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又稱“晉博”位于中國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岸,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20,000平方米,展覽區1.3萬平方米,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創建于1919年現代新館于2004年竣工,2005年9月26日正式開館現任館長是張承圓。山西博物院共四層,是山西省重要的公共文化工程,也是全國首家省級青銅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創建于新文化運動背景下,其前身是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的藏品包括新時期的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兩周時期的文物,北朝時期的文物、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時期的文物,以及明清時期晉商的文物,基本陳列如下“晉魂”作為主題,表現了三晉文明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山西博物院展覽空間超過10000平方米,分為文明的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世界晉商七大歷史文化主題與民間篇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園藝術五題。
自2008年3月起,山西博物院免費向公眾開放同年5月,入選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它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的11個國家博物館之一。2013年,山西省博物館被授予“2013年最具創新性的博物館”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創立背景
20世紀初,中國內憂外患、災難深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掀起了學習西方文化的浪潮,一批由中國人創辦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應運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成立,與南通博物院并列、北京的國家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十余家博物館,開創了先進的思想風氣,引領了近代文化事業的潮流。
發展歷程
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成立
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成立書館成立初期,廣泛征集教育產品和書籍,促進教育普及;收藏中外動植物礦物標本村石和石文物先賢遺風,舉辦展覽讓觀眾看。
改名合并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公共圖書館,附設博物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原有面積擴大到9萬平方米,館員增加到13人,藏書也增加到13萬多冊。
1933年10月,根據省政府頒布的《山西省民眾教育館組織規程》號法令,山西省人民 為山西公共圖書館原址及全部圖書物品籌建了山西教育博物館,制定了辦館宗旨,并對人 美國的學校相繼建立、體育場、電影院、茶館等,創辦《民眾教育》月刊,舉辦展覽,廣泛開展公眾教育活動。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太原于同年11月8日淪陷。山西省人民政府美國教育館落入日軍之手,改名為太原圖書館,隸屬于“山西文化保護會”,由日軍山地部隊管理,后由日本舞團和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管理。
1940年12月,太原圖書館被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移交給偽山西省部。
1941年1月,更名為山西省新民教育館,日軍在全省各地掠奪圖書、文物等等來填補收藏,還有一些珍貴的文物、書籍被運到日本,文物收藏損失慘重。
1945年,抗戰勝利后,閻錫山任命王中原為接收委員,恢復“山西省公共教育館”館名。
太原前夕 1948年中國解放后,閻錫山在人民大會堂舊址文廟建立了一個兵工廠美國教育博物館,造成重大損失的建設和收藏。
