鹠
鹠是鴟鸮的一種,羽毛棕色,有橫斑,尾巴深棕色,腿白色。外貌與貓頭鷹相似,但頭上沒有角狀羽毛。捕食鼠、兔子有益于農業,但在古籍中常被視為不祥之鳥。其中,花頭鷸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Scientific name bluegreen passeriformes East(Linnai)英文名Pigmy Owlet貓頭鷹目,貓頭鷹科。夜行猛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外形特征 編輯本段
花頭鷸是一種小型鳥類,體長16 ~ 23厘米,體重48 ~ 65克。面板不顯眼,也沒有耳簇羽。上半身灰褐色,密被白斑和橫斑,后頸有不明顯的白色領圈,下半身為白色帶褐色條紋。虹膜是明黃色的,嘴角是黃色的,爪子是黑色的。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生態習性 編輯本段
棲息于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也見于疏林和楊樺林中。它們大多是夜行動物,白天躲在叢林深處。棲息地經常站在高高的樹枝上往外看,還經常不停地在地上豎起尾羽,兇悍有嘴、爪子很強壯,能捕食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冬天有儲存食物的習慣,獵獲的食物往往儲存在樹洞里。它們主要以老鼠和蜥蜴為食、小型鳥類和昆蟲。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繁殖期為57月。通常在樹洞里筑巢,也在大樹枝間筑巢。每窩產卵4 ~ 6枚,偶爾多則8 ~ 9枚,少則3枚。卵為白色。育雛期2829天,由雌鳥承擔。
領鵂鹠 編輯本段
斜鷸是中國最小的貓頭鷹,體長14 ~ 16厘米,體重40 ~ 64克。面板不顯眼,也沒有耳羽簇。上體灰褐色,有淺橙黃色橫斑,后頸有明顯的淺黃色領斑,兩側有黑色斑點,特征明顯,可與其他鷸類相區別。下半身為白色,喉上有栗斑,兩側有寬的褐色縱條紋和橫斑。虹膜鮮黃色,嘴和腳趾黃綠色,爪子棕色。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斜鷸分布在國外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位于中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西藏和臺灣等地。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斜鷸生活在山林和林緣灌叢地區,除了繁殖季節,它們都是獨自活動。主要是白天,中午可以在太陽下自由飛翔覓食。航班往往是急劇拍動翅膀飛鼓,然后滑行一段時間,交替進行。黃昏的時候活動也比較頻繁,而且我喜歡晚上唱歌,幾乎是通宵,而且唱的比較單調,多是四音節的哨子,反復唱。休息時,它們經常棲息在高大的樹上,經常左右擺動尾羽。主要以昆蟲和老鼠為食,也吃鳥和其他小動物。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繁殖期為37月,但大多在45月產卵。他們通常在樹洞和天然洞穴中露營,也使用啄木鳥和鳥巢。每巢產2 ~ 6枚卵,多為4枚。雞蛋是白色橢圓形的。
斑頭鵂鹠 編輯本段
斑鷸是一種小鳥,但它是中國最大的鷸,體長20 ~ 26厘米,體重150 ~ 260克。臉板不明顯,也沒有耳羽簇。體羽為褐色,頭部和全身羽毛有細的白色橫斑,腹部為白色,小腹和肛周有寬闊的褐色縱條紋,喉部也有兩處明顯的白斑。虹膜黃色,口部黃綠色,基部深色,蠟膜深褐色,趾部黃綠色,有剛毛狀羽毛,爪近黑色。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斑點鷸分布在印度國外、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位于中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云南、西藏、海南等地。
生活環境 編輯本段
斑頭鷸是一種留鳥,生活在平原上、從海拔2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到中山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緣灌木也出現在村莊和農田附近的疏林和樹木中。他們大多單獨或成對工作。它們大多在白天活躍覓食它們能像鷹一樣在空中捕捉鳥類和大型昆蟲,晚上也很活躍。主要以蝗蟲、甲蟲、螳螂、蟬、蟋蟀、螞蟻、蜻蜓、毛蟲和其他昆蟲及幼蟲以老鼠為食、小鳥、蚯蚓、蛙和蜥蜴等動物。因為它的鳴叫聲聽起來像輪子帶滑輪的聲音,所以在中國古代被稱為“鬼車”。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