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墨
雷公墨是中國古代隕石玻璃的名稱。因為經常在雷雨天被雨水從巖石上沖刷下來,古人誤以為是雷電所致,是傳說中雷公畫符留下的墨塊。暴雨過后的海南島,經常會發現地里有一顆杏子,大概有十厘米長,樣子很奇怪、黑色玻璃質石塊。因為它總是在雷雨后出現,所以被稱為“雷公墨”
雷公墨是中國廣東省雷瓊一種分散的黑色玻璃質巖石的俗稱雷公墨的記載最早見于唐代劉詢所著的《玄嶺表錄異》。言“雷州雷雨過后,人們在野外得到了一塊石頭,叫做雷公墨。
1900年,休斯(F.E.sues)這種玻璃被命名為玻璃隕石。據統計,世界上已發現這種玻璃質巖石約65萬塊,分布在地球南北緯55°范圍內的四個區域,即澳亞分散區、象牙海岸散布區、摩爾達維亞散布區和北美散布區。中國 s雷公莫是澳洲散居地區。不同地區對這種玻璃石有地區名稱,比如澳洲石、菲律賓石、利比亞沙漠玻璃等。
1963年,中國 李大明斷定中國的雷公墨與世界其他地方的鐵閃石相當。?
分布地區 編輯本段
雷公墨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在海南島,雷公墨大多集中在瓊海、文昌、瓊山、澄邁地區,分散在30°低空-平臺上40米,被雨水沖刷,露出地表。
20世紀80年代,廣西發現雷公墨,主要分布在博白、合浦、欽州、崇左、靖西、田東、田陽、百色等地,博白縣和百色盆地最為豐富,被當地村民稱為“星屎”
物理特性 編輯本段
物理特征
雷公墨一般是黑墨、油漆是黑色的,標本的邊緣因為薄而呈半透明的棕色。玻璃光澤,貝殼狀斷口,全玻璃態,即使在電子顯微鏡下,它也表現出無定形和斷裂的特征。個體大小不一,體重不等,一般幾克到幾十克不等,有的達到100多克。樣品是新鮮的,沒有搬運和磨損的痕跡。
常見外形
雷公墨的形制多樣,具體形制完整的,大致可分為八種:
1)層狀:形狀不規則,薄層結構清晰,層理一般為0.5-3毫米。
2)橢球狀:長球形,通常一端較小一端較大。長軸是短軸的兩倍,垂直于長軸的截面是圓形的。
3)淚滴狀:像拉長的淚痕一樣,長軸是短軸的三倍多。垂直于長軸的截面是圓形的。
4)啞鈴狀:末端稍微擴大的長桿。
5)長棒狀:一般長3-5厘米,圓形截面,截面直徑一般小于1厘米。
6)透鏡狀:。
7)碎胡桃殼狀:厚3-5毫米彎曲薄板。內表面具有流動條紋結構,外表面具有不規則的凹坑和凹槽。
8)薄片狀:厚3-5毫米。通常具有清晰的流動條紋結構。
除了上面提到的雷公墨跡有特定的形狀外,其余都是形狀不規則的碎片。它們的原始形狀很難推斷,或者說這些不規則的碎片就是它們的原始形狀。
表面構造
雷公墨表現出潑墨著墨的特點。坑狀結構是玻璃體急劇冷縮形成的弧形裂紋和脫落留下的痕跡。但是,層狀結構是在玻璃體處于完全固結前的塑性狀態時,通過扭曲撕裂和軟褶皺形成的細絲聚集而形成的。由于玻璃的同質性,這些細絲并不明顯,只是在風化面上隱約可見,紋理就是這種成因的反映。
折射率與比重
對雷公油墨的折射率和比重進行了測量,并用奧科夫公式和與二氧化硅含量的相關圖進行了估算和投影獲得的三個值基本相同。與世界其他地區的Tektite相比,其折射率和比重與菲律賓石相差無幾,但與低鈣高鋁的Tektite差異較大,說明雷公墨與菲律賓石來源相同。
化學組成 編輯本段
雷公墨的化學成分范圍與東南亞的Tektite相同,但與月球土壤中的玻璃和宇宙塵埃不同。似乎和尸體上的玻璃材料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然而有趣的是,雷和德國的雷伊(Rie)彈坑里的玻璃也差不多。
年齡值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鄭重認為:用裂變徑跡法和鉀氨法測定了雷的絕對年齡,結果約為70萬年。這一數值與澳大利亞和亞洲其他地區的玻璃隕石年齡一致,表明它們是同一地質事件的產物。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昌年認為:散落的雷公墨跡被晚第四紀玄武巖覆蓋,但出露在早期玄武巖上。說明雷公墨跡形成于兩期玄武巖噴發之間,與雷公墨跡的年代值有關(75百萬)年吻合。
形成
關于雷公墨的形成,一些傳統的觀點,比如地球火山的起源,閃電熔巖說,基本都被否定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其起源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玻璃隕石起源于月球,另一種是隕石撞擊地球后形成的熔融巖石。
圍繞著兩個主要觀點,即月球火山爆發論和隕石撞擊地球論美國巖石融化,中國的一批科學家參與了研究和討論,相關的學術文章包括:
海南島雷公墨(玻璃隕石)關于起源問題的初步探討-袁寶印
雷地層年代學研究-袁寶印;葉連芳
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的玻璃隕石-雷公墨”的調查和初步研究-李達明
海南島雷公墨及其成因探討-李昌年
海南島玻璃隕石(雷公墨)裂變徑跡年齡的測定-嚴正;袁寶印;葉連芳
月球火山噴發說
隕石撞擊月球表面是很常見的。一些學者 研究表明,月球在新生代甚至現在都可能有火山活動。隕石撞擊和火山爆發濺起的物質都可能從月球上脫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落到地面上。月巖和月壤的某些性質與玻璃隕石相似。
雷公墨和火山彈的形狀、火山豆的形狀很像。雷公墨玻璃隕石的層狀結構褶皺夾層和流動結構可能是月火山內部熔巖流過時形成的。雷公墨的蝕刻形態可能是月球火山爆發時,熱的腐蝕性氣體對射流的化學腐蝕形成的。當他們進入地球時在美國大氣中,它們受到空氣動力學磨損,形成磨損形式。
隕石沖擊熔融說
雷公墨的年齡值(75百萬年)否認它們來自隕石或月巖(45億年)
雷公墨的形式多為水滴,歷來引申、子彈形,這是典型的物質撞擊地球濺起的水滴形式。雷公墨跡中的常量元素含量與地球巖石接近,但與月球巖石和宇宙塵埃中的玻璃體有很大差異。雷公墨是一種標準化的球粒隕石,含有稀土元素,與天球巖毫無共同之處,但與頁巖和玄武巖模型相似。K/U、k值投影也否定了雷公墨跡來自月巖的可能性。
隕石撞擊熔化理論已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其假設如下:
7500萬年前,一個巨大的落體擊中了澳大利亞附近的一個地區,其表面是頁巖或玄武巖由于其自身重量和超過1000萬巴的沖擊力,傾斜過程中地表巖石的溫度在其熔點以上,導致地表巖石熔化或選擇性熔化,并迅速飛濺,形成數萬個硅酸鹽熔滴,然后淬火、固結、漂浮在大氣中,最終因自身重力而落到地球表面,形成雷公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