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又稱三生湯,源自漢代并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廣泛傳播于華南六省地區。五華縣的客家人對擂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使其配料與食用方式獨具特色。在制作過程中,五華人注重將養生理念與口味體驗相融合,基礎食材包括綠茶、芝麻和花生,并根據季節變化或健康需求添加綠豆、胡椒等輔助材料,以增強其營養價值和風味層次。此外,為了進一步豐富口感,還會加入蝦米、麥仁等多種佐食一同享用。
作為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擂茶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主食的角色,也是客家人民用來款待賓客的重要禮儀形式。“無(擂)茶不成客”的說法體現了這一習俗在當地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客家擂茶還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茶道藝術之一,被視為中華茶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
擂茶制作雖復雜,但操作簡便。首先將準備好的綠茶茶葉放入擂缽中,用半米長的擂棍頻繁舂搗并旋轉,同時加入其他材料直至搗碎。然后加入沸水沖泡,講究時可篩濾茶料再加水煮沸。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涼解暑以及健脾養胃和滋補長壽的功效。
2014年,客家擂茶制作技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又成為五華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2年,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關于起源 編輯本段
有諸多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其起源于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南關城的何婆所售賣的街邊小吃。南關城曾是潮汕與惠州商人經商的必經之路,何婆的擂茶因其能緩解往來商人的疲勞而聲名遠揚。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即歷史上的南關城,其擂茶文化至今依然盛行。關于河婆擂茶名稱的由來,有說法是因為鎮上的河流或為了紀念一位何姓老婦。客家擂茶是中國悠久茶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其古樸的風格和顯著的保健功效著稱,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作為漢族傳統飲食的一部分,客家擂茶在宋朝中原地區已經流行,并在客家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制作方法不僅展現了獨特的傳統技藝,也體現了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擂茶習俗 編輯本段
在中國華南六省得以保留,涵蓋廣東、湖南、江西、福建、廣西和臺灣地區的多個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口約有600萬,他們保留了擂茶的傳統制作方法。
制作需要 編輯本段
一套被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包括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制擂缽、長約85厘米的山楂木或油茶樹干制成的擂棍,以及竹篾制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
制作過程中,將適量的好茶葉、芝麻和甘草等放入擂缽中,用擂棍沿著缽內壁順溝紋方向有規律地旋磨,并在缽中間進行間歇性擂擊,直至茶葉等研成碎泥。然后用“撈子”過濾出渣,留下的糊狀食物稱為“茶泥”或“擂茶腳子”。最后,加入沸水攪拌均勻,并佐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和燙皮等配料,即制成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體的擂茶。
擂茶體驗:在品鑒擂茶時,您會感受到一股撲鼻的芳香,初嘗一口,香氣四溢,令人回味無窮。
制作工藝:客家擂茶的配制講究科學合理,以優質茶葉和芝麻為主要原料,輔以其他時令配料,確保味道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選材與沖泡:擂茶選用的材料非常考究,主要包括雪白飽滿的芝麻、清香宜人的綠茶,以及花生果、橘皮和甘草等輔料。制作過程中,先將這些原料放入擂缽中,用擂杵細致研磨至漿狀,再加入沸騰的開水進行沖泡。最后,用笊籬過濾掉渣滓,便可得到一杯甘甜芬芳、色澤如琥珀般晶瑩剔透且口感清新的擂茶了。
榮譽認可 編輯本段
2022年12月,贛南地區的客家擂茶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這一傳統飲品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