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詞條    生活科普   

哥薩克人

哥薩克(Cossacks,烏克蘭語:Козаки?,羅馬化:Kozaky;俄語:Казаки,羅馬化:Kazaki)是起源于東歐大草原的游牧社群,主要聚居于第聶伯河、頓河、烏拉爾河及捷列克河等東歐河流流域沿岸。哥薩克一詞有稱來源于突厥語,意為“自由民”,有稱來源于韃靼語,意為“流浪者”,有稱來源于土耳其語,意為“強盜”,有稱來源于土耳其語中的“騎兵”一詞。“哥薩克”概念通常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作為個體人的哥薩克(казак),他們是國家公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哥薩克也作為集體概念上的存在,代表著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內部一個具有獨特社會共性、文化特征和共同歷史的特殊群體。哥薩克人口數量龐大,分布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其語言主要為烏克蘭語和大俄羅斯語,其中又以大俄羅斯語為主。

哥薩克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3世紀的《蒙古秘史》,一群中亞的游牧民族為了逃避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奴役,來到了今天俄羅斯的南部。大致在16世紀前后,哥薩克人初具社群規模,圍繞第聶伯河流域形成了烏克蘭哥薩克,頓河流域則形成了頓河哥薩克。16世紀,烏克蘭哥薩克效力于波蘭立陶宛聯邦,參與了一系列與神圣羅馬帝國、韃靼和土耳其的戰爭,為其擴張做出貢獻。但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和對烏克蘭哥薩克的鎮壓政策,烏克蘭哥薩克在17世紀末分化并且融入其他地區的哥薩克群體。頓河哥薩克則服務于莫斯科公國,主要作為雇傭兵存在,于16世紀攻占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并于17世紀正式向沙皇效忠,成為其麾下的軍事工具。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頓河哥薩克為代表的哥薩克群體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他們在反擊入侵者上表現出色,參與了拿破侖戰爭、俄土戰爭、高加索戰爭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的軍事行動。20世紀初,各地區哥薩克分別以紅軍和白軍的身份參與了俄國內戰,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衛蘇聯做出重要貢獻。戰爭結束后,哥薩克的軍事功能逐漸減弱,但他們的文化和傳統仍然存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和傳承。至今,哥薩克仍然是俄羅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斗傳統是哥薩克文化的核心之一,深植于他們的歷史背景中。榮譽和英雄主義是他們尊重的價值觀,他們形成以村莊為單位的軍團,對祖國、家庭和所屬村莊表現出堅定的忠誠。哥薩克以騎術和戰斗技巧聞名,曾參與多次戰爭和軍事行動,在國家的邊境保衛、領土擴張和對抗外敵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婚姻與家庭方面,哥薩克社會曾以男性為主導,婦女地位較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舉行類似于婚禮的儀式,并重視早婚和生子,尤其偏愛男孩,以獲得新土地、新生力量和家族榮譽。生產生活方面,哥薩克人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并過著游牧的生活方式。哥薩克深受東正教基督教的影響,東正教對哥薩克社區的團結和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哥薩克文學作品以史詩、傳說和民間故事為主要題材,通過口頭傳統的方式代代相傳。托爾斯泰《哥薩克》、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巴別爾《騎兵軍》等文學作品展現了哥薩克的英勇事跡、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霍克巴舞是哥薩克人獨特的傳統舞蹈形式,以男性的英勇和力量為特色,鮮明地展現了戰斗精神。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由來