1949年4月,省人民 太原市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文化教育接管小組接管了美國教育博物館后更名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下設自然歷史部。
1953年9月,山西省圖書博物館與太原市文物博物館合并,更名為山西省博物館。
1956年,秉承“為科研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目的是按照方志館的模式,陸續建成山西省博物館自然部、歷史部和社會主義建設部的基本展覽對公眾開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博物館陳列和收藏被列為3“封資修”或“四舊”由于受到批評,博物館事業遭到了破壞。
1971年11月,博物館開始逐步恢復業務工作。
新館建設
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新館。1997年,山西博物院新館工程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列為國家項目“九五”重點建設工程。
2001年,山西博物院新館奠基。
2003年5月,展覽計劃定稿。
2004年,山西省博物館新館落成并命名為“山西博物院”同年8月,展覽設計項目啟動。
2005年1月8日,“晉魂”在新落成的博物館展示,以供預覽。同年9月26日,山西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2019年7月27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公共文化項目——山西青銅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山西博物院的第一個分館,也是全國首家省級青銅博物館。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山西博物院,總建筑面積51930.82平方米,總高度39.9米,南北長170米.4米,東西167.4米。結構為“框架剪力墻”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局部兩層。總體規劃采用中國 傳統的軸對稱構圖手法,以東西軸為主軸,南北軸為副軸。4層高的主館位于主軸和次軸的交匯處,形成對稱的格局四座塔樓建筑襯托著主展館4層的主亭呈方形,外形規整,向外逐級傾斜,舒展大方。主館外部如鼎,內部為八角形它是根據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應縣木塔的外部輪廓設計的“三腳架藏塔,塔中藏寶”整體外觀的寓意“如斗似鼎”,“斗”象征豐收喜悅,“鼎”象征安定吉祥。
展覽布局
山西博物院共四層,每層大門位于西面,大門附近有兩個南北對稱的廁所,靠近東面的展廳外有兩個南北對稱的游客休息室。山西博物院一樓中間是主服務臺,大門附近有兩個臨時展廳;此外,南面還有一個貴賓室和多功能廳;北面有商品部和商品保管處;面對西門的東墻設有“沃土直根”浮雕墻。在博物館的二樓,靠近東墻的地方有一座南北對稱的茶館此外,文明的搖籃和夏商時期的遺址設置在展廳的北面,晉國展廳設置在展廳的南面。博物館三樓有民族大熔爐和佛教文物兩個展示點,南面有天下晉商和戲曲之鄉兩個展示點值得一提的是,東面也是靠墻的舍利子展示點。博物館四樓南面有兩個展覽點,分別是莫寒丹青和瓷園藝術展北面有土木華章玉華華夏展點在東面,有方圓世界展覽中心。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國內陳列
文明搖籃:文明搖籃”是整個“晉魂”展覽伊始,展廳展示了大量西后渡遺址出土的文物,展現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山西風貌。第一單元為“人類遠祖”主要收藏的是西王母、丁村、獅子灘等500多處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第二單元為“華夏直根”藏品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代表了山西南部的陶寺杜毅文明和山西西北部黃土高原的石城文明。
夏商蹤跡:夏商蹤跡”主要展品是山西發現的很多夏商時期的文物,主要是青銅器。第一單元為“大夏之墟”,山西南部素有“夏墟”被稱為山西,有600多個夏時期的遺跡已被發現。第二單元為“殷商重地”,山西的南部、在中西部地區發現了重要的商文化遺跡,主要是元曲商城、平陸前莊遺址、中條山銅礦開采和冶煉遺址等。包括商代晚期北方草原文化的遺跡也在展出之列。
晉國霸業:晉國霸業”展出的展品主要是3000年前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文物。第一單元為“肇基河汾”,主要藏品為“天馬—曲村遺址”以及“晉侯墓地”的出土文物;第二單元為“爭霸春秋”,主要藏品為“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文物;第三單元為“三晉稱雄”主要收藏的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民族熔爐:山西,地處中原腹地和塞外草原的交錯地帶,又是絲綢之路的開通地,保留了更多的民族和異域歷史遺跡。民族熔爐”這是山西的遺跡民族融合與交流。第一單元為“長城內外”主要收藏的是漢代魏晉和五湖十六國的文化遺存;第二單元為“平城時代”主要收藏的是北魏時期的文化遺存;第三單元為“別都晉陽”主要收藏的是東魏北齊時期的文化遺存;第四單元為“異城來風”展現民族大融合時期中國北方多民族碰撞文化交融的成果。
