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金縷玉衣
劉勝金縷玉衣是中國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的金縷玉衣,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它的發現第一次證實《史記》《漢書》和《后漢書》中關于“金縷玉衣”的記載,同時它為研究西漢葬制 、 西漢的玉石金工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劉勝 1968年5月,河北省滿城縣靈山一號漢墓出土了西漢中山王劉勝的隨葬金縷玉衣,這是中國考古發掘中出土最早的一件、保存最完整、最高等級的金玉衣服。
玉衣長188厘米,用金絲編織玉片而成玉件以岫巖玉制作,共有2498件形狀各異的玉件,金絲約1100克。整體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子和鞋子,上面是青玉亮潤,下面是灰淺黃,外觀和男人一樣。
玉衣的制作應該是有設計的、切割、打磨、轉孔、編綴、出土后修復了三次作為封建貴族專用的葬服,它的發現印證了史書中的信息“金縷玉衣”記錄,也是為了研究西漢墓葬制度、玉器金工技術提供實物資料。劉勝 這件金縷玉衣現藏于河北博物館2002年,它們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中國禁止出國人員名單(境)展覽文物名錄。
文物外觀 編輯本段
劉勝金縷玉衣長188厘米,共有2498件形狀各異的玉器,約1100克金線。其外形與男性相同,肩胸寬闊,腹部隆起,四肢粗壯,腹部下有男性生殖器頭罩盒。整體分為頭部、上衣、手套、褲子和鞋子,包括面罩、頭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衣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褲筒、右褲筒、左鞋、右鞋由十二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可以相互分離頂部為綠色,玉石光亮潤澤,底部為灰色和淺黃色。袖筒、褲筒、手套、鞋子好穿,有開叉。眼睛刻在臉蓋上、嘴巴、鼻子的形狀。手套握拳,鞋子是方頭平底高腰靴,各部分邊緣用布料和鐵條包裹。
文物用途 編輯本段
發展源流
玉衣最早見于《漢書》“玉柙”,《后漢書》做多“玉匣”,封建貴族專用的葬服。學者認為戰國末期已有玉衣雛形,可能記載于《呂氏春秋》年“鱗施”考古學家魯認為,東周“綴玉面飾”和“綴玉衣服”它可能是余一的前身。考古學家夏鼐認為,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綴玉面幕”綴玉衣服”但其真正使用可能是在景帝末年或武帝初年,西漢中期開始大量使用玉衣。至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禁止曹丕使用玉衣,令“玉衣”葬服制度消失了從后世的考古發掘來看,魏晉以后的墓葬中尚未發現玉衣。
玉衣制度
玉衣分為金縷、銀縷、青銅線有三個等級據《后漢書·禮儀志下》介紹,在東漢時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線玉衣,這是最高級別的玉衣和諸侯王、你只能用銀色的衣服來等待,大人、王妃穿的是青銅玉衣。劉勝作為一個諸侯,使用金線和玉衣《淺說滿城漢墓中的金縷玉衣》推測可能是因為西漢沒有嚴格規定使用玉衣的制度。
葬玉習俗
古代埋玉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等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喪葬玉器是代表。這個習俗在商周時期流傳下來,商紂王穿著寶玉的衣服,死于一場大火“綴玉面罩”也產生于這個時期。春秋戰國貴族死后“含珠鱗施”玉葬的習俗,如河北戰國,出土了大量的玉葬。除了玉衣,劉勝和他的妻子竇婉 墓已經完全出土了“玉九竅塞”包括眼蓋、耳瑱、鼻塞、口琀、生殖器面膜盒和肛門塞)它的頭枕上鑲嵌著金玉銅枕,手中拿著黃形狀的玉它的胸前和背上也有玉雕,甚至還有斗笠她的棺材上裝飾著許多玉器。這些都是古人“葬玉”習俗的體現記錄在《漢書·楊王孫傳》中:口含玉,可以 不要被融化,沮喪是干蠟。晉代的葛洪也在他的《抱樸子·對俗篇》中寫道:玉在九竅,死者不死。他們認為玉葬可以保護身體不滅,有復活重生的可能到了漢朝,“葬玉”已經演變成了包括玉衣在內的套裝、玉握、玉九竅塞、玉子等完整的表格。