“哥薩克”(Казак)一詞最早可追溯至1240年的《蒙古秘史》,一幫中亞的游牧民族為了逃避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奴役,來到了今天俄羅斯的南部,文中提到了“哥薩克人的雙輪輕便馬車”(《蒙古秘史》記載里,中文為“高車”,英文為Qasay cart),“哥薩克”一詞在1380年開始正式出現在俄語中。其詞源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哥薩克”源于突厥語,意為“自由民”。一種觀點認為,“哥薩克”源自韃靼語,意為“流浪者”(“horseman”或“rover”),具有流浪和有罪的含義。最初該詞用于形容沒有固定居所或職業的人,后來用于描述居住在莫斯科公國邊境地區的人,保留了其流浪者和強盜的本意。還有學者認為,“哥薩克”可能起源于土耳其語,意為“強盜”。在16世紀時,一些農民或農奴為逃避農奴制而來到南部的大草原,并與來自黑海沿岸的土耳其-韃靼人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小群體,被稱為“哥薩克”。另一種觀點認為,“哥薩克”可能起源于土耳其語中的“騎兵”(quzzaq)一詞。在14-15世紀,一些人開始在蒙古可汗統治區定居,有些人為莫斯科公國收集貢賦,另有一些人在草原和森林中流浪并襲擊居民點和商隊。希望過上安全生活的人們開始雇傭韃靼人保護自己,并形成了一支描述這種保護性團伙的詞:“騎兵”。后來,“cosques”或“cossack”成為被人們所接受的名稱。

16世紀前

哥薩克族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俄草原的蒙古統治時期,當時一群中亞的游牧民族逃亡來到了今天俄羅斯南部,并沿河而居,該地區邊境地帶的特殊環境對哥薩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哥薩克社群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土著理論和移民理論兩種觀點。土著理論認為哥薩克是土生土長的民族,起源于他們現今所在的地區。根據這一理論,哥薩克的祖先居住在俄羅斯南部、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等地區的草原和丘陵地帶。這些地區在歷史上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活動區域,這包括了斯基泰人和斯拉夫人等部落。土著理論認為哥薩克是由這些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其特殊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形成于這一地區。

移民理論認為哥薩克是移民或逃亡者的后裔,他們來自各個地區并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社群。根據這一理論,哥薩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前后,當時大量逃離俄羅斯、立陶宛和波蘭等國的人們聚集在烏克蘭和頓河流域,形成了哥薩克社群。這些逃亡者包括農奴、破產的農民、流亡的貴族以及其他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他們在這個較為邊遠的地區定居下來,并逐漸形成了哥薩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結構。

這兩種理論在解釋哥薩克起源問題上存在分歧。土著理論強調哥薩克深厚的土地根源和歷史傳承,認為他們是該地區原住民的后代。移民理論則強調了外來人口對哥薩克社群形成的影響,并將起源歸因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逃離。由于史料有限,無法確定哪種理論是正確的。然而,這兩種理論提供了關于哥薩克起源的重要思考方向。

16世紀

早期哥薩克社會結構松散,按照活動范圍大致分為烏克蘭哥薩克和頓河哥薩克。烏克蘭哥薩克形成于第聶伯河流域,由切爾克斯人、基輔斯拉夫人、亞速夫人、切爾卡斯人、立陶宛人、烏克蘭農民、波蘭人、受洗的韃靼人和一些俄國人組成。烏克蘭哥薩克的根據地主要分布在切爾卡斯、卡涅夫城和扎波羅熱地區,以及基輔、切爾尼科夫、波爾塔瓦和波多利斯克省的南部地區。

哥薩克人哥薩克人

烏克蘭哥薩克在16世紀參加了一系列與神圣羅馬帝國、立陶宛、韃靼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沖突和戰爭,并獲得勝利。他們主要服務于波蘭立陶宛聯邦,獲得立陶宛大公的嘉獎。在軍隊中服役的烏克蘭哥薩克必須注冊,注冊身份后就可以從政府領取薪俸、土地,并享有其他優惠政策。他們建筑一種特殊的營地叫“塞契”,由土圍子、塹壕、原木圍墻和帶有射擊孔的塔樓組成。烏克蘭哥薩克的組織形式是軍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體,以軍屯的方式管理自治社區。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被稱為“蓋特曼”(烏克蘭語:гетьман,俄語:Гетман),又譯作“黑特曼”或“阿塔曼”,是軍隊指揮官,地位僅次于君主。當需要解決重大問題時,蓋特曼會召開全體哥薩克大會。