佛風遺韻:陜西是佛教藝術發展的核心地區,始于云岡譚瑤石窟的發掘、寺院、佛塔遍布城鄉,石刻造像、壁畫、彩塑眾多。佛風遺韻”它是山西佛教的遺跡。第一單元為“北朝風貌”,主要展示北朝佛教的文化遺存;第二單元為“盛唐氣度”,展示了盛唐時期佛教雕塑藝術的遺存;第三單元為“宋明市相”,展示了更豐富的宋代佛教藝術文物,如彩塑、木雕、黃金和青銅雕像繁榮,寺廟壁畫、水陸畫等。
戲曲故鄉:戲曲是中國的特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戲曲故鄉”展出的是晉劇的實物遺存。第一單元為“戲曲先聲”,展現了從先秦到隋唐五代中國戲曲藝術形成和發展的萌芽;第二單元為“搬演人生”,展示了中國傳統戲曲在宋金明清時期從形成到鼎盛的發展過程;第三單元為“梆音徹響”,展現了明末清初梆子戲的蓬勃發展。
天下晉商:晉商通常指明清時期的晉商,與潮商有關聯、徽商,又稱中國徽商的歷史“三大商幫”天下晉商”它展示了晉商的遺跡。第一單元為“淵源”講述了山西商人 明初以來的對外貿易,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第二單元為“輝煌”清道光初年,晉商在平遙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銀行,并走向輝煌發展。而洋務運動后,晉商興辦了近代工業,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第三單元為“承傳”,展示晉商 三晉大地遺留下來的院落會館商號。
土木華章:山西古建筑數量多,時序完整“土木華章”展覽不僅包括山西的建筑文物,還包括附著在其上的彩色雕塑、壁畫、碑刻、匾額等藝術品。第一單元為“早期營建”,講述了從人類祖先開始的夯土板建筑的故事、夏季構造柱施工技巧、商、周代時期,土木建筑技術逐漸成體系,秦漢時期成熟,北朝時期與創新建筑歷史進一步融合。通過考古發現的建筑基址,以及各類文物上的建筑圖像來集中展示。第二單元為“大唐遺構”,展示隋唐及五代十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木質建筑,主要是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等。第三單元為“千年法式”,展示遼、宋、金代木結構建筑;第四單元為“精工華筑”,展現了元明清時期獨特的建筑藝術。
玉韞華夏:玉韞華夏”展區的展品都是玉器。第一單元為“美石有靈.禮儀以彰”,主要表現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傳承中國禮儀文化的禮儀玉器遺存;第二單元為“潤澤以溫.喻瑞喻德”,展示從新時代到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及漢代至唐宋時期佩玉風尚的發展。第三單元為“清室雅伴.靜瀲芳華”,表現出玉器向著世俗化的發展,有了玉器、玉陳設器、玉佩飾、玉文具、玉山子、文房觀賞、伴身雅玩、以日常使用等為代表。
翰墨丹青:翰墨丹青”展覽區展出的元、明、清代精美的書畫作品。第一單元為“繪畫”,展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藏品代表了風竹軸(元·顧安)桃竹錦雞圖軸(元·王淵)起蛟圖軸(元·無款)等。第二單元為“書法”展示中國 的書法藝術,并收集代表草書杜甫 的詩(明·祝允明)行書池上篇軸(清·陳廷敬)行書軸(清·祁寯藻)等。
方圓世界:方圓世界”展出了數十萬種中國古代貨幣,最經典的是金和三金貨幣。第一單元為“貨幣萌芽”,顯示了商周時期出現的具有貨幣職能的中介物質。第二單元為“先秦鑄幣”,展示了先秦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第三單元為“制行銖兩”,顯示了秦改革后的大一統“方孔圓錢”漢初幣制改革后的鑄幣形式及五銖發展歷史;第四單元為“寶文千年”展示唐至清末“寶文”貨幣制度的發展及其影響。
瓷苑藝葩:瓷苑藝葩”展出的是瓷器的殘骸。第一單元為“星火積著”——瓷器脫胎于陶器,出現于夏朝,成熟于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生產突飛猛進,北方釉陶獨樹一幟。隋唐時期,白瓷異軍突起,形成綠色、白并行局面。宋元時期,瓷窯遍布南北,產品種類繁多,制瓷技藝精湛、白二系,黑瓷、青白瓷、彩瓷也在民間廣泛流行,形成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第二單位為“三晉窯火”,展現了獨特的三晉陶瓷;第三單元為“國瓷天工”展示了元代和明清時期制瓷技術的成熟發展,其中景德鎮窯占據首要地位。
