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殘經
西夏文殘經,又稱梵文殘經典,是一種現存西夏文的古梵文經卷。殘頁殘缺,長40.5厘米,寬6.8厘米。現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原大坂市立圖書館)。其字體為西夏文的漢語拼音字母“DJJH”加宋體字“Na”的音譯。其正文為《真經》1卷1號,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時期的佛法經典。主要內容為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大乘智者經、法華經及梵文的經典,共四百一十五卷。《真經》全稱《西夏本經》,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西夏學經典之一。經中所說的一切善惡之事,皆由漢傳佛教中的大乘經典改編而來。漢傳佛教中以佛教徒為尊,而佛教界更是以《真經》為最高禮法之本。
文字含義 編輯本段
殘經是指經卷中沒有經文的經卷。由一段經文組成經卷的形式,如《真經》1卷1號便是這樣的,但這類殘經內容相對來說不太重要,它只是說經卷中有經。但因為經卷中內容繁雜、文意復雜,因而對于殘經而言就有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重要意義。因為它對于研究我國歷史文化、歷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根據《真經》中文字的含義,大致可將殘經分為如下幾類:第一類殘片長40.5厘米、寬6.8厘米;第二類殘片長20厘米、寬4.8厘米;第三類殘片長25厘米、寬5.6厘米;第四類殘片長20厘米、寬7.4厘米;第五類殘片長30厘米、寬6.5厘米;第六類殘片長10厘米、寬6.5厘米;第七類殘片長7厘米、寬7厘米;第八類殘片長10厘米第九類殘片長7厘米、寬6.8厘米。共涉及經文四百一十五卷。第一類殘片長約40米、寬約20—25厘米;第二類殘經長約40米、寬約7—10厘米。第三類殘片長約50~80米、寬35~40米。
文字類型 編輯本段
從現存殘經文字的形制看,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刻寫式文字,其文字結構形式多為一種刻寫文字的形態,內容多涉及佛法、歷法、佛經以及其他佛經的章節安排。
二是拼音文字,主要體現在一種文字主體的拼讀形式上,但形式的拼讀和拼音文字本身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功能。
三是寫法式文字,也就是在寫經文字的基礎上衍生出的其他文字形式。以此為基礎,再對經書上出現的其他部分文字進行拼讀,形成了多種不同形式或風格的文書書寫體式。
根據目前所知尚無完整統一而又規范統一的文字規則來看,這種方法所產生的文字模式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據藏文文獻對此問題的回答可知,以上這些類型都屬于拼音文字階段本身的類型。
三種類型中,以刻寫式語言最早出現于公元7世紀到8世紀中葉,其文字模式一般分為三種:一是刻寫式文字屬于這種文字體系最原始形式;二是從文字形式到文字內容沒有任何文字形式上產生;三是從文字內容到文字形式沒有任何文字形式上產生。所以西夏文殘經文字形式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刻寫式文字;二是刻寫式文字;三是文字內容形式。
出土地點 編輯本段
日本最早出土的西夏文獻殘經是殘卷1號。該殘經是在西夏文寶日寺遺址上發現的。
殘卷殘卷1號為10~15號經卷,內容主要有:“阿育王(938—974)年立經”4本、“大乘智者經”1卷、“法華經”1卷、“梵文經典”1卷、“大藏經”1卷以及“釋迦牟尼佛”1卷、“三世因果”1卷、“大德者經”1卷、“大德智慧品”1卷和“華經”1卷等。這些經卷上有很多梵文字樣和漢字。其中很多內容被譯為西夏文。這是日本發現的最早一部《真經》錄文文獻。
所藏西夏文古佛經殘卷上共有16行梵文文字字樣與中文漢字字樣和漢字字形。其中最小文字寫法為“一字橫寫”,其漢字字形寫法皆與西夏文中文字字形相同。由于殘存經卷大部分被燒毀或已經不存,所以目前僅剩下一部分經卷。這些殘卷為西夏文經卷中所最少文字寫法記錄所取代后所遺留下來而剩下的部分經卷。
傳世時間 編輯本段
在藏經洞所藏的西夏文字殘經中,《真經》占絕大部分(共四百一十五卷),而且藏經洞還藏有很多《真經》。比如《十祖壇經》共三十六卷,共五百零五卷《楞嚴經》、《圓覺經》、《大般涅盤經》共三百一十五卷;《般若經》共三百一十卷;《心經》共一百一十三卷;《法華經》共一百一十三卷;《心經》共二百一十五卷。此外,藏經洞還藏有其他佛教經典。例如中國佛教協會藏經部收藏有藏經洞中珍藏的佛經四百一十五卷。其中《真經》共四百一十五卷是藏在藏經洞內僅存的殘經本,即此殘經經前有“宋十年”字樣,后有“十二年”字樣。《真經》是一種藏經洞中不多見、極其罕見的珍貴佛教文獻作品。據其現存數量和已知存世狀況推算可知:此殘經本在現存時已不多見了。若按此殘經本與中國佛教協會藏經部收藏敦煌吐魯番西夏藏經卷、山東博物館藏唐代契丹藏經卷及日本大坂市立圖書館藏唐代契丹藏經卷中出土唐代契丹藏經卷所載漢傳大乘經卷及出土唐代契丹藏經卷中出土隋契丹藏經卷所載中國大乘經典經卷數量相比較而言應為稀少之數。
研究價值 編輯本段
西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以回鶻人為主體的游牧民族。而從史料上看,西夏王朝在唐代之前對我國影響很大,在西北地區也曾一度統治過我國。唐末五代是回鶻人的鼎盛時期,他們所建立的政權和文化對后來回鶻人影響很大。西夏時期,當時西域的佛教已經傳到中原地區。公元823年(五代十國后梁天復元年),唐肅宗李亨(公元918~960年)建立唐朝后隨即滅掉了涼州、鳳州等地的部分黨項族政權。與此同時北魏、西魏以及北魏時期由沙門圓寂的佛教高僧如恒惠大和尚(952~1115)和慧可、慧能等人所創立的僧團也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西夏文殘經雖然被遺棄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作為佛經,它所記載的都是佛及其弟子們所熟知的經典中要說的話,比如關于“善惡之事”,在佛教中具有最高禮法,是世間一切善惡的根本依據。《真經》作為一部佛教經典被發現并流傳下來不僅對于研究和探討西夏學和漢傳佛學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對其他佛經產生了很大影響,如藏地有大量西夏文藏文僧侶作品也說明了這一點。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