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
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傳統舞蹈,是當地人民的自發創造。這種舞蹈風格獨特,通過舞蹈動作和音樂反映出當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后牛坊村的鈸鼓原名為“圣會、童鈸”,百姓俗稱“鼓社”,屬于鈸中的“文鈸”。據說鈸鼓是清朝乾隆年間逃到山西洪洞縣后牛坊的一位老人教給當地村民的。
歷史追溯 編輯本段
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燕趙兩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昌平后牛坊村便是其中之一。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的舞蹈在當時頗受歡迎,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傳統舞蹈。
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在明清時期,昌平后牛坊村是一個農業社區,耕種土地需要大鼓來傳遞信息。其次,昌平后牛坊村位于北京西部,這里的民俗文化更加濃厚,花鈸大鼓也是一種傳統民俗舞蹈。
表演形式 編輯本段
“花鈸鼓”表演以鼓、鈸為主要伴奏樂器。在表演過程中,八個成年人敲擊一個直徑為73厘米,高度為36厘米的大鼓。由8-12歲的男孩和女孩12人組成,邊跳邊擊打直徑17厘米的鈸。有“長線鼓”、“老八鼓”、“長線鼓”、“上、下”、“三鈸自鼓”等十多種鼓譜,每套鼓譜都與“長線鼓”系列。音樂節奏有兩拍、三拍、四拍、五拍等。鼓樂的節奏有彈跳、跳躍、旋轉、上鈸、投腿鈸等舞步,表演者可多達數百人。1957年3月參加第二屆全國民族音樂舞蹈表演獲獎。《花莊大鼓》具有較高的民間花卉藝術和民間文化保護價值,可為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研究提供相關資料。
表演道具 編輯本段
鼓面直徑73cm,高36cm,鈸直徑17cm。演出中,8名成年人敲鼓,12名8-12歲的男孩女孩邊敲鈸邊跳舞。現存的鼓譜有長興鼓、老八家、龍彤彤、上調、下調、三鈸鼓等10多套。
每套鼓譜與長興鼓的鼓串聯。音樂的節奏分為二拍、三拍、四拍、五拍等。以三拍為主。
打擊鈸隨鼓樂的舞蹈套路動作有跳、蹦、轉、三鈸奏、單鈸、雙鈸、摔腿、抓鈸等。其中,“三鈸戲”輕松舒緩,“單鈸戲”氣勢磅礴,“雙鈸戲”陣容靈活,從兩人到數千人不等。
演出時,兒童通過演員一個頭戴“劉海兒”帽,腳穿軟幫抓地虎鞋,鞋面繡有“云頭”、“蛾子”圖案。后牛坊村花鈸大鼓的主要發展特點是:鼓、鈸、舞同出一轍,聲、情、貌高度進行統一;鼓為指揮,又是一種伴奏教學樂器,鈸為伴奏學習樂器,又是中國舞蹈作為道具;鼓帶鈸聲,鈸追鼓點,節奏以及明快,變化對于自然可以靈活;演員藝術表演騰挪空間穿插,顧盼之間相生,以情帶舞,以舞傳情;彈跳(即膝顫)的律動活動貫穿我們始終,輕盈灑脫,自由和諧歡暢。
后牛坊村花鈸大鼓1957年曾參加我們全國第二屆民間傳統音樂學習舞蹈匯演,1958年由群眾進行文化教育專家采寫編輯技術出版《花鈸大鼓》一書, 1982年入編《中國發展民族地區民間體育舞蹈集成·北京卷》。
社會作用 編輯本段
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傳統舞蹈在當地人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舞蹈,更是一種文化傳統。花鈸大鼓傳統舞蹈融合了當地各種傳統舞蹈的元素,如昆曲、江湖樂、說唱、技藝展示等。當地人民通過跳舞和演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風采。花鈸大鼓傳統舞蹈不僅在當地流行,而且在周邊地區也很受歡迎。每年都有許多人來到昌平后牛坊村觀看花鈸大鼓傳統舞蹈的表演,并與當地人一起跳舞。花鈸大鼓傳統舞蹈已成為當地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當地人民勇敢前行、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
舞蹈的傳播,不僅僅是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更是人們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途徑。舞蹈的出現,豐富了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