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劑
?

油性劑是一種化學物質,用于增強潤滑油的潤滑性,防止邊界潤滑條件下的磨損和擦傷。
油性劑通常是動植物油或烴鏈末端帶有極性基團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對金屬有很強的親和力,其作用是通過極性基團在摩擦表面的吸附形成分子定向吸附膜,阻止金屬相互接觸,從而降低摩擦磨損。
又稱油性添加劑。烴鏈末端帶有極性基團的化合物。可以在金屬表面上形成吸附膜,從而防止金屬之間的接觸摩擦。
主要有以下幾種:1)高級脂肪酸,如棕櫚酸和油酸;2)高級醇,如月桂醇和鯨蠟醇;3)脂肪酸酯,如油和硬脂酸丁酯;4)烷基胺,如十六烷基胺和油酰胺;5)酸性磷酸酯,例如月桂基磷酸酯和油酰基磷酸酯;6)有機硫化合物,例如硫化抹香鯨油和硫化油酸。
早期使用動植物油來提高油品的潤滑性,所以稱之為油性劑。后來發現不僅動植物油有這種性質,其他一些化合物也有,比如有機硼化合物、有機鉬化合物。能降低摩擦表面摩擦系數的物質稱為摩擦改進劑,簡稱FM。因此,摩擦改進劑的范圍比油性劑更廣。
作用原理 編輯本段
在許多工作條件下,表面之間的滑動在負載下特別低。潤滑油油膜厚、當流體潤滑占優勢時,運動是連續的。而邊界被潤滑或油膜較薄、負荷很重、當滑動速度較低時,摩擦系數遠高于流體潤滑,動摩擦系數低于靜摩擦系數,在運動過程中是不連續的,稱為粘性—滑(即爬行)如果在潤滑油中加入少量油性劑,這種粘度—滑就可以消除。這主要取決于油性劑的極性分子形成固體物理吸附膜和化學吸附膜。
在苛刻的邊界潤滑和極壓潤滑條件下,負荷重,轉速快,吸附膜被脫附擠出,失去潤滑作用,使摩擦表面溫度升高,產生摩擦,甚至燒結。
摩擦改進劑的摩擦性能受到壓力、速度、表面粗糙度、表面材料和工作溫度有很大影響。摩擦改進劑主要包括:有機胺和脂、硫化鯨油及其替代品、有機鉬化合物、有機硼化合物和硼酸鹽。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