一般原則如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用藥前要了解藥物的成分和性質,才能對癥下藥不允許同時使用幾種藥物或長期使用一種藥物。最后,少用或不用藥物,重點是做好前期預防,及時凈化水質,調節養殖水體。
常見疾病如下:
小瓜蟲病(刺激隱核蟲病):病魚體表癥狀為0.5 mm ~ 1 mm白斑,粘液增多,鱗屑脫落,食欲減退,運動緩慢。小瓜蟲寄生并破壞小塊魚鰓,導致魚呼吸困難直至死亡。流行水溫為18~25攝氏度,流行季節為夏季。顯微鏡檢查顯示大量刺激隱孢子蟲正在分裂。
爛身病:主要原因是水的流動性差,網箱內水質差以及因換網不及時導致寄生蟲卵附著在網箱上、幼蟲多,主要是吸蟲類寄生蟲如貝氏吸蟲感染咬傷魚后,魚表面細菌的二次感染導致尸體腐爛。主要特征是體表皮膚潰瘍。感染初期,體色呈斑塊狀消退,食欲不振,并緩慢浮于水岸邊中度感染時,彩鰭在基部、軀干發紅或點狀出血等;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處出現出血性潰瘍。有的吻部或鰭膜腐爛,有的眼球突出;眼睛有出血點,肛門紅腫,流出黃色粘液。
腸炎:卵形鯧魚腸炎是一種伴隨卵形鯧魚養殖全過程的常見病,主要由攝食不適應引起。病魚獨自游動,魚體發黑,食欲降低,甚至不活動我一點也不吃腸壁局部充血,黏膜脫落,出血,腸壁彈性差腸內有大量黃白色膿液和固體,腹部輕壓,滲出黃白色體液,診斷為腸炎。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2013年,卵形鯧魚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市-無危(LC)。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