頓河哥薩克生活在頓河流域,為了應對艱苦的生存環境,自愿組成隊伍,進行游牧、打獵或是接受雇傭參與戰斗。頓河哥薩克主要來自俄國、波蘭、立陶宛、土耳其、高加索和中亞等地的居民。他們最先服務于莫斯科公國,主要作為雇傭兵而存在。在伊凡四世的鐵腕統治下,大量俄國人逃難來到頓河地區加入哥薩克,頓河哥薩克數量激增,一部分人充當沙俄擴張軍隊的馬前卒。1552年,哥薩克攻占了位于伏爾加河上的喀山,這次征服標志著沙俄對韃靼汗國的擴張,并使俄羅斯帝國進一步向東擴展。1556年至1557年,哥薩克領袖率領俄羅斯軍隊攻占了位于頓河流域的阿斯特拉罕汗國首都阿斯特拉罕城。這一勝利確立了俄羅斯帝國在北高加索地區的控制力,打開了通往里海地區的道路。1570年,沙皇伊凡四世對頓河哥薩克下達招募書,正式成立頓河軍。1581年至1582年,頓河哥薩克首領帶領部隊攻占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

17世紀

17世紀,烏克蘭哥薩克由于反抗波蘭政權,又不滿于俄國政府,從空間層面上分化成左岸烏克蘭哥薩克、右岸烏克蘭哥薩克和蘇丹人。此時的頓河哥薩克形成貧富分化,出現不同社會階層。

烏克蘭哥薩克

1622年,烏克蘭哥薩克時任蓋特曼死后,波蘭人加劇了對烏克蘭哥薩克的迫害。1648年,烏克蘭哥薩克新任蓋特曼赫梅利尼茨基率領哥薩克人起義,成立哥薩克酋長國,反對波蘭富豪。起義一直持續到1654年,而在斗爭中,烏克蘭哥薩克的力量也遭到很大削弱。赫梅利尼茨基為了尋求俄國的幫助,開始與莫斯科政府談判。他在俄國的支持下,宣告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與俄國合并,由此,烏克蘭哥薩克開始了圍繞第聶伯河左岸右岸的分化。1667年,俄國與波蘭簽訂了《安德魯索沃和約》,根據和約,第聶伯河左岸連同基輔歸俄國所有,被稱為左岸烏克蘭,右岸歸波蘭所有,被稱為右岸烏克蘭。許多熱愛自由的烏克蘭哥薩克不愿意接受瓜分,一部分逃離到土耳其,加入蘇丹國籍,一部分留在此處。沙皇政府為實現“俄國化”,將大批烏克蘭哥薩克遷到頓河和伏爾加河地區。烏克蘭哥薩克因此規模和影響力上都逐漸衰落。

頓河哥薩克

頓河哥薩克社會呈現出階層分化趨勢。頓河哥薩克中出現了一個受特殊待遇的階層,被稱為長老會(Старшина)。哥薩克長老會逐漸成為哥薩克的權力階層,并成為莫斯科政府控制哥薩克的工具。在17世紀下半葉,許多頓河哥薩克開始追求安定生活,不再僅僅是流浪者和戰士。搶劫也不再是他們唯一的生計手段,或者只是定期進行的活動。頓河哥薩克社會曾經簡單地接納所有逃亡到頓河的人,并將他們作為平等自由的哥薩克成員吸納,但現在這一原則被一套復雜的見習制度所取代。新來者必須在見習期擔任富有哥薩克的助手,然后遞交成員申請,并由哥薩克全體大會批準。新來者必須等待七年才能成為哥薩克社會的正式成員。復雜的見習制度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為了限制享受沙皇賜予待遇的人數。這使得那些希望成為自由哥薩克、逃離俄國來到頓河的人們感到失望,因為他們發現哥薩克社會中也存在著貧富分化。

