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凱莉
瑪麗亞·凱莉,1970年3月27日出生于美國紐約長島亨廷頓鎮,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涵蓋歌手、唱片制作人、詞曲作家和演員等多個領域。她以5個八度的高音域和獨特的海豚音聞名,被譽為“Songbird Supreme”。瑪麗亞·凱莉與珍妮·杰克遜、惠特妮·休斯頓和麥當娜一同被尊稱為歐美四大流行音樂天后。
1990年,瑪麗亞·凱莉發行了她的首張同名專輯《Mariah Carey》,并憑借此專輯正式進入樂壇。該專輯發布后,其中4首單曲登上了公告牌熱門前100歌曲榜,她也因此獲得了格萊美最佳新人獎和最佳流行女歌手獎。隨后的1993年和1995年,她分別發行了《Music Box》和《Daydream》專輯,專輯中的《Hero》、《Without You》和《One Sweet Day》等歌曲在公告牌上取得了佳績,并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的鉆石認證。她的歌曲《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在公告牌熱門100單曲榜上停留了58周,并多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1997年,瑪麗亞·凱莉發行了專輯《Butterfly》,其中《Honey》和《My All》兩首歌曲成為冠軍單曲,也為她在國際市場上,尤其是日本贏得了廣泛成功。進入21世紀后,她在2005年發布了《The Emancipation of Mimi》專輯,贏得了當年的三項格萊美大獎。隨后幾年,她繼續發行了《E=MC2》和《Caution》等專輯。2008年,她獲得了世界音樂獎特別成就獎。2010年,瑪麗亞·凱莉出演電影《珍愛人生》,并憑借此片獲得意大利第14屆好萊塢國際電影節年度女配角獎。2020年,她被正式收錄進詞曲作家名人堂。
截至2023年2月,瑪麗亞·凱莉擁有19首公告牌冠軍單曲,49首歌曲登上Top100,28首歌曲進入排行榜前10。她的唱片銷量達到了2億張,成為史上唱片銷量最高的女歌手。截至2023年2月,瑪麗亞·凱莉共獲得5次格萊美獎,34次提名。此外,她還10次獲得全美音樂大獎,并保持著九項吉尼斯世界紀錄。2024年5月21日,瑪麗亞·凱莉與Muni Long合作的單曲《Made for Me》發行。
人物經歷 編輯本段
瑪麗亞·凱莉,美國紐約州亨廷頓鎮音樂世家出身,其母為當地聲樂教練與歌劇歌手。她名字“瑪麗亞”源自百老匯音樂劇《Paint Your Wagon》中的《They Call the Wind Mariah》。自四歲起,瑪麗亞便展開歌唱生涯,并于奧德菲爾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創作歌曲。在哈勃菲爾茲高中畢業后,她赴紐約發展。
抵達紐約后,瑪麗亞與鍵盤手Ben Margulies合作,成為歌手Brenda K. Starr的伴唱。在Starr的助力下,她的歌聲樣本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總裁Tommy Mottola發掘,隨后被正式簽約,開啟其輝煌的音樂之路。
職業生涯 編輯本段
1990年至1996年:嶄露頭角,1990年,20歲的瑪麗亞·凱莉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旗下歌手,發行首張同名專輯《Mariah Carey》。專輯中的《Vision of Love》、《Love Takes Time》、《Someday》和《I Don't Wanna Cry》均躋身公告牌熱門前100單曲榜,且《Mariah Carey》成為當年美國銷量最高的專輯。憑借此專輯,瑪麗亞·凱莉榮獲第33屆格萊美獎最佳新人獎及最佳流行女歌手獎,并在1990年NBA總決賽上獻唱《American the Beautiful》,開啟其公開表演生涯。
1991年,她發行第二張專輯《Emotions》,其中《Emotions》和《I'll Be There》均成為公告牌冠軍單曲,后者還榮獲三個RIAA鉑金銷量認證。
