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方官和水官是道教最早崇拜的三個神,分別由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人格化。因為道教把三官的生日定在三元日,所以也叫三元日“三元大帝”根據他們的主要職能,他們也被稱為上元祝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三官制起源于東漢末年,張道陵首創了以天道為基礎的五米豆道、地、水為三官,以“三官手書”消災治病。它的主要功能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魏晉時期主要是戒罪受福。南北朝時期,天官造人人的罪有福了,所以他們稱天上的神賜福于人;地方官赦罪,所以叫地方官赦罪;水官是消災的人,所以被稱為解決城市問題的水官。在唐代,三官可以作為不同民族之間誓約的見證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描繪了三位官員的形象這三個官員都戴著田童王冠,拿著翡翠桂冠,戴著王冠,穿著木屐,他們的臉很和善。主要節日是三元節,即上元的農歷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日,三官出世。相關經典有《三元品戒經》《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等。
三官大帝的藝術形象體現在雕塑和繪畫上。三官手書”它是張玲創立道教的主要宗教思想,對后世道教信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公與姚的道家思想、舜、余,以及三個節日的結合,將三公信仰深深地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關于天地水三官的來歷,有一些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信仰t三官是從邊強少數民族那里借來的;有學者認為,三吏信仰源于圖騰崇拜;有學者認為,三吏信仰源于古代巫術。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的山頂上發現了一張金色的竹簡,上面寫著“三官九府”,印證了“三官手書”1992年10月,武則天金簡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名號由來 編輯本段
三官制起源于古代的祖先皇帝自然崇拜天地水隨著國家的出現,自然現象被擬人化為地球上的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道教把三官大帝的生日定在三元日,即上元農歷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日,故三官亦稱“三元大帝”。隨著時代的進步,三官的稱謂越來越復雜。《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東晉中三官的名字是:上元一品天官、中元二品地官、下元三品水官。南北朝時期的三官銜與三元組合:《道門定制》南宋魯元素記錄:上元賜福天官,中原赦免地方官,夏媛解除水官。《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經》隋唐三官的名字是:上元一品九七天冠魏紫帝郡、元代二等地官,清虛、下元三品水官。宋元《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年,這三位官員被稱為 quot三官 quot:上元一品賜福天官魏紫大帝、皇帝徐青,中原二品赦罪官、接下來的元朝,三品解決了水官洞藏皇帝的問題。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三官是人間三兄弟,原始神見其神通,即封其為魏紫帝,上元一品九氣官,清虛帝,中原二品七氣官,夏媛三品五氣官。到了明朝,《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壽真經》被縮寫為 quot三官 quot: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中的《三官頌》對三皇的名字有最全面的記載,即:大悲大慈,愿大圣大慈保佑天官,保佑堯陵,保佑鴛鴦帝,保佑魏紫帝、大悲,大悲,大悲,元代七天,官穴靈,青虛帝,青靈帝、大悲大悲大悲大悲元初五。