這一時期頓河哥薩克與莫斯科政府的關系非常緊張。一方面,哥薩克自由派參與了1606年的伊·鮑洛特尼科夫領導的農民起義,導致莫斯科政府對頓河哥薩克非常警惕,一直密切關注哥薩克的動向。另一方面,頓河哥薩克常常襲擊伏爾加河地區、土耳其和克里木,搶劫過往的船只和商人。1625年,沙皇下令禁止頓河哥薩克自由地前往莫斯科和烏克蘭各城市進行探親和自由貿易,否則將被投入監獄。1667年,頓河地區發生糧荒,這促使拉辛率領“無以為家的”哥薩克開始襲擊沙皇和富商船隊,奪取糧食和武器。1670年,頓河哥薩克阿塔曼拉辛發動起義,率領7000多人在頓河和伏爾加河地區。起義對沙皇貴族階級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但也標志著頓河哥薩克的歷史走向轉折點。1671年,頓河哥薩克戰敗,被迫向沙皇宣誓效忠,作為一個自由的政治軍事團體,頓河哥薩克逐漸衰落。

18世紀

18世紀中葉,烏克蘭哥薩克不僅遭政府的限制,也遭到俄國人的歧視。隨著軍屯改革,烏克蘭哥薩克作為獨特群體的合法存在權利被取消,一部分成為庫班哥薩克,一部分加入頓河哥薩克。此時的頓河哥薩克經歷了改革,不再是自由軍,淪為沙皇拓展疆域的軍事工具。

烏克蘭哥薩克

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期間,由于女皇不喜歡烏克蘭人,更無法容忍任何形式的烏克蘭自治,基本廢除了烏克蘭自治制度,取締了哥薩克酋長國,也廢除了烏克蘭哥薩克的自治權利。烏克蘭哥薩克人的土地被俄國貴族霸占,普通的哥薩克人淪為農奴。1768年,哥薩克人什瓦奇科伊領導從烏克蘭地區逃出來的人占領烏曼城,并幾乎將整個城的居民屠殺殆盡,激化沙皇政權與烏克蘭哥薩克之間的矛盾。被鎮壓的烏克蘭哥薩克一部分遷到庫班哥薩克,一部分加入頓河哥薩克。由于1784年烏克蘭哥薩克軍隊改名叫卡拉賓槍兵,廢除哥薩克軍軍銜,烏克蘭哥薩克不復存在。

頓河哥薩克

在頓河地區,政府加強對該地區的專制和壓迫。這導致了起義和暴動的發生,對南部哥薩克地區產生影響。俄土戰爭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勞苦大眾對沉重負擔感到憤怒。頓河地區的窮人哥薩克對富裕哥薩克的剝削和克扣薪餉十分憤恨。1774年,哥薩克參與的俄國軍隊在俄土戰爭中勝利。然而與此同時,1773-1775年普加喬夫領導頓河哥薩克起義,起義很快蔓延到伏爾加河地區、烏拉爾地區,并向莫斯科進發。起義軍規模龐大,有10萬人參與,其中除了哥薩克人外,還有韃靼人、巴什基爾人、哈薩克人等。這次起義的規模、組織程度和影響力都超過了以往的俄國農民起義,動搖了沙皇專制統治,并加速了貴族地主制度的瓦解。在這次起義中,哥薩克人再次展現了追求自由和反抗壓迫的精神。此后,俄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頓河哥薩克的控制和管理,將其納入與俄國其他地區相統一的管理體系,并不斷加強對頓河哥薩克的影響和改革。

其他地區哥薩克

由于軍事動亂和逃難遷徙,此時哥薩克在歐亞大陸的其他分支也具備了一定規模,例如烏拉爾地區哥薩克、西伯利亞哥薩克、高加索哥薩克等。烏拉爾哥薩克因烏拉爾河得名,吸收了逃到此處的頓河哥薩克和高加索哥薩克,曾經參加斯潘捷·拉辛起義。西伯利亞地區哥薩克是按照俄國政府的命令建立起來的,由各色各樣的城鎮哥薩克和邊防服役的哥薩克組成,幫助俄羅斯帝國實現東擴。高加索地區哥薩克主要來源于來此避難或服役的頓河哥薩克,具體按照地區分布又分為伏爾加哥薩克、庫班哥薩克等。