材料工藝 編輯本段
材料:岫巖玉是劉勝金縷玉衣中使用的玉片在清理修復這件玉衣的過程中,發現有些玉件是用碎玉制成的,其生殖器的蓋盒是用玉琮制成的。用于編織玉衣的金絲含金量為96%,其長度一般為4-5cm,形狀粗細不一,細的直徑只有0.35mm。一種橫截面近似圓形的金絲用于上衣和手套,另一種兩端尖端扁平的金絲用于褲子這兩種金絲都是把金塊切成細條,摩擦而成的。還有一種扭金線,用十二根,截面直徑只有0.08-13mm的金絲是絞的,《淺說滿城漢墓中的金縷玉衣》覺得這種金絲可能是拉絲的。
工藝:首先,金縷玉衣的制作需要工匠的精心設計根據人體部位,確定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逐一編號,然后把玉磨成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多邊形和其他不同形狀的小切片,厚度為0.2~0.35 cm,最大的玉片用在腳底,而且是4.5厘米,寬3.5厘米,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蓋在手指上的大小。岫巖玉的平均硬度為5.2度,接近普通玻璃從玉片的切割痕跡觀察,切割是用帶有鋼絲或圓形鋼板的工具完成的具體做法是在工具上方懸掛一個裝有溶玉砂和水的容器,在切割時讓混有溶玉砂的水滴滴在玉石上,然后用工具來回摩擦玉石,切割出玉片,這是制作玉衣所需要的據《淺說滿城漢墓中的金縷玉衣》報道,部分玉器上的鋸縫只有0.3mm。
玉片做好以后,要在玉片不同部位的角上打孔,有三孔四孔五孔,多為四孔,然后對玉片進行打磨。從玉器的鉆孔痕跡來看,當時應該采用兩種鉆孔方式,一種是棒鉆,一種是管鉆,其中棒鉆居多,而且棒鉆和管鉆都必須經過加沙打磨,以保持孔徑大小在1毫米左右。
玉片制成后,用金線編織,有的從玉片內側插到外側,相鄰玉片的中心扭成右旋結不同的部位需要采用不同的編織方式,比如交叉、套聯式、并聯式等。最后,用絲綢或鐵條縫制玉衣的邊緣,然后將玉衣未使用部分的接縫處預設的條連接起來,就完成了一件金線玉衣。
出土發掘 編輯本段
1968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官兵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河北省滿城縣靈山主峰的東坡“跑馬道”西側進行施工,行至西側24米時突然坍塌,約1.一個5米的洞揭示了劉勝 的墳墓(編號為一號)南耳室一角。官兵們向有關部門匯報了這一消息,并在考古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了第一階段的保護性發掘。6月18日,周恩來總理安排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參與指導發掘工作第二天,郭沫若指派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工作隊的考古學家到現場。7月3日,考古人員向郭沫若報告,根據墓中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推斷墓主人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
7月12日,打開主墓的門,在主墓中發現了大量的銅、漆、玉等文物,同時在棺床上發現了這件金縷玉衣當時它頭上頂著一個玉枕,已經被壓成扁扁的形狀。7月22日,郭沫若得知這件玉衣被發現后,前往現場視察發掘工作。7月23日,考古人員開始提取玉衣和貼身玉璧,并首先對玉衣進行了測量、編號,然后用鐵絲網延伸到玉衣下面,用石膏固定,放在木箱里,保持玉衣的完整性。后來發現玉衣中的尸體已經腐爛,只剩下一些灰褐色的灰燼和牙齒琺瑯質的外殼碎片,并且發現,“信”和“私信”小玉印。8月2日,一號墓發掘全部結束,并進行保護。
后來,在二號墓的發掘中,還發現了一件玉衣,比劉勝 s金玉衣,總長1.72米,用了700克左右的金絲,在玉衣里發現了脖子、脊椎,4根肋骨,3顆牙齒,各種瑪瑙、玉飾、印信及竇綰(竇君須)銅印,郭沫若推測二號墓的主人“竇綰”可能是竇太后 她嫁給了中山王劉勝,做了他的皇后或妃子。
兩座漢墓共出土文物10633件,其中精品文物4000余件,包括青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漆器、陶器、絲綢和大型真正的馬車、小木偶馬車和五銖錢等這兩座漢墓的發現被稱為“漢代文物考古三大成果之一”。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