1993年8月31日,《Music box》專輯全球發行,迅速登頂公告牌200強專輯榜,單曲《Hero》成為其第八首美國公告牌排行榜冠軍單曲。此外,她還翻唱了壞手指樂隊的《Without...》You》這首歌不僅成為她在德國、瑞典和英國的冠軍單曲,而且開啟了她在這些國家音樂領域的輝煌篇章。《Dreamlover》與《Hero》兩首歌曲更助她贏得了BMI音樂大獎的年度制作人榮譽。瑪麗亞·凱莉的《Music Box》專輯至今保持著她最高的銷量記錄,達到了2800萬張,并獲得RIAA的鉆石唱片認證。她的1994年圣誕專輯《Merry Christmas》更是創下了圣誕專輯銷量之最。專輯中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不僅是圣誕節的代表曲目,還為瑪麗亞·凱莉贏得了三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進入1995年,瑪麗亞·凱莉發行了第五張專輯《Daydream》,這張專輯標志著她的音樂風格逐漸從流行轉向R&B。專輯中的《Fantasy》與《One Sweet Day》分別與嘻哈歌手O.D.B.和R&B歌手Boyz II Men合作,而《One Sweet Day》更打破了公告牌冠軍單曲榜首的紀錄,連續16周位居榜首。該專輯及其單曲共獲得六項格萊美獎提名,并贏得了RIAA的鉆石認證。
乘著這股勢頭,1996年瑪麗亞·凱莉開始了她的首次世界巡回演唱會。在經歷婚姻破裂后,1997年她發行了《Butterfly》專輯,這被她視為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專輯中的《Honey》和《My All》兩首歌曲再次登上了公告牌冠軍寶座。1998年,她發行的精選集《#1’s》收錄了13首公告牌冠軍單曲和4首新歌,在日本等地取得巨大成功,三個月內銷量超過325萬張,創下了非亞裔歌手在日本的最佳唱片銷售紀錄。《#1's》中還收錄了翻唱自Brenda K. Starr的《I Still Believe》以及與惠特尼·休斯頓合唱的電影《埃及王子》插曲《When You Believe》。
1999年11月,瑪麗亞·凱莉在電影《億萬未婚夫》中客串歌劇演員。同年,她發布了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合作的最后一張專輯《Rainbow》。專輯中的《Heartbreaker》邀請到著名嘻哈歌手Jay-Z共同演唱,這首歌也成為了她的第十四首公告牌冠軍單曲。隨著瑪麗亞·凱莉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合約到期,她隨即與維京唱片達成了一項價值1億美元、涵蓋5張專輯的合約。邁入新千年,凱莉榮獲公告牌頒發的“十年最佳藝人獎”以及世界音樂大獎授予的“新千年最受歡迎流行女歌手獎”。
2001年7月25日,凱莉遭遇了生理和情感的雙重崩潰,被緊急送往醫院,此前她已經出現數周的不尋常行為。與此同時,她主演的電影《Glitter》及其同名專輯原定于8月31日上映,但后來推遲到9月11日。不幸的是,這一天美國遭遇了9·11恐怖襲擊,這影響了《Glitter》的銷量,使其成為凱莉個人銷量最低的專輯,銷量僅為《Music Box》的十分之一。同日,凱莉發行了電影《星夢淚痕》的原聲帶,但受到9·11事件的影響,該唱片首周的告示牌專輯榜排名第七。此外,由于人事變動,維京唱片公司決定與凱莉提前終止合約。
2002年,凱莉加盟小島唱片公司,并簽署了一份價值2400萬美元的合約。同年,她參演了電影《WiseGirls》(《聰明女孩》),在其中扮演了一個言辭犀利的酒吧女侍應,盡管電影評價不佳,但凱莉的表演和臺詞獲得了認可。此外,凱莉在超級碗現場演唱美國國歌,該賽事吸引了超過7萬3000名現場觀眾和百萬級的電視觀眾,這讓她在《WiseGirls》和超級碗的表演后逐漸贏得了好口碑。經過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和演出嘗試,2002年,凱莉發布了她的第九張專輯《Charmbracelet》。為了促進銷量,凱莉再次開啟了世界巡演,其中包括在中國上海市的一站,當晚觀眾人數超過7萬。但專輯并未取得巨大成功。