19世紀

19世紀,俄國政府對各地哥薩克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成立了頓河哥薩克軍區、捷列克哥薩克軍區、奧倫堡哥薩克軍區、外貝加爾哥薩克軍區、西伯利亞哥薩克軍區、阿斯特拉罕哥薩克軍區、謝米列奇耶哥薩克軍區、阿穆爾哥薩克軍區、烏蘇里江哥薩克軍區和伊爾庫斯克-葉尼塞河哥薩克軍區。

哥薩克承擔的軍事任務

哥薩克軍隊承擔了重要的軍事任務,并參與了俄國幾乎所有對外戰爭。他們以哥薩克村為基本單位形成軍團,以自治形式參與戰爭。例如,在1804-1805年與法國的第一場戰爭中,有11個哥薩克軍團參戰;在1806-1807年的第二次戰爭中,有16個哥薩克軍團參與;在1808-1809年的土耳其戰爭中,有4個哥薩克軍團參加。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時,所有的哥薩克人都參加了戰斗。在反法國的衛國戰爭中,哥薩克軍表現出色。哥薩克軍還參加了俄國對波蘭、瑞典、立陶宛等進行的戰爭,尤其是在爭奪黑海出海口的戰爭中,取得了顯著的戰功。哥薩克軍遠征歐洲,鎮壓西歐人民,參與了英法七年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及各次俄土戰爭。哥薩克軍還曾經是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先鋒。

政府對哥薩克的管理措施

1818年,頓河哥薩克軍阿塔曼阿·杰尼索夫提議成立委員會,制定新的頓河哥薩克軍的管理規定。俄國政府對此表示支持,并決定全面改革頓河哥薩克軍區的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政權機構、管理機構和軍事組織等問題。1824年,委員會最終制定了管理條例,并提交給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審批。然而,在1825年,亞歷山大突然去世和十二月黨人起義導致俄國政府無法顧及對頓河哥薩克的改革。因此,這些改革未能在當時得到實施。

20世紀

20世紀初,俄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民大眾之間已經蔓延開對政府的反動情緒。1905年革命時期,哥薩克忠于沙皇,與俄國部隊一起鎮壓起義和暴動。1917年俄國革命和此后爆發的內戰中,一部分哥薩克成為白軍,一部分哥薩克站在布爾什維克紅軍一邊,與此同時,大量哥薩克試圖保持中立。但由于哥薩克地區為白軍運動的主要支持地,戰爭結束后,哥薩克地區一直遭受大規模迫害,政府實行“去哥薩克化”(Расказачивание)政策,試圖消除作為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的哥薩克。1920年,作為政治削弱措施的一部分,哥薩克軍區被取消。20世紀20-30年代,由于饑荒、戰爭死亡與政治迫害,哥薩克人數銳減。蘇聯時期,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哥薩克人主動要求參戰,表現出了英勇的抵抗外族入侵的精神。哥薩克以合法的正規軍和民兵身份參加蘇聯衛國戰爭,一部分哥薩克人由于反對俄國政府,作為雇傭兵為德軍服役。蘇聯解體后,哥薩克為了團結群體,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哥薩克文化復興,成立了全俄哥薩克協會(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общество)。哥薩克人因其獨特的群體特征而被認為是俄羅斯民族中的一個典型亞民族,有著鮮明的自我認同。

人口分布 編輯本段

哥薩克人分布于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其中最有名為烏克蘭哥薩克與頓河哥薩克。烏克蘭哥薩克主要生活在第聶伯河地區,頓河哥薩克生活于頓河流域。現今哥薩克人口分布基本沿襲歷史上的分布,集中于第聶伯河地區與頓河地區,以及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等河流沿岸。

1800年底,俄羅斯境內有超過300萬哥薩克人,11個營的戰士分布在15個共和國,占總人口的2.3%。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由于征戰、饑荒和政治迫害,哥薩克人數銳減。2018年俄羅斯部分人口調查的數據顯示,全國412,859人中,有229人自我認同是哥薩克人。2021 年的最新人口普查顯示,有 50,450 名俄羅斯公民自我認同為哥薩克人。此外,全球其他地區還有許多身份認同為哥薩克者未被納入數據內。