華夏印記:華夏印記”展現了晉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傳承、發展中的特殊地位。華夏印記”分為了“青銅先聲”率土內外”赫赫晉邦”三個單元,展現了陶寺文化和青銅文化的蓬勃發展。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地區和發源地陶寺遺址展示了最早的王權和國家形態,與古代歷史上傳說的唐堯時代相吻合。夏商周時期,山西擁有最重要的銅礦資源和制銅技術,對支撐青銅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金從周朝開始分封“百里小國”最初吸收了周邊諸侯國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鮮血液,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晉文化。
禮樂春秋:禮樂春秋”解釋中國青銅器作為禮器的顯著特征和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涵。禮樂春秋”分為“鐘鳴鼎食”我武惟揚”立身以禮”禮通四方”趙卿之制”古韻新風”六個單元,收藏的是出土的代表禮樂文化的青銅樂器、禮部和大量的車馬、各種功能的武器和青銅器。
技藝模范:技藝模范”展示了古代范青銅的智慧。技藝模范”被分為“冶石成金”殊途同工”執簡馭繁”鑄物象形”錯彩鏤金”五個單元展示了青銅鑄造的獨特成就和魅力。山西發現了許多銅礦、冶煉和鑄造遺址出土的相關文物揭示了一條近乎完整的青銅工業生產鏈。其中,侯馬鑄銅坊范銅器的技術成就達到了青銅器時代的頂峰,形成了晉式,鑄銅的藝術造型巧妙,紋樣獨特。
赴外展覽
絲綢之路的傳說——玉洪墓石堆展:2013年8月22日至11月10日,《絲路傳奇——虞弘墓石槨展》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國立美術館展出。《絲路傳奇——虞弘墓石槨展》由中國山西博物館和新南威爾士國立美術館聯合舉辦。以山西太原玉洪墓出土的石棺為主體,北齊為輔、隋代出土文物29件(組)山西博物院赴澳大利亞展出的文物,向世界藝術再現了1500年前的晉陽(中國山西省太原市)發達的經濟政治面貌和繁榮的文化交流。
山西古代藝術展:2016年11月22日至2017年2月27日,《山西古代藝術展》在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山西古代藝術展》由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山西博物館聯合舉辦,展出了119件來自中國山西博物館的藏品(組),其中一級文物21件(組),分為“三晉與貴族禮儀之源”日常用具和生活藝術”和“宗教信仰與精神世界”三個部分,展現了金文化獨特的地域特色、古代山西人的生活、中國人民大學精神信仰與藝術審美。
臨時展覽
湘魂——中國古湘文化展:2021年2月4日至5月18日,《香魂——中國古代香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樓臨時展廳展出。中國古代香文化展通過160多件藏品,向觀眾展示了中國香文化的傳承。最初的香火文化與祖先燃燒草藥的祭祀習俗有關,現在很多遺址和遺跡里都有很多香料。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樹脂香料開始傳入中原;同時,原產東方的麝香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香料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宗教和文人的推動下,從宮廷到街頭,人人都學會了香火。各種香料被廣泛使用、各種香燭應運而生,各種情感被賦予其中。從隋唐到宋元再到明清,湘文化越來越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祭祀、廟堂、書房里隨處可見香影。
追蹤——郭蕊文物展:2021年5月18日至7月25日,《追跡——芮國文物精華展》在山西省青銅博物館二樓臨時展廳展出。展覽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揭秘芮國”將郭蕊的歷史發展與文獻和實物相結合。單元25根據質地和功能分為“器以藏禮”鐘磬和鳴”金玉璀璨”金戈鐵馬”等四個部分,再現了郭蕊的莊重典雅和輝煌。郭蕊在周初被封,生活在西周、春秋初期,在諸侯爭霸中被秦國所滅,存活了近400年。然而,史書對此卻鮮有記載,散落的青銅器也讓郭蕊迷失在歷史的深處。2004年,山西絳縣衡水蜀國墓地出土了幾條腰帶“芮”青銅器銘文顯示了郭蕊西周中期的空白歷史;2005年,數以萬計的郭蕊遺物在陜西韓城梁代村遺址誕生,春秋瑞氣重歸人間;2018年,陜西澄城劉家洼遺址,展現了已故郭蕊的輝煌,郭蕊的面貌一次又一次“追跡”中越來越清晰。
