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相
張作相(1881年—1949年4月19日),字輔忱,祖籍直隸保定深縣花盆鎮太谷莊(現屬河北省深州市前磨頭鎮),生于奉天錦州義縣(今錦州凌海市班吉塔鄉雜木林子村)人,愛國民主人士,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張學良的輔帥。
1901年,加入張作霖的“保險隊”,從此隨張作霖升遷而升遷。歷任清軍管帶、陸軍第27師師長、東三省巡閱使署和奉天督軍署總參議、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副統監等職。1921年,張作相先后婉辭黑龍江督軍、熱河督統等職。1924年,吉林督軍孫烈臣病故,張作相始肯接任其職。任職期間,張作相在吉林全境力行禁煙;主持修筑了奉海鐵路;創辦了吉林大學,開吉林高等教育之先河。1925年,郭松齡反奉失敗,在討論善后問題時,張作相以大局為重,力排眾議堅決反對將郭軍部將全部處死,最終得到了張作霖的默許,使奉軍保存了大批骨干力量,在奉軍中贏得了很高聲望?;使猛褪录?,張作相力保張學良主政東北。熱河抗戰失敗后,張作相長期隱居天津,多次拒絕日偽的利誘招降。全國解放前夕,拒絕蔣介石讓他去臺灣的要求。
曾任國民政府國策顧問、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委員、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駐吉東北邊防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主席及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吉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主委。張作相在吉林任職期間,創辦吉林大學,修吉敦鐵路,興辦自來水,鋪筑柏油馬路,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修筑吉海鐵路。1949年4月,張作相患病逝于天津。
人物生平 編輯本段
張作相,字輔忱。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鎮雜木林子村人。1881年(光緒七年)生。父張永安,字景泉,半農半商。
綠林出身。曾與張作霖投清盛京將軍增祺,任巡防隊第一營管帶。1903年被官府正式收編,任新民巡防營哨官。張作相為人忠厚。
不少人以為他和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是兄弟倆,其實不然。張作相是錦州義縣人,張作霖是奉天海城縣人。他倆只是名字上的巧合,并沒有宗族關系。但是,由于他倆兩次結拜為盟兄弟,又都是關東要人,所以不了解底細的人都這樣地猜想和誤傳了。
張作相
1919年,升任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謀長兼衛隊旅旅長、奉天警備總司令,仍代理奉天陸軍27師師長。同年秋,實任27師師長,晉升陸軍中將。
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張作相兼任鎮威軍東路第一梯隊司令,進駐永清。奉軍戰敗,退駐榆關,北洋軍閥政府趁機發令對張作霖撤職查辦。張作霖意沮心喪,懷有下野之念,急召張作相密商后策。張作相勸張作霖不要下野,并陳詞獻策。張作霖嘉納其言,精神振作,任張作相為鎮威軍第三路總司令。同時,集合各軍,在榆關背城一戰,使奉軍轉危為安。
1925年,張作相代任吉林軍務督辦兼吉林省長,晉升陸軍上將。同年3月,兼任東三省鐵路護路軍總司令和陸軍第15師師長。同年冬,郭松齡倒戈反奉,張作相部正駐守榆關一帶。郭軍先出關的兩個團在姜女廟被其繳械,繼出關的兩團也在榆關東站被其解除武裝。郭松齡致電報中說:“榆關繳械,姜女廟進逼,齡之原定計劃全為我公破壞?!惫升g被擒,張作霖擬將助郭倒戈將領一律處死,參與決議的奉軍將領中唯張作相力排眾議,分析時局,曉以利害,提出建議,為張作霖所采納,除郭松齡夫婦被處死外,其余諸將皆得免。
1926年,張作霖令東三省種植鴉片,以籌軍餉。張作相以種植鴉片煙流毒太深,向張作霖陳明利害另籌餉源,拒種鴉片。
1928年,北伐軍占領平、津,吉林學生上街游行,向張作相請愿,要求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張作相令人架起機槍,拒請愿隊伍于轅門之外,只放師生代表進見。張作相表示易幟一事得聽奉天命令,并怒斥師生代表“不好好讀書,亂管國事”,要扣押請愿群眾。經吉林教育廳長引咎求情,張作相才答應只關押師生代表,驅散請愿隊伍。兩個月后,被關押的代表才分別獲釋。