名稱釋義 編輯本段
天官:它可以被稱為魏紫皇帝或鴛鴦皇帝“元陽”紫微”都源于天宮中宮的名字“元陽七寶紫微宮”《三官頌》中天官又叫堯陵元陽帝魏紫帝,堯陵的意思是太陽南北朝時,道教常以其為神仙或天府之名。
地官:可稱為清虛帝或慶齡帝,《三官頌》年又稱為東陵清虛帝慶齡帝“洞靈”清虛”名字來源于官宮的名字“洞靈清虛宮”而“青靈帝君”以水利官員命名的宮殿“青靈”與“清靈”
水官:可以叫扶桑帝,也可以叫東陰帝,隋谷帝水官掌管水府,水府為負,故稱東陰帝;旸谷”它來源于水官宮的名字“湯谷洞泉宮”至于水官的“扶桑大帝”稱號最初叫扶桑是因為東皇住在東海,所以后人稱東皇為扶桑大帝南北朝時,扶桑大帝被視為水府諸神之首,符合水官信仰,成為神扶桑大帝,厄立特里亞的水官,被稱為。此外,燕谷是扶桑大帝的別稱。
宗教源流 編輯本段
在原始時代,天、地、水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人們對它懷有敬畏之心,這就導致了對天地的原始崇拜。東漢末年,張玲在鶴鳴山學道,創造了五米豆道(又名天師道),五斗米路祭祀天地水三官,為“三官手書”為教徒治病消災。
宗教角色
病人請禱:東漢中后期,宦官外戚專權,國富民強(今江蘇豐縣)土生土長的張玲棄官入川,師從鶴鳴山(今天在四川省大邑縣)將三官信仰與當地人的巫術結合,創造了米道五門(又稱天師道)五斗米敬老子為祖,同時認為天道、地、水有三個聯系鬼神的作用“三官手書”之法為病人請禱。用水治病祈福的方法來源于巫術,采用的儀式是將天地祭祀的方法引入治病巫術,即寫病人 他的名字和供詞一式三份,放在山里、埋藏于地下、沉入水中,為三官祈福。
校戒罪福:魏晉時期,三吏的職能主要是戒罪和安樂。東晉《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年,三公和大皇帝設立機構,協助行使神職三官大皇帝分三宮,三宮也分左右中三宮三官九院的職能都是“總統生死罪福”此時,雖然三官權限不同,但漢文帝考了神仙、徐青迪達烤小任劍、扶桑大帝考了鬼巫,但功能還沒細分。
三元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信仰和“三元”與此同時,三官的職能開始細分。北魏寇謙之通過“三元”的時間維度增加了“三官大帝”神圣性和權威性分別是上元天官、中原的土地官和夏媛的水官。同時,在《三元品戒經》中,三皇不僅結合了三元概念,還“三清”靠近在一起,從而增強神性。《三元品戒經》記錄:上元天官轉玉清 變成了綠色、黃、白氣,置于元代三宮,其中宮室名為鴛鴦七寶紫徽宮,主真自然缺玉,帝神高,天帝諸王為圣神。元中期二品官轉清上,由元穴之氣與黃河之氣混合而成其中,宮名為清靈宮,實為掌管五帝五岳,珍愛大地不朽之人得道。到了下一個元朝,三品水官被調到太清境內,風華正茂,凝聚了陳豪的精華其中宮名晉升俗洞泉宮,清華坊宮,首席水皇晉升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仙,水中大神仙。 這一時期,三官的職能開始細分。天官掌管天上的皇帝在第一個月的第十五天,他們下到地球懲罰人們的罪惡,所以他們被稱為天上的上帝保佑人民。知府掌管山川九地之神每年7月15日,他來到人間戒罪,祝福他人,所以他寬恕罪惡因此,他被稱為赦免罪惡的裁判官。水官掌管九江水府河伯的神仙每年10月15日降世,戒罪加持,為他人消災,故稱水官解厄。
盟誓見證:唐代統治者尊老子為祖,信奉道教天地水三官成為重要的官方信仰,對統治者的政治價值取向產生了影響。比如宣誓時,皇權以天地水三官為見證人,通過三官的神力來保證宣誓的實施。另外,從東漢到唐朝,經過五個世紀的發展,三吏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民間信仰,各民族也都信奉三吏所以當族群合并結盟時,三公也可以作為不同族群之間宣誓的見證人。如南詔王一謀訓和唐:上請天、地、水三官,五岳四瀆,官川谷神邀來,永遠是證據。
宗教形象 編輯本段
東晉干寶《盟文》中有一幅大皇帝三官畫像畫像中,三位官員的面部表情和藹可親,給人一種親切之感他們頭戴天之冠,氣度威嚴,手持玉桂冠,令人肅然起敬。身著加冕禮,穿著木屐,盡顯道家神韻。
民間信仰 編輯本段