山西博物館昭明——銅鏡展:2021年9月19日至2022年3月13日,《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銅鏡展》在山西省青銅博物館二樓臨時展廳展出。展覽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天工開物”,主要展示了齊家文化到西周時期,銅鏡在宗教方面的表現、祭祀和其他儀式的作用。整個展覽介紹了銅鏡從貴族日用品逐漸進入普通人生活的過程,也展示了銅鏡的風格、制作工藝、裝飾手法的變化。銅鏡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它逐漸消失在人們 直到19世紀玻璃鏡子的普及。先秦時期,銅鏡只有貴族享用,秦漢以后逐漸流行。宋代以前,銅鏡是用青銅制作的,到了宋代,開始用黃銅鑄造。造型以圓形為主,年代越晚造型越豐富。鏡面經過打磨拋光來補妝,鏡背五顏六色的裝飾圖案成為不同時代的創意、文化藝術的載體。銅鏡不能只看臉、衣著得體,古人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東周就有“以人為鏡”以為,漢朝所提倡的“君子三鑒”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流傳千年,《資治通鑒》表達了司馬光“以史為鑒”的治國理念。現“山西博物館昭明——銅鏡展”選取醫院收藏的近200件銅鏡,按年代順序分為四個單元:天工開物、見日之光、繁花如鏡、照見生活。
重要館藏 編輯本段
山西博物館館藏50多萬件,其中珍貴文物40282件(組),其中一級文物2129件(組)古籍有11萬多冊。藏品主要來源于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和近百年的收藏積累,尤其是青銅器、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頗具特色。其中,青銅器上有一只鳥的雕像、胡傅酒樽、獸形觥、彩繪雁魚銅燈等;瓷器包括廟底溝的彩陶壺等等;瑪瑙串包括黃流朱利安川佩等;石雕包括于洪 的墳墓、侯馬盟書等。
鳥尊:鳥尊是西周的文物2000年,曲沃縣趙蓓村金猴墓地114號出土第一代晉侯謝墓。鳥像的整體造型是一只背立的鳳形鳥鳳凰的尾巴彎成象頭,與腿形成三點支撐它高39厘米,長30厘米.5厘米,寬17.5厘米。鳥雕像的蓋子和腹部底部鑄有銘文“晉侯向佐太史堡尊邑”
胡傅酒樽:胡夫酒瓶是漢代文物,1962年在右玉縣大川村出土。全身鍍金和噴漆,高度34.7厘米,口徑65.5厘米,畫虎、象、鹿、馬等動物圖案。胡夫 的酒瓶上刻有銘文“陽陰城的胡夫青銅酒瓶重120斤,江面平了三年(公元前26年)造。酉陽和殷誠都是西漢時期隸屬于雁門縣的縣酉陽位于金英縣北部,殷誠位于朔州市東南部。
獸形觥:獸形頭骨為西周文物,2006年在絳縣衡水墓地出土。高29厘米,長30.5 cm,方形,龍頭蓋,腹壁略彎。水龍頭張著牙齒,嘴唇上裝飾著蛇的圖案封面飾以龍紋獸面,口沿下方飾以花冠鳳鳥、長冠鳳凰和彎曲的龍圖案。器身四壁圈足飾有內卷角大獸臉長冠鳳鳥,均飾以雷紋。在主圖案之上,用陰紋雕刻花卉,形成三層花卉,奢華富貴。此為倗國銅器。
彩繪雁魚銅燈:彩繪雁魚銅燈,國家一級文物,公安機關移交。高58厘米,長40厘米。鵝的脖子通過母嘴與燈體連接,魚體與鵝的脖子連接、腹腔中空相通。圓形燈板附有把手,可自由轉動,板的下圓腳套在鵝背的直口處。當燈點亮時,燃燒形成的燈煙會通過魚和鵝的脖子傳導到有淡水的鵝身上,具有減少污染和凈化室內空氣的作用,而且燈的照明方向可以隨意調節。這種雁魚燈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但體積如此之大,工藝如此精致,實屬罕見。
廟底溝彩陶罐:廟底溝彩陶缸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文物,1989年在芮城縣金勝莊村出土。高45厘米,直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表面拋光的泥紅色陶器。小口圓唇短頸寬肩上腹突出小腹內收小平底,上腹以黑色涂畫的弧線和圓點組成的花卉圖案。巨大完整的形狀。它是仰韶溝式文化寺廟的典型遺跡。
六璜聯珠串佩:黃流朱利安傳佩是西周時期的文物1992年,曲沃縣趙蓓村金猴墓地31號墓出土大黃長16厘米,出土于墓主人的胸腔內上端在脖子以上,下端在腹部以下,共408件。由綠色料珠、紅瑪瑙珠連6塊玉黃,自上而下排名第一、2件,白色,刻有空心龍圖案,3號、四件飾有龍紋,第六件為明玉,白中帶黃,刻有鏤空龍紋。墳墓的主人是侯金先夫人。
虞弘墓石槨:于洪 墓為隋代文物,高217厘米,長295厘米,寬220厘米。1999年,太原市郭旺村開村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整體仿木結構的三開間山頂休息房。白色大理石,由底座制成、槨身、頂部三部分,和八個石獅子支持石棺材。石槨內外雕琢彩繪,由宴會等50多個單體圖案組成、樂舞、射獵、家居、行旅等。設計中的人物深眼睛,高鼻子,黑頭發,屬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種,以及他們的服裝、器皿、樂器、舞蹈花卉樹木等都有強烈的中亞和波斯風格,部分畫面有祆教內容。展示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中亞漁民于洪在北齊時進入中國,在北齊工作、北周和隋朝。
