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漢語拼音:Pingyao Gucheng),位于中國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
平遙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后的模樣。擴建后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墻。198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概況簡介 編輯本段
平遙古城位于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墻便是其一。平遙縣城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墻。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墻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墻上筑的垛口,墻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筑以甕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墻歷經了600余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布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于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于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余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后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遺產價值 編輯本段
平遙古城是保存完整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原型。古城池總面積2.25平方千米,至今還居住著4.2萬城市居民,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的歷史風貌。
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現在保存的古城墻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筑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筑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筑。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存 平遙古城自有筑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筑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
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后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御、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筑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微妙維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 平遙古城在19世紀的中后期,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票號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時期。曾經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平遙古城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時間中,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古城開發
2017年8月,平遙縣人民政府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鐵建電氣化局南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智慧城市項目——平遙縣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項目。其中的智慧旅游平臺可以為旅游管理部門提供旅游行業管理、為游客帶來更好的旅游體驗。
2017年9月,在平遙縣政府主導下,由海航集團旗下北京首航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粵商投資有限公司與平遙縣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了低空旅游項目——平遙直升機低空旅游項目,旨在全面助力平遙古城旅游加快發展。
2019年,依托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寶劍制作技藝這3項非遺傳統技藝,建設了非遺專題博物館,配套建立了一批集展示、研學于一體的非遺傳習所和傳統手工技藝傳習基地。
2020年12月,平遙古城內70年代的平遙柴油機廠改造成平遙電影宮,該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項目獎。
截至2023年6月,開發了《又見平遙》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博物館等平遙古城旅游項目
古城保護
1998年,《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制定出臺,并于2018年完成修訂,成為古城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依據
2014年8月,由平遙縣人民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和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資助,同濟大學編制了《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管理導則》,并向社會發布。2015年8月,《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實用導則》公布。
2022年10月,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強平遙古城保護建設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行動方案》,全面加強平遙古城保護。
1979年,縣委準備拆除城墻進行舊城改造時,中國古建保護專家柴澤俊面見省主要領導要求留下平遙古城,省、地、縣采納其意見。同年,中國國家文物局開始投資修繕平遙城墻。
2015年,平遙縣政府對私有產權、居住性質的傳統民居給予修繕補助的案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項目獎。
2019年,開展平遙古城墻、日昇昌等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工程,配套建設了一批集休閑、生態、停車于一體的公共服務空間,并開展了立面和店外經營整治,對與古城風貌不協調的遮陽傘、牌匾、招幌、燈飾等進行拆除等。
2020年3月,平遙古城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開工建設。項目涉及6600余戶居民,覆蓋121條街道,30.22千米的綜合管線工程、道路改造與恢復工程。
2022年1月,投資1900多萬元建設的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進入試運營。
截至2023年6月,已還原72條街巷、修繕126所院落,投資8億元完成61處因汛損毀城墻修繕,鎮國寺古建筑及彩塑壁畫數字化保護項目等20處國保文物數字化活態保護基本完成。
1990年,平遙城市布局劃分為古城保護區、新城發展區。隨后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專家分別于1990年、1992年考察平遙古城,稱古城是“世界珍寶”。中國專家于1994年對平遙古城考察后,提議將其申報世界遺產;同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平遙古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5年,平遙縣在古城南開辟新城區,將古城內一些機關、醫院、企業及居民遷出,為申請世界遺產做準備。次年8月,平遙古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本。
1997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專家田中淡考察鑒定平遙古城。同年12月3日,平遙古城達到世界遺產列入標準的(ii)(iii)(iv)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