三元節:正月十五,天地水三官、7月15日和10月15日是上帝的節日的生日廟里會有盛大的慶祝活動,供奉三官和大帝,道士會進入廟里燒香膜拜,以求祈福消災。唐代規定三元節,即三元帝生日,民間不得宰魚狩獵人們也可以在三元節休息,在上元節舉行宴會。宋代,朝廷規定三元節停止對被判死刑的犯人的審判和執行,民間還要舉行元宵節和祭祀活動。
天官賜福:明清以來,三吏信仰在民間逐漸凸顯出天佑百姓的部分,且多以天官為尊“福神”,在清代有“天官賜福”的年畫、民間繪畫,每年春節,都張貼這種年畫,為了在天上上帝保佑人民長壽。世間“福”的定義財神與財神離不開財神,所以財神有時候會變成財神,有的財神還會畫財神的樣子。到了現代,人們又把天官和文昌帝放在了一起、南極仙女也被稱為福祿壽的三顆星過去過年,大廳里經常掛著三星圖,象征著“三星在戶”,寓意多福、多壽、喜慶臨門。現在,關于三星的圖像和手工藝品是流行的裝飾品。
其他:安徽池州瑤村,毗鄰佛教圣地九華山(今山里姚、山外姚村)儺神問神的時候,一般都是加的“請三官”的儀式,即恭請“天官、地官、水官”這個儀式是在正月初七晚上7點左右在祠堂舉行的,需要背誦“請三官詞”。
閩南魚雞頂三官廟歷史悠久,杯具精彩。每逢寅、農歷正月是畬族的廟會日,有舞獅舞龍的習俗、大車涼鼓隊、高蹺隊、鑼鼓隊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巡回演出熱鬧非凡,觀看人數上萬。
臺灣省客家人普遍信奉三官神。比如桃園南部是客家地區,各莊頭有供奉三官和大皇帝的廟宇,或者沒有廟宇,只有法官輪換“天神爐”信仰上元祈福下元回福成為該地區固定的祭祀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初二至十六,各莊祭拜各莊三官,并結合八月初二土地神的生日,表演賞神戲,稱為“平安戲”年底也有淡季感謝天地、謝神而演出的“收冬戲”
藝術形象 編輯本段
雕塑
道教有“大道無形”所以早期道教沒有神,后來在佛教的影響下,東晉有了神南北朝時廟中有神,唐宋時逐漸流行。唐宋時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可能是作為臨摹品來雕刻三官塑像的明朝以后,三官的雕塑有了變化,比如北京的東岳廟(道教正一派)育德堂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三官塑像,天官居中,地方官水官左右而坐。雕有金絲楠木,塑像精美,氣韻非凡,風格動人,更有忠于職守,恭敬有禮,謙和儒者氣質,堪稱古代宗教藝術的精品。
繪畫
從東晉到南宋,三吏與士族的關系日益密切表情都很和藹可親。但是,到了元代,肖像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有天官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地方官和水官和藹可親,地方官嚴肅,水官兇狠。《道教與明清文人畫研究》,南宋有圖《三官大帝出巡圖》畫面中,三位官員和皇帝身著唐宋官服,佩戴玉帶和官巾,神態安詳、神態肅穆、一副儒官形象。整個畫面分為上中下焦三個部分上位,天官坐在獸拉的鸞車上,周圍是天兵天將,整組人物籠罩在祥云之中;在中央的位置,知府坐在一只白色的獨角獸上,身后伴隨著許多文官和武將,由前面的土地神引導,像一個巡視的朝廷官員;位置較低,波濤之上,手持如意水官騎在龍背上,回頭看鐘馗,身邊有十多個猙獰小鬼。
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有一幅《天地水三官圖》元代的圖畫面中,三位官員頭戴冠朝天,花枝招展,袖子寬大,頗有魏晉風度,手持玉桂,手持木展。背后有圓形背光,彰顯神的威嚴。其中,天官身著藍色,面帶微笑;裁判官穿著黃色的衣服,表情嚴肅;身穿猩紅色衣服的水官,為泄憤而來。
清朝神仙《三官出巡圖》:雕刻并繪制了畫面中所寫的三個巡邏官員的儀式儀式,天官坐轎子,地方官騎馬,水官乘龍“天地”三界十方真官”上元賜福天官”,旗幟分別書寫“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北京清代年畫《天官賜福》:天官穿了宰相 他戴著如意翼的帽子,留著五根長胡子,穿著繡紅的長袍,腰間系著玉帶,一手拿著如意,一手拿著胡子。左右各有兩個少年,一個拿著一把黃生和一朵蓮花,一個拿著一個金元寶,還有一個花瓶,上面插著三把戟,襯著綠地,上面畫著鳳凰、仙鶴、許多吉祥物,如八卦,象征著繁榮和昌盛,并表達了天佑人民的畫。
清代江蘇蘇州桃花塢年畫《天官賜福》:天宮戴如意帽,錦繡龍、福山壽海身著紅袍,面帶微笑,留著五須,站在前面,雙手一展“天官賜福”畫卷,仙鶴松柏在腳下。天官下有一輪紅日和祥云帽翼,帽翼左右各有一只蝙蝠“蝠”與“福”諧音,鶴和松是長壽的象征,以此表達天官的祝福、好運和長壽的含義如下“江蘇城內”字樣。