侯馬盟書:侯屬春秋文物,1965年-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中出土了玉器、石盟書有5000多件,大部分是圭形,最長的有32厘米,也有圓形不規則的。這些詩大部分是用朱的鋼筆寫的,少數是用墨水筆寫的。有656個可識別的字符,從200多個單詞到不到10個單詞不等。內容可分為主盟誓詞、宗盟類、委質類、有五類,比如那氏,詛咒。關于主要盟友和宣誓時間有不同意見大多數學者認為侯馬 氏誓約是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趙氏家族持有的一份誓約文書,如實記錄了晉代后期各強族之間斗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古代的誓制和古文字意義重大。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學術委員會
山西博物館有專門的設施“山西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以協助元老院的研究、業務工作;審批學院科研項目的立項和擬資助科研項目的出版;監督博物館承擔的項目;按照評聘結合的原則,評聘我院專業人員職稱;學院科研成就獎;組織各種學術活動,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定期舉辦學術報告會或研討會;促進文化和文化機構學術工作的信息交流和組織聯系。
專利發明
2021年,山西博物院與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申請了兩項紙質文物保護技術國家專利:一種修復古代書畫文物折痕的方法”和“一種保護古代紙質文物的增強劑及其用途、制備方法”獲得兩項國家專利發明。
科研項目
山西博物院積極推進研究型博物館建設,承擔國家科研課題和項目108項,省部級科研課題20項,出版圖書140余部,發表論文數百篇。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部積極推動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2021年至2023年,協助省內文化藝術單位成功申報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100余項、45個預防性保護項目;完成保護修復工程50余項,山西文物收藏單位近5000個(套)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和保護、近3000件(套)文物的保養;40多座壁畫墓的搬遷和保護。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7年5月18日,山西博物院參與評估“晉魂”主題基礎展獲獎“第七屆國家博物館十大展覽”稱號。
2007年6月8日,山西博物館獲獎“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13年5月18日,2013年山西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頒發的是“2013年最具創新性的博物館”榮譽稱號。
2013年10月,山西博物院受邀參展“第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并獲“第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創意產業精品展”二等獎。
2015年5月18日,山西博物館“印度 美國洛杉磯縣美術館收藏的印度文物 World ——展”榮獲——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全國博物館十大展覽獎。
2019年8月27日,山西博物院獲得“第五屆全國十大文化藝術產品和服務獎”
2019年12月3日,山西博物院獲得“2019年文博十大創新”獎項。
2020年11月9日,國家應急管理部黨委授予山西博物館安保部第五屆“全國119個先進集體”
2021年8月2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牌陜西省博物館“一種修復古代書畫折痕的方法”和“一種保護古代紙質文物的增強劑及其用途、制備方法”兩項發明專利。
2021年10月20日,山西博物院北齊壁畫修復工程入選“2021年全國十大文物藏品修復工程”
2021年11月24日,山西博物館《三組紅色文物講述山西共產黨人的故事》被中國文物報社授予、中國教育電視臺協辦“十大文化社會教育案例宣傳推廣活動”——“文化和社會教育的優秀案例”。
2021年12月15日,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2021年全國十大文物藏品修復工程推介活動”山西博物館獲獎“2021年全國十大文物藏品修復工程”。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