短暫的沉寂之后,2005年,凱莉發行了專輯《The Emancipation of Mimi》。該專輯成為她的第五張公告牌冠軍專輯,幫助她重振人氣,重返巔峰。《We Belong Together》成為她的第16首公告牌冠軍單曲,被譽為“重新定義其生涯”的歌曲。公告牌網站將這首歌列為十年金曲和史上第九流行的歌曲。該曲在世界音樂大獎中榮獲“世界播放次數最多的單曲”獎項。就在《We Belong Together》的熱潮中,瑪麗亞·凱莉的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
《Together》榮登公告牌熱門100榜單首位之際,瑪麗亞·凱莉的另一力作《Shake It Off》緊隨其后,攀升至第二位,使她成為首位囊括公告牌熱門100榜單冠亞軍單曲的藝術家。憑借此專輯,瑪麗亞·凱莉在第48屆格萊美獎上榮獲10項提名,并最終榮獲最佳R&B女歌手獎、最佳現代R&B專輯獎和最佳R&B歌曲獎(《We Belong Together》)等三項大獎。《The Emancipation of Mimi》專輯在2005年的銷量也達到了1200萬張。
《The Emancipation of Mimi》的成功之后,瑪麗亞·凱莉于2008年推出了專輯《E=MC2》。其中,《Touch My Body》一經發行便迅速登頂公告牌冠軍單曲,這也是她的第18首冠軍單曲。這一紀錄使她超越了“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成為美國歷史上獲得冠軍單曲次數最多的獨唱歌手。在所有歌手和樂隊中,她的冠軍單曲次數僅次于披頭士樂隊。除了專輯活動,瑪麗亞·凱莉還在2009年巴拉克·奧巴馬總統就職晚會上演唱了《Hero》,并在邁克爾·杰克遜的追悼會上演繹了The Jackson 5的經典歌曲《I'll Be There》。她在電影《Precious》中扮演了Mrs. Weiss,并因此榮獲棕櫚泉國際電影節最具突破獎。
2009年9月25日,瑪麗亞·凱莉發行了她的第12張專輯《Memoirs Of An Imperfect Angel》。專輯中的《Obsessed》成功躋身公告牌排行榜前十,使她的前十名歌曲總數達到27首,與埃爾頓·約翰和珍妮·杰克遜并列成為公告榜排行前十歌曲最多的藝術家歷史第五位。
2010年,瑪麗亞·凱莉推出了第二張圣誕專輯《Merry Christmas II You》。該專輯一經發布,便以56000張的銷售量在公告牌200排行榜上位居第四,成為她的第十六張進入前十的專輯。
此外,2011年,瑪麗亞·凱莉與著名歌手賈斯汀·比伯合作,重新演繹了經典歌曲《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You》這首歌曲同樣收錄在賈斯汀·比伯的專輯《Under the Mistletoe》中。2012年,瑪麗亞·凱莉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巴拉克·奧巴馬的競選籌款活動。在活動中,她上臺演唱了包括《Bring It On Home》在內的三首歌曲。此外,她還在第十二季《美國偶像》節目中與蘭迪·杰克遜、凱斯·厄本和尼基·米娜共同擔任評委。
瑪麗亞·凱莉在2013年除全力制作新專輯外,還參與了迪士尼電影《魔境仙蹤》的主題曲《Almost Home》的演唱,同年,她在電影《The Butler》中飾演Hattie Pearl,并因此獲得第20屆演員工會獎提名。她發布的專輯《Me. I Am Mariah... The Elusive Chanteuse》中的首支單曲《Beautiful》曾登上公告牌熱門榜第十五位。
進入2015年,瑪麗亞·凱莉宣布與環球音樂旗下Def Jam唱片公司解除合作,轉而與索尼音樂旗下Epic唱片公司簽約。她在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酒店的《#1 To Infinity》駐唱演出后,發行了同名精選集,收錄了《Vision of Love》、《Emotions》和《One Sweet Day》等18首公告牌冠軍單曲。此外,她執導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A Christmas Melody》,并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獲得了第2556顆星。