何 南朱仙鎮年畫《天官賜福》:天官長得像個高官,頭戴官帽,身披紅袍,五綹胡須,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捧開了“天官賜福”誥封。背景是一朵大梅花“福”這個詞在五福有梅花的吉祥含義上面有三只蝙蝠,下面有兩只蝙蝠,還有一對帶葉子的長壽桃蝙蝠有福,壽桃長壽,寓意五福從天而降,人間有福報。民間喜貼這類“天官賜福”年畫表達人民和對上帝的渴望保佑人民的財富。
文化保護 編輯本段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啟動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項目申報活動。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法律保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推進,三官信仰和習俗逐漸發展起來,并得到國家的認可。
三官中帝關的生日在元代中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2011香港春節聯歡晚會(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玉蘭勝利俱樂部不僅包含傳統民俗文化、宗教習俗也包含海外華人、移民與香港的歷史的發展超越了單一的傳統文化活動,具有香港本地傳統文化活動的特色。水燈是中秋節最重要的習俗,2014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行(資源河燈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元節,人們會燃放河燈祭拜祖先,同時也會向遇難的河工致敬、水手、排長獨特的哀悼行為。
三官廟
上海浦東三元宮昆道園:祭天地水三官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雍正年間堰橋地區的三官殿后來,當地人為了紀念因公殉職的松江知府周忠軒,將三官殿改為周太爺廟。1989年重修,改名三元宮昆道園三元宮的重建標志著上海三觀文化的復興2007年,三元宮異地重建,鞏固了三觀文化復興的成果。
廣州越秀區三元宮:是廣州當地最古、最大的道觀,也是中國著名的三官廟,最初由東晉南海太守鮑亮修建。1989年12月,三元宮被評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宮依山而建,大門兩側有鐫刻“三元古觀、百粵名山”的石鐫楹聯。在正殿三元殿里,三元帝正坐在一個危險的位置上,手持玉桂,頭戴平冠。神像高約兩米半。近代以來,三元宮香火極盛,一年一度的上元、中元、很多信眾在下元等節日來此祭奠。尤在上元節當天(在第一個月的第十五天,官方的皇帝 的生日)有幾十萬人來這里朝圣和祭祀。
閩南虞姬頂三關迪達寺:又名三界寺,位于——漳浦縣赤嶺畬族鄉山坪村魚集頂的山坡上,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間(1430年),清康熙中期重建。至今有明清石碑8塊。主廟建筑奇特,國內外罕見它是一個面積不到40平米的穹頂亭子,神像占地不到2平米。虞姬頂三杰公廟是畬族的祭祀廟宇■藍姓。清初,李蘭漳浦有三位藍知府、蘭廷珍蘭先后任福建水師提督。清初臺灣省歸福建管轄,又受到官府的推崇,使得虞姬頂三界公廟的香火在臺灣省生根發展,成為臺灣省三觀帝廟的祖廟。通常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香港、臺灣省和其他地區的游客前來朝拜和捐款。
文物
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山頂發現了一張36米長的金色竹簡.5厘米、寬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純度為96%的黃金制成。正面用楷書刻著三行62字雙鉤,內容是乞討“三官九府”為武則天祈福 罪,證實了“三官手書”中間在天之上,山上祈福法現藏河南博物院。1992年10月,武則天 的金簡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