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頸鴨
赤頸鴨(學名:Anna Penelope)它是一種中等大小的鴨子,比家鴨小,和肋部鴨差不多大,體長41-52厘米,重量0.6千克左右。雄鳥 s的頭頸呈紅褐色,從額頭到頭頂有一條乳黃色的縱帶。背部和兩側為灰白色,布滿深褐色波浪狀細紋,翼鏡為翠綠色,翅膀上覆蓋著純白色的羽毛。在水中時,可以看到自己側面形成的明顯白斑,與飛行時身后的綠色翼鏡形成鮮明對比,很容易與其他鴨子區分開來。大部分雌鳥上半身深褐色,翅鏡深灰褐色,前胸褐色,下半身白色。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灣、在各種水域如沼澤中。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越冬在歐洲南部、東北和西北非洲、埃及北部、中南半島。偶見于格陵蘭、北美、安的列斯和加里曼丹。
外形特征 編輯本段

紅頸鴨雄性從前額到頭頂為乳黃色或棕白色,頭頸部其余部分為棕紅色,帶有一點黑色斑點,特別是面部和眼后。上身灰白色,有深棕色波浪狀細紋,尤其是肩部。腰部以下的黑點細微但不明顯,比較白。翅膀上的小羽毛為灰褐色,帶有白色蛾狀斑點,初級羽毛為深褐色,其余為純白色,大羽毛有黑色末端斑點;翼子板后視鏡為翠綠色,前后邊緣襯有天鵝絨黑色寬邊。初級飛羽深褐色,第三級飛羽特別拉長第一只飛羽為深褐色,外側有寬寬的白邊,在翼鏡內側形成寬寬的白邊另外三只飛羽是黑色的,有一條窄窄的白邊,里面是深棕色。尾羽為深褐色,較長的尾巴上覆蓋著羽毛和羽絨黑色。下巴和喉嚨中間部分呈深褐色,胸部和兩側呈棕灰色,胸部有褐色斑點。腹部為純白色,兩側為灰白色,腋下羽毛和翅膀下的羽毛為白色,并夾雜有淺棕色細紋。雄鳥和雌鳥一樣有非繁殖性的羽毛。
雌鳥 s頭和后頸呈深褐色,布滿淺褐色細紋,頭和頸兩側呈褐色,有微小的褐色斑點。上半身深棕色,背部有淺棕色羽毛。肩羽為褐色,腰羽為灰色,側尾羽為白色。翅膀上的羽毛大部分是淺棕色,飛羽是深棕色,有白邊,尤其是第三根飛羽的白邊。二級飛羽上的翼鏡為灰褐色,正面背面內側有白邊。頦、喉嚨是白色的,布滿褐色的斑點。胸部和兩側為褐色,帶有不明顯的黑斑,腹部為白色,尾部和翅膀上覆有羽毛,腋窩羽毛為白色,帶有褐色斑點。
虹膜為褐色,口峰為藍灰色,根尖為黑色,跖骨為鉛藍色,蹼和爪為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50-900 grams, 506-655g;體長466-512 mm, 412 mm-443mm;嘴峰32-37mm,31-35mm;翅236-265 mm, 233-262mm;尾92-134mm;87-119mm;跗蹠35-38mm,34-37mm。注: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編輯本段
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灣、在沼澤等水域,我特別喜歡在水草豐富的開闊水域活動。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遷徙
每年3月底至4月初,從南方向華北東北南部移動,4月中下旬到達東北北部,部分留場繁殖,部分繼續北移。秋季,9月下旬和10月上旬已有大量個體從北方繁殖地向東南和華北轉移,并陸續向南方遷徙,部分個體在東北和華北一直停留到11月上旬。成群遷徙,經常排成一行,飛得非常快。
習性
除了繁殖季節,它們還經常成群活動,與其他鴨子混在一起。善游泳和潛水。快樂經常翹起尾巴,把頭低到胸前。飛行快而有力。當有危險時,它可以直接從水里或地上沖出來,發出一聲大叫,響亮而清晰。紅脖子鴨公鴨發出甜美的哨聲-嗚,雌鴨呼喚一只又短又急的鴨子。
食性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經常在水邊淺水區的水草或沼澤中覓食眼子菜的邊緣、藻類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我經常去海邊或者農田里找草吃、雜草種子和農作物,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
繁殖方式 編輯本段
成雙成對通常在越冬期形成,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就開始筑巢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在水生植物豐富的小湖中筑巢,或者在岸邊生長著灌木和植物、池塘和河流,草地或地面上的灌木叢。巢穴一般離水不遠,但有的離水遠達百米-200m的。窩極其簡單,在地上扎了個5-7cm深的坑,里面有一點干草,有時根本沒有任何填充物,但經常在巢周圍使用大量的羽絨羽毛,以覆蓋離巢時的蛋。每窩產卵7-11枚,一般8-九個雞蛋,每天一個雞蛋,白色或乳白色、光滑無斑點,50碼-60mm×33-41毫米,重量41-47g。產下第一枚卵后開始孵化,孵化期為22-25天,由女性承擔。雛鳥早熟,孵化后在雌鳥的帶領下歷經40年-45天即能飛翔。幼鳥在1歲時性成熟。
種群現狀 編輯本段
紅頸鴨在我國數量豐富,是我國冬季常見的野鴨之一。根據1992年最新調查數據,我國越冬種群數量為48348只。紅頸鴨在全世界也很豐富。根據1975年歐洲和地中海及黑海地區的統計,人口達到數百萬。根據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冬季水禽調查,西亞有39446只,南亞有143152只,東亞有69652只,西南亞有307只。亞洲總共有251557人,沒有歐洲富裕,也明顯低于1990年的320676人主要原因是打獵。應加強種群管理。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未接近脆弱瀕危物種生存的臨界值標準(分布面積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和分布區域呈碎片化)種群趨勢穩定,因此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編輯本段
包含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風險(LC)
包含在中國國家林業局于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下發通知,明確對圈養和禁食的64種野生動物實行分類管理。其中,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紅頸鴨養殖活動,引導養殖戶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養殖活動,并按相關規定完成處置工作。確需預留適量種源用于科研等非食用目的的,要充分論證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嚴格履行相關程序。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