2016年,瑪麗亞·凱莉拍攝了紀錄片《Mariah's World》,記錄了她的《Sweet Sweet Fantasy》巡演和婚禮籌備過程。同年,她在音樂劇《嘻哈帝國》中客串,飾演超級巨星凱蒂。年末,她在紐約時代廣場的Dick Clark's New Year's Rockin' Eve活動中的表演因耳機技術故障而引發爭議,但次年活動中的復出贏得了好評。
2017年,瑪麗亞·凱莉為動畫電影《樂高蝙蝠大電影》和《圣誕星》配音,并在電影《嗨翻姐妹行》中客串。2018年,她與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簽約后,再次在拉斯維加斯舉行名為《The Butterfly》的駐唱演出。
在2019年,瑪麗亞·凱莉宣布準備發行她的第十五張專輯,取名為《Caution》。在全美音樂大獎頒獎典禮上,她演繹了專輯中的首支單曲《With You》。專輯的另一首單曲《A No No》也成功攀升至公告牌排行榜第五位。為了推廣專輯,瑪麗亞·凱莉在2019年啟動了同名世界巡回演唱會。同時,為了慶祝《Merry Christmas》專輯發行25周年,她發布了新版《Merry Christmas》。這張新專輯不僅包含了原版內容,還加入了多個現場表演和《Merry Christmas II You》的原聲帶。在同年12月發布的迷你紀錄片《Mariah Carey Is Christmas》中,瑪麗亞·凱莉分享了《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的創作故事及其后續影響。這首歌也使她成為公告牌史上第一位在四個不同十年都有冠軍單曲的歌手。
2020年,瑪麗亞·凱莉被正式納入歌曲作家名人堂,并發布了她的回憶錄《The Meaning of Mariah Carey》。該回憶錄在首周就成為了《紐約時報》認定的圖書銷量冠軍。為紀念首張專輯發行30周年,她還宣布了名為《#MC30》的宣傳計劃,其中包括了精選集《The Rarities》,收錄了多首未曾發布過的歌曲。
近年來,瑪麗亞·凱莉持續擴大其在圣誕節領域的影響力。2020年,她發布了圣誕特輯《Mariah Carey's Magical Christmas Special》,邀請了包括愛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珍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和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在內的多位歌手參與。瑪麗亞·凱莉與格蘭德、哈德森共同演繹的新版《Oh Santa》也一度登上公告牌排行榜第76位。次年,她又發布了另一部圣誕特輯《Mariah's Christmas: The Magic Continues》。
2023年伊始,短視頻平臺TikTok上興起了一股"It's Wrap挑戰",眾多用戶紛紛模仿《It's Wrap》的舞蹈。《Wrap》是瑪麗亞·凱莉在2009年發行的專輯《Memoirs Of An Imperfect Angel》中的一首歌曲。隨著近期挑戰的流行,瑪麗亞·凱莉也緊跟潮流,于2023年2月重新推出了《It's Wrap》的迷你專輯,該專輯收錄了《It’s Wrap》的四個不同版本。2024年9月15日至16日,瑪麗亞·凱莉的“The Celebration of Mimi”演唱會北京站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
個人生活 編輯本段
婚戀狀況:自1993年起,瑪麗亞·凱莉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總裁湯米·摩托拉開始交往,并在同年結婚。然而,由于他們在音樂風格上的分歧以及工作上的交集,他們在1997年正式離婚。隨后,瑪麗亞·凱莉在1998至2001年間與歌手路易斯·米格爾交往。在拍攝《Bye Bye》MV時,她與演員尼克·卡農相識,并在2008年結婚。同年的某次流產經歷后,瑪麗亞·凱莉在2011年成功誕下了一對龍鳳胎,分別取名為Moroccan和Monroe。然而,三年后,她的婚姻與卡農走到了盡頭。
2015年,瑪麗亞·凱莉與澳大利亞富翁詹姆斯·帕克開始交往,并在2016年宣布訂婚。但同年10月,二人宣布分手。到了2023年12月21日,據外媒報道,瑪麗亞·凱莉與其小14歲的男友布萊恩·田中結束了長達7年的戀情。