宗教信仰 編輯本段

哥薩克的宗教信仰以東正教為主,是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他們視東正教為神圣,它在哥薩克社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團結內部、鼓舞士氣和抵御外來宗教文化侵蝕。在沙俄時代,哥薩克的三大任務是弘揚東正教、效忠沙皇和保衛祖國。在哥薩克村鎮中,教堂往往是最高大、最氣派、最漂亮的建筑,反映了宗教在他們社區中的重要地位。哥薩克對其他宗教往往持有偏見和敵意,認為捍衛東正教是他們的義務。總體而言,哥薩克以自己的方式虔誠地信仰東正教,并將其視為自己的信仰捍衛者和保護者。

語言文字 編輯本段

哥薩克的語言主要分為兩種:烏克蘭語和大俄羅斯語。大部分哥薩克會說大俄羅斯語,除了庫班哥薩克外,其他的哥薩克都使用大俄羅斯語作為主要語言。哥薩克的語言使用受到地理和血統因素的影響,他們與土耳其-韃靼人通婚,也與俘虜的婦女通婚,從而使用其他語言。

族群文化 編輯本段

戰斗傳統

哥薩克人的戰斗傳統深植于其文化和歷史背景之中。作為東歐和西伯利亞地區的民族群體,他們以勇敢、榮譽和戰斗精神而聞名。哥薩克家族將戰斗視為生活的核心,并將其看作是一種職責、樂趣和冒險。他們相信,只有通過戰斗,才能實現目標和追求生活的真正意義。

哥薩克社會中,榮譽與英雄主義是至關重要的價值觀。戰斗中獲得榮譽被認為是成為英雄的象征。家族會世代相傳祖先的戰斗記錄,這不僅強化了他們對榮譽的追求,還形成了他們家族身份的一部分。哥薩克男性后代被期望參與戰斗,無論是國家戰爭還是保衛家園。甚至在戰場上,祖父、父親和兒子也可能并肩作戰,團結在一起。忠誠是哥薩克文化中另一個核心價值觀,他們對祖國、家庭和所屬村莊的忠誠不可動搖。他們毫不猶豫地為了捍衛這些利益而戰斗,保護他們認為至高無上的價值和身份認同。

哥薩克戰斗力的組織方式是以村莊為單位形成軍團,而軍區則構成了更高一級的編制。這種軍事組織形式確保了哥薩克戰士之間的緊密協作與團結,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挑戰和敵人。

婚姻家庭

哥薩克社會在早期歷史上的草原生活非常艱苦,缺乏安全保障,無法給家眷提供安全。因此,在17世紀末之前,哥薩克社會主要由男性組成,幾乎沒有結婚的哥薩克。最早居住在哥薩克村社中的婦女是哥薩克從敵對部落俘虜來的,她們在哥薩克社會充當管家的角色,但并不被視為哥薩克村社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婦女從俄國來到哥薩克社會填補空缺。到18世紀末,哥薩克開始舉行類似于婚禮的儀式。哥薩克通常很早就結婚,一般在20歲之前,即動身去服役之前。和許多農業社會一樣,哥薩克更偏好男孩,因為一個兒子意味著可以獲得新的土地、有新的哥薩克戰士誕生,并為家庭榮譽做出貢獻。兒子在17歲時成為哥薩克村鎮的正式成員,能夠得到與成年男子同樣大小的一塊土地。在不同的地區,哥薩克婦女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差異。但無論哥薩克生活在哪里,都面臨勞動力短缺和艱苦生活環境的問題,婦女在家庭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彌補了勞動力的不足。

