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式攀登
阿爾卑斯式攀登是以自給自足的方式進行登山,從而在攀登時攜帶所有的食物、住所和設備。與探險式(或圍攻式)登山不同,后者是在山上建立固定的儲備營地,可以在自己的閑暇時間進入。此外,阿爾卑斯式登山意味著拒絕使用固定繩索、登山向導、高海拔搬運工、補充氧氣和興奮劑以及便攜式高壓氧袋。
概念定義 編輯本段
阿爾卑斯式攀登并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它通常是指在高山的環境之下,以個人或兩三人的小隊來爬山,以輕便的裝備,快速的行進速度前進。在中途不靠外界的補給;也不需要架設固定繩索以方便反復地上升下降來適應高度與補給物資,一鼓作氣爬上山頂并且平安回來,若是不能登頂就折返。
起源發展 編輯本段
阿爾卑斯攀登顧名思義是起源于歐洲阿爾卑斯山的登山方式,十八世紀時誕生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隨后成為世界性的活動。
從1786年到1865年間幾乎所有海拔3000~4000公尺以上的山頭都被一一的征服了,后來世界登山界稱這段時期為阿爾卑斯的黃金時代。
許多人認為阿爾卑斯式登山是最有美感的登山方式,為所有登山者樹立了一個標準,應該向往。這種風格因萊因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而聞名和流行,1975年他和彼得-哈伯勒(Peter Habeler)在沒有氧氣設備的情況下攀登了Gasherbrum I(K5)。早些時候,Wojciech Kurtyka開始在高海拔地區進行阿爾卑斯式攀登(1972年-Akher Tsagh(7017米)和Kohe Tez(7015米))。在1957年成功的奧地利布羅德峰探險隊中,是Hermann Buhl的想法在喀喇昆侖地區展示了高山風格;在純粹的高山風格中,這個探險隊的成員后來攀登了Skil Brum(Marcus Schmuck和Fritz Wintersteller)并接近了Chogolisa(Hermann Buhl和Kurt Diemberger)。自金冰鎬獎設立以來,受歡迎程度特別高,該獎項的主要要求之一是使用高山風格。
登山優勢 編輯本段
高山風格的好處包括在路線上花費更少的時間,從而減少雪崩或暴風雪等客觀危險。這對那些滿是數百英尺高的冰塊的路線來說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冰塊隨時都可能掉下來。雪和冰的狀況經常在一天中發生變化,迫使登山隊在太陽融化雪或冰之前的凌晨進行攀登,使其不適合攀登,更容易發生雪崩。這種在清晨攀登的趨勢導致了阿爾卑斯山起步這一術語的出現。阿爾卑斯山起跑是一種早期起跑,從長距離路線的前一天晚上11點開始,到短距離路線或快速隊伍的日出前不久。
危險挑戰 編輯本段
阿爾卑斯山式攀登所遇到的問題與缺乏支持有關,而且由于在高海拔地區停留的時間較短,有可能缺乏適應性。沒有固定的繩索在緊急情況下撤退,也沒有較低的營地可供返回,在選擇上升或下降方面,高山風格的承諾要比探險風格大。在條件不允許繼續上升的情況下,攀登小組必須考慮其他的選擇,如計劃外的露宿(也許沒有合適的裝備),繩索(留下多件保護物),或從目前的位置轉移到另一條路線(也許沒有充分了解替代路線)。然而,對于那些預算有限的人來說,阿爾卑斯式攀登往往更便宜、更快捷,因為阿爾卑斯式攀登通常涉及較少的裝備,而且不需要雇用搬運工。
在危險的環境里面,快速就是安全,所以不停下來一直動,是許多登山家的戰略。你必須要選擇這種技術是否適合你的體型,跟你個人的道德/自律。你必須先去閱讀消化許多這方面的網站及書籍。才能測試你的心得,開始適應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利用你所學到的足矣,把你覺得不重要的或是沒有用的給丟掉,然后確定你跟你的同伴是玩同樣的一種游戲。學長們跟資深的伙伴,能夠加快你學習的速度,并且指出你所有的缺點,或者因為自己的無知,可以停滯了你的學習,甚至是致你的命。其它要學的例如繩隊快速行進,如何把裝備精簡到最少,把自己的體能提高,對一般的裝備,一些創意的用法等等。Thereissomuchtolearn。
世界上所有的攀登形式都源自于阿爾卑斯式攀登,舉凡健行、攀巖、冰攀、冬攀、混合攀登(冰巖混合地形),甚至是滑降(雪)都是起源于十八世紀的阿爾卑斯式攀登。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