身體狀況:2001年,瑪麗亞·凱莉遭遇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痛苦。同年7月,她在MTV節目《Total Request Live》的廣告間隙突然上臺,身穿大碼男士上衣并推著冰淇淋車,隨后開始脫掉上衣。不久后,她在個人網站上發布了帶有奇怪嗓音的內容。同時,她因身體乏力接受了醫生治療。因此,唱片公司推遲了當時專輯《Glitter》的發布。
家庭狀況:2024年8月26日,瑪麗亞·凱莉表示她的母親和姐姐在同一天去世。她表示:“我很幸運能夠在媽媽去世前與她共度最后一周,感謝大家的愛,以及在這段艱難時期對我隱私的尊重和支持。”
社會活動 編輯本段
自1990年出道以來,瑪麗亞·凱莉一直是美國清新空氣基金會(Fresh Air Fund)的贊助者,并且長期資助美國Make A...Wish基金會積極投身于包括美國紐約警察局運動聯合會和紐約基督教會醫院在內的多家機構的慈善事業。
2001年8月,瑪麗亞·凱莉參與了在紐約Fishkill舉辦的為殘障兒童籌款的慈善活動;同年9月21日,她參與了全美各大電視臺聯合舉辦的《美國:向英雄致敬》“911”賑災電視馬拉松,并演唱了《Hero》一曲。
2002年10月25日,瑪麗亞·凱莉出席了在紐約Roseland跳舞廣場舉辦的《Seventeen》雜志“新秀之窗”慈善會,為Fresh Air基金會籌集資金。
2008年4月,她受邀參加《美國偶像》的《偶像回饋》慈善專場。8月,瑪麗亞·凱莉與碧昂絲、瑪麗·布萊姬、蕾哈娜等女歌手共同演唱了癌癥防治活動的主題曲《Just Stand Up》,并將所得收入全部捐給“Stand Up to Cancer”癌癥防治活動主辦單位。同年10月11日,她出席了第13屆“安德列-阿加西慈善基金會為兒童謀福利大滿貫音樂會”。
2011年圣誕節,瑪麗亞·凱莉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圓夢天使公益慈善晚會上獻唱并捐贈私人收藏的油畫。
2013年7月,瑪麗亞·凱莉帶傷出席了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舉辦的為桑迪颶風受難者募捐的慈善晚會,并演唱了歌曲。
2015年6月,瑪麗亞·凱莉參加了由善基金舉辦的快樂慈善?幸福百年愛心慈善夜晚會,與李冰冰、張馨予、溫兆倫等明星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通過慈善義拍,為孤兒、孤老、孤殘等弱勢群體籌集善款。
2016年1月,瑪麗亞·凱莉參加了第六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舞會。
2020年3月,她參加了“iHeart室音樂會”,這是首個線上大型群星慈善音樂會,旨在致敬抗疫一線工作人員并為疫情籌集資金。
2022年11月24日,瑪麗亞·凱莉身著紅色抹胸長裙,以公主風造型的卷發亮相美國紐約的感恩節活動。
人物爭議 編輯本段
瑪麗亞·凱莉在2008年新年夜為前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一家獻唱,盡管她事后表示當晚的經歷是“糟糕和尷尬”的,但這一行為仍遭到了美國媒體的批評。此外,她在2010年度棕櫚泉國際影展上因喝醉領獎而引發爭議。
在一場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瑪麗亞·凱莉因在電影《Precious》中的出色表現而榮獲“突破演技獎”。然而,她在上臺領取獎項時遭遇了尷尬一幕,被工作人員攙扶上臺,發言時言語混亂,并坦承自己當時已經喝醉。在領獎臺上逗留了十多分鐘后,她離場時竟然遺忘了自己的獎杯。
關于“假唱”與耳機爭議
在2016至2017年的跨年夜,瑪麗亞·凱莉受邀參加了在紐約時代廣場舉辦的跨年演唱會。然而,從第一首歌開始,她的表演就未能與音樂節奏同步。在她離開麥克風時,現場竟然仍有歌聲回蕩。演唱會以尷尬的氛圍和關于“假唱”的質疑聲結束。事后,她解釋稱,自己耳機的聲音聽不見,是主辦方技術問題,甚至指責這是對她的一種“陷害”。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