生產生活

哥薩克人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游牧生活方式。他們依靠放牧家畜,如馬、牛和羊,來維持生計。哥薩克人通常生活在廣闊的草原地帶,利用豐富的草地和水源提供的資源進行畜牧業生產。他們過著半游牧的生活,根據季節和氣候變化,遷徙到不同的牧場來尋找新的草地和水源。哥薩克人以養殖和畜牧為主要經濟來源。他們飼養的牲畜提供了肉類、奶制品和毛皮等產品。哥薩克人還利用馬匹進行交通和運輸,馬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重視馬匹

馬在哥薩克人的生活中具有多重功能。哥薩克人居住的地區地域廣闊且水草豐茂,非常適合飼養馬。它們不僅是優秀的交通工具,還是勞動力的重要幫手。在哥薩克村莊里,幾乎所有的勞動都是在馬的幫助下完成的。馬的存在使得哥薩克人能夠遠行、狩獵和進行牧場工作。哥薩克男孩們從小就開始學習如何照顧幼駒,這標志著他們成為真正的哥薩克人。每匹馬從出生起便由同一名哥薩克訓練,這樣哥薩克人能夠了解馬的特性并與其建立深厚的關系。哥薩克人對馬給予了信任和愛護,而馬也對主人的意愿敏感且聽從。哥薩克人從不忽視他們的馬,即使只有一份食物,他們也會先讓馬吃;即使只有一口水,哥薩克人也會選擇讓馬喝。這種特殊的訓練和照顧使得馬在戰場上始終與其主人在一起,并愿意為主人戰斗到最后一刻。

飲食習慣

哥薩克人主要食用煮、燉和烤食物。為了烹飪,他們在地下挖一個小烤箱,或者攜帶一個臨時便攜式的兩輪爐灶,稱為“卡比茨亞”(kabytsya)。哥薩克人使用了新鮮食材、野味和魚類,以及他們在行軍中獲取的香料。

服飾風格

哥薩克人的服裝因為多民族的影響而呈現出多樣性。不同地區的哥薩克人在服飾的樣式和色彩上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哥薩克男性的服裝主要由胖大的燈籠褲和長至膝蓋的大衣組成。根據1801年俄國政府關于統一頓河哥薩克軍服的規定,頓河哥薩克人的軍裝改為采用亞美尼亞人的服裝特點。他們上身穿外套或大衣,下身穿帶有條紋的藍色燈籠褲。這種樣式后來也在其他哥薩克軍中得到普及。哥薩克人的服裝多樣豐富,融合了多個民族的服飾文化特點。這反映了哥薩克人作為一個多民族混合群體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

房屋村寨

哥薩克人的居住地主要是基于防御和隱蔽性考慮而建造的。他們并不追求住房的美觀和舒適度,更注重能夠提供安全防御的功能。哥薩克人相信,如果住房過于好,會吸引敵人的注意,因此在敵人來襲時,他們會迅速燒毀或摧毀自己的住房,并逃跑。然后再建造結實的小房子,組成一個新的村莊。頓河哥薩克最早的居住地被稱為"尤爾特的房子"。這種房子一般由木頭建造,比較保暖。外觀上,房頂通常較為陡峭,便于排水。隨著時間的推移,頓河地區的哥薩克人開始建造更加堅固的草房、木頭房和圓頂房。隨著住房數量的增加,逐漸形成了大型的哥薩克村莊,這些村莊具有防御功能。最早的哥薩克村莊通常建在河流下游、河邊或河口的島嶼上,這些地方不方便居住,但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哥薩克人稱這樣的居住地為"堅固的城堡"。這種簡陋而耐用的住房和防御策略反映了哥薩克人對安全的重視和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它們成為哥薩克文化中獨特的元素,展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生活態度和精神特質。

隨著時間的推移,哥薩克人逐漸從茅草屋和地窖過渡到更現代化、舒適的住房,如小樓房和別墅。這些新型住房形式更注重舒適度和美觀度,反映了哥薩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建筑技術的不斷改進。哥薩克村莊也從簡單的小村寨發展成為大型的哥薩克村鎮。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發展,村莊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程度也逐漸提高。現代的哥薩克村鎮通常擁有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如學校、醫院、商店等,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條件。