張作霖被炸身亡后,東北軍將領經東北三省議會聯合會推選張作相任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張作相堅持不任,而推讓與張學良,自己甘居副職輔佐。張學良通電宣布東北易幟,張作相大力支持并在東三省議會聯合會上領銜向國民政府宣誓,就任吉林省保安司令兼省長。1929年1月,就任駐吉東北邊防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主席及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同年夏,張學良所部占領中東鐵路,發生“中蘇事件”,日本從中竭力鼓吹作戰,以收漁人之利。國民黨政府也命東北當局出兵攻擊蘇軍,以削弱東北實力。張作相與張學良分析內情,主張罷戰言和。1930年4月,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倒蔣,當時東北舉足輕重,雙方都想拉張學良以加強實力。張作相力主東北閉關自守,固守關外,不參予內戰,休養生息,訓練士兵,擴充實力,靜以待變。張作相在吉林任職期間,修吉敦鐵路,建吉林大學,興辦自來水,鋪筑柏油馬路,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修筑吉海鐵路。
他組建了吉林省城自來水籌備處,建了第一座自來水廠。成立了吉海(吉林-海龍)鐵路建設籌備處。修建了吉林第一條柏油馬路。為發展吉林的教育事業,張作相撥款在城外八百壟(今東北電力學院校址)建立了全省最早的一所大學-吉林省立大學,張作相親任校長。
1930年9月,張學良入關,把東北軍政大權交張作相代理。
1931年3月,東北四省一市黨務指導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張學良、張作相、萬福麟、湯玉麟、張景惠分任遼、吉、黑、熱、哈黨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當時駐東北日軍蠢蠢欲動,張作相等未采取防范措施,而張作相又于“九·一八”事變之前回錦州為父治喪,把吉林軍政大權交其參謀長熙洽代行,為日軍入侵和熙洽降日造成可乘之機。日本自從在東北制造“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之后,不斷挑釁。1931年9月15日,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副官處副處長李濟川奉張學良之命,到錦州面見張作相,請張作相速回沈陽主持大政。張作相以其父喪事未畢為詞,而沒立即返沈。
1933年,張作相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同年2月任華北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六兵團總指揮于熱河督師抗日。熱河失守,張作相退兵古北口。后見南京政府先令東北軍抗日,東北軍失利,又迫使張學良下野,張作相憤而辭去軍職,下野隱居天津。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以張氏聲望素著,具有號召軍民力量,派人去天津,餌以高官厚祿,張作相堅拒不就,張作相在東北的財產悉被偽政權沒收。
1942年9月,張作相從天津赴長春(當時偽滿洲國的“新京”)。為拉攏張作相,偽國務總理張景惠、日本關東軍司令都曾會見并宴請,張終未就任偽職,旋復居津。
1942年,漢奸洪維國受日本侵略者指使,面見張作相,請其出任華北防共委員會主任之職,被其拒絕。
1945年抗戰勝利后,張作相仍隱居天津。國民黨南京政府委任張作相為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委員、東北剿共副總司令之職。張作相只借此每年到東北辦理敵偽沒收之房地產,而未實際參與國民黨政權的軍政活動。1948年10月,解放錦州時,張作相在錦州被俘,受到解放軍的禮遇,并派車送其返回天津。在平津戰役前夕,南京政府又委任張作相為國民政府國策顧問,并令其去南京,張作相置之不理,而未前往。
1949年3月,張作相患病死于天津。
家庭成員 編輯本段
關系 | 姓名 | 備注 |
夫人 | 趙靜宣 | 原配夫人 |
妾侍 | 姓名不詳 | 6位 |
兒女 | 9個兒子和11個女兒,9個兒子分別是:廷蘭、廷樞、廷范(一作廷藩)、廷錄、廷聲、廷馀、廷鎮、廷誠、廷信。女兒姓名不詳。 |
1881年張作相生于錦州義縣南雜木林子村(今凌海市班吉塔村雜木林子村)。幼年家貧,只讀過3年私塾。16歲那年,因族兄遭仇人殺害,他怕受牽連,便流落到奉天(沈陽)一帶。農忙時給種地人家打短工,農閑時到城里當泥瓦匠,作些掏炕抹墻的活計。那時,他由于衣服襤褸常遭人欺辱。