文化藝術 編輯本段

文學作品

哥薩克文學作品以史詩、傳說和民間故事為主要題材,通過口頭傳統的方式代代相傳。其中一個著名的傳說是壯士歌(Kobzar),它記錄了哥薩克人的英雄事跡和傳奇故事。一些民間傳說提及羅斯建立邊防保護體系、哥薩克人擔任保衛任務,贊揚了哥薩克人的勇敢和戰斗精神。

霍克巴舞

霍克巴舞起源于1660年的俄羅斯和烏克蘭軍事社區。當哥薩克人從戰斗中歸來時,男人們會通過這種即興舞蹈慶祝。社區的音樂家會拿起他們的樂器,包括小提琴、風笛和類似長笛的吹管樂器,與其他人一起進行歡慶表演。跳舞時,男人們重新演繹戰爭中的勝利,使用劍和其他武器,并開始運用深蹲、踢腿和其他雜技動作來展示他們的陽剛和英勇。

發展現狀 編輯本段

政策導向

2003年2月25日,俄羅斯政府發布的第249號總統令《關于完善俄羅斯哥薩克復興和發展的措施》引起了哥薩克的不滿。該總統令取消了俄羅斯聯邦總統直轄的哥薩克事務處,將哥薩克事務的處理權交給地方政府,并委派總統顧問來協調地方和政府之間的工作,指導地方社團的活動,包括已注冊的哥薩克社團。此項政策引發各地哥薩克社會組織的反對。在21世紀的國內外環境下,俄羅斯政府意識到哥薩克復興問題再次成為緊迫問題。因此,俄羅斯政府宣布不僅支持已注冊的哥薩克,還支持哥薩克成立社會聯盟,推動哥薩克社會與國家機構的積極合作。為了實施這些政策,俄羅斯政府制定了針對哥薩克的統一國家政策,建立了多層次的國家社會機制,并制定了關于哥薩克和支持哥薩克社團的聯邦法規。

身份認同

哥薩克復興的自發階段發生在蘇聯國內政治改革開始、民眾社會意識發生變化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之間。哥薩克后裔作為一個被取消軍事階層身份的群體,在復雜的社會政治形勢下,開始自發建立不同類型的民間社會組織和復興團體,力圖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中發揮獨特的作用。例如,在羅斯托夫地區成立了以18世紀哥薩克蓋特曼普拉托夫命名的軍事歷史俱樂部和肖洛霍夫學會等組織。莫斯科的哥薩克也在1989年成立了哥薩克同鄉會,而其他地區的哥薩克也建立了自己的復興組織。

蘇聯解體之前,哥薩克復興運動主要是民間自發組織形式,尚未得到政府的認可。因此,哥薩克復興的第二階段的任務和目標是追求合法的社會地位和權利。蘇聯解體后,蘇聯解體后,哥薩克成立全俄哥薩克協會。該協會旨在維護俄羅斯境內哥薩克人的共同利益,保護哥薩克的權利,維護哥薩克的傳統生活方式、管理和文化。俄羅斯政府對促進哥薩克復興表現出積極性,發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法令,確立了哥薩克的社會地位、權力和義務。隨著俄羅斯社會政治的穩定,哥薩克復興運動的獨立性受到限制。為了加強對哥薩克的管理,政府要求哥薩克社團和民間組織進行國家登記注冊,規范其活動方式。一些哥薩克社團積極響應并進行了注冊,而一些反對注冊的小社會團體則沒有符合法律規定。

附件列表


1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瑪雅人    下一篇 屯溪老街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免费网站|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中| 亚洲一级理论片| a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免费黄色一级电影|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 麻豆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欧男同同性videos免费| 国产真实伦偷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jizz大全欧美| 添bbb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 亚洲最大的视频网站| 四虎最新紧急更新地址|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资源|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放|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桶免费网站|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天天操天天摸天天射| 亚洲欧美日韩小说| 日韩在线播放全免费| 日韩a级毛片免费观看| 四虎影院最新网址| a级日本高清免费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中出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与黑人|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久久久久久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