張作相由于生活的顛簸和凄苦,深覺世道不平,遂產生鋌而走險出人頭地的念頭。于是,他溜回本村,與本村另一人策劃打死殺害他族兄的仇人,隨后率幾人逃出,落草為寇。
1901年張作相率20人到新民府八角臺村投奔張作霖。與張作霖的人馬合在一起,拉起了一支擁有200多人的“保險隊”。
1902年清廷收編,張作霖被任為新民府游擊馬隊管帶,張作相為哨官。
1907年按年齡為序,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8人結拜為盟兄弟。盛京(沈陽)將軍趙爾巽,將全省舊軍編成八路巡防隊,張作霖任前路統領,張作相為騎兵一營管帶。
1915年后歷任陸軍第二十七師炮兵團團長、旅長、代理師長。
1916年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張作相任二十七師步兵旅長。
1918年段祺瑞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張作相任巡閱使署總參謀長、參議,兼任二十七師師長和衛隊旅旅長。
1919年任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謀長,張作霖重建東三省講武堂,張作相任堂長。
1924年張作相任吉林督軍并出任吉林省省長。在這時期,張作相主張“固守關外,將養生息,訓練士兵,擴充實力”為上策。基于這種思想,他在吉林省督軍兼省長任上,做了一些有益于民眾的事。如抵制開放煙禁,在吉林嚴禁種植鴉片,嚴禁吸毒販毒;他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獨自興建了吉海鐵路,并創辦了吉林大學。
1925年奉軍內發生郭松齡叛變的事情。郭松齡部被打敗后,有人主張將郭的下屬重要官員一律殺掉,以儆效尤。張作相以哭相諫,保住了這些人的性命。以后這些人在東北軍進關和西安事變中都成為東北軍的中、高級將領和骨干。
1927年任“安國軍”第五軍團長,次年依附國民黨,改任吉林省政府主席,又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官等職。在張作霖的提議下,與張作相、吳俊升、湯玉麟、孫傳芳、張宗昌、韓麟春、褚玉璞等再次結拜為盟兄弟。
1928年6月4日沈陽皇姑屯炸車事件發生后,張作霖被炸死,張作相一心輔佐少帥張學良。張作相有頭腦、有涵養、有氣節,待人謙和,平易近人,無不良嗜好,在奉系集團中德高望重,有忠厚長者之美譽。1928年皇姑屯事件發生后,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緊急大會,公推張作相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由奉天省議會議長等人將公推書和印信送至沈陽張作相公館,但是張作相堅持不就,并退回公推書和印信,又極力推舉年僅27歲的張學良,子繼父業,自己則全力輔佐之。張學良對張作相也很敬重,稱他為老叔,輔帥,又讓原配夫人于鳳至做了張作相二夫人花福田的干女兒,關系一向密切。
后半生
1930年9月張學良率東北軍主力進關,張作相留守東北,任東北四省留守司令,駐沈陽大帥府,主持東北后方一切事務。
道德為懷-張作相手跡
1933年張作相退出軍政界。此后,他一直在天津英國租界隱居,在家養花種草消磨時光。以后,他的盟兄弟張景惠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當了漢奸,曾幾次派人找他,強行要他出山任職,幫助日本關東軍干事,面對日偽當局的一次次威逼利誘,嚴詞拒絕出任任何偽職。1936年西安事變后,張學良在南京被蔣介石扣留,張作相為營救張學良曾到處奔走。
1945年抗戰勝利后,蔣介石想利用他的威望,讓他出來在東北任職,又都遭到他的拒絕。后任東北行轅政治委員會委員。
1948年蔣介石去臺灣前夕,曾派人催請他去臺灣,幾次送來飛機票,并為家屬準備了半條船的空位,他都毫不動心。但是,張作相對我黨卻非常親熱,積極組織呼吁國民黨內中高級將領在天津迎接解放。1948年10月15日,正當張作相在錦州家中處理財產時,被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誤俘。當我軍知道他就是東北軍要人張作相時,便馬上向他道歉并希望他站在人民解放事業一邊,還派人一直把他送到天津蘆臺火車站。張作相對此事非常感激。
1949年3月張作相因病逝世。周恩來得知后,非常遺憾,曾對張作相的外甥周毓文說:“老先生怎么故去了,我們還要請老先生出來一起工作呢?!?/span>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