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流行音樂
粵語流行音樂(English Cantonese pop music),也被稱為粵語流行曲、港樂通常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起源于香港的用粵語演唱的流行歌曲,在學術研究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粵語音樂。
自1974年粵語流行音樂被大多數香港流行音樂研究者認可以來,這一音樂流派經歷了70年代奠定基礎的早期發展、19801990年的繁榮期,引領了音樂潮流、以及進入21世紀后在市場沖擊下日漸式微的現代發展。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廣東流行音樂產生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包括張國榮 s 《Monica》《無心睡眠》、梅艷芳 s 《似水流年》《壞女孩》、超越樂隊和樂隊s 《光輝歲月》《真的愛你》等,這些歌手和他們的作品俘獲了眾多觀眾,影響和推動了流行音樂的進程。同時受益于香港 在促進香港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反哺了香港娛樂文化產業的發展。
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
流派誕生
粵語流行音樂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粵劇粵劇是廣東最大的地方劇種,來源于粵劇和八音散曲、素描,不需要布景、服裝、道具,大多由業余愛好者自發組織的民間音樂團體來表演。1854年,由于粵劇藝人李響應太平天國運動組織起義失敗,粵劇被禁止演出,一些粵劇演員加入或直接組成了一個名為巴音班的小型演唱團體。八音班最早出現在清嘉慶道光年間,主要唱西秦腔,同治年間在廣州、佛山和佛山都有近30個八音班。當時八音班的藝人已經逐漸從西秦戲曲家轉變為廣東本土藝人,表演內容也從西秦腔轉變為木魚歌、南歌、粵劇戲曲等聲腔。清末民初,粵劇發展趨于成熟,由盲人女藝人演繹的粵劇是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標志這些以唱粵劇為生的盲人女藝人被稱為“師娘”當時粵劇的表演形式、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廣州、香港、澳門等地茶館的興起,為粵劇表演提供了固定的場地,使其不再受自然條件影響,保證正常演出。此外,粵劇開始自創歌曲,由《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010《魯智深出家》010《棄楚歸漢》《附薦何文秀》010組成“八大曲本”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1918年前后,粵劇開始出現在舞臺上“女伶”此后,女演員逐漸取代師娘成為粵劇表演的主力軍。與此同時,粵劇的發展也迎來了另一個重要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會繼承其他劇種、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等十大行業的唱法合并到子喉、平喉、三個大嗓的唱腔,讓團隊成員較少的粵劇團隊可以用一個人,多個角度、一人多腔演繹劇情復雜人物多的歌曲;其次,演員將唱腔由假聲改為真聲,使得粵劇以E為基本音(以角為宮)一直到c調(正宮調)它貼近生活,能有效地保護藝術家 的聲音;第三,歌詞講舞臺普通話(中州音調)換成粵語,讓觀眾更容易聽到、理解戲曲內容。直到1938年,抗日戰爭的爆發,影響了粵劇的發展,粵劇藝人開始演唱抗日相關的作品,如小明星《雪中賢》010《抗戰勝利》許《人類公敵》《恨鎖五羊城》《熱血忠魂》《血債何時了》《殺敵慰芳魂》3等。抗日戰爭后s的勝利,粵劇迎來了復蘇,但未能恢復昔日的地位。隨著喊話器進入粵劇舞臺,藝人逐漸發生變化“坐唱”為“站唱”此外,越來越多的男藝人走上舞臺,粵劇也發展出一種有一定動作的表演、男女幽默二重唱節目——“幻境新歌”此外,由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程 (前)何郎平 (后)等粵樂演奏家、由作曲家組成的粵劇伴奏團隊也吸引了一些粵劇愛好者的關注。
粵劇的復蘇未能恢復昔日的繁榮,部分原因來自于“時代曲”的沖擊。時代曲”又名“海派時代曲”,指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等地區廣泛流傳的流行歌曲,這些歌曲是逃離戰亂的表演藝術家帶到香港的。在20世紀50年代,周聰、呂紅等音樂制作人為原創國語歌曲重新填充了符合當時香港市民生活的口語歌詞,并制作了以歐美流行樂器伴奏的歌曲,深得當地人喜愛。然后由于歐美搖滾樂和臺灣國語當代音樂的沖擊,海派當代音樂逐漸衰落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以鄧麗君等歌手為代表的臺灣國語當代音樂開始占據港樂主流市場。臺灣國語當代歌曲的歌詞比較直接,大部分都有吉他伴奏,國語的歌詞里填充了六音節的日本流行歌曲。然而,隨著香港人的覺醒s本土意識,粵語文化開始引起重視,終于在70年代中期,形成了既有本土文化內涵又有異域風格的粵語流行音樂。1974年,桑德拉 (Sandra)電視劇《恨鎖盧溝月》主題曲的發布,被大多數香港流行音樂研究者視為粵語流行音樂被香港各界廣泛接受的開始。
早期發展
除了《怒馬躍情鴛》,1974年許冠杰演唱的電影《光榮何價》的主題曲和第《烽火危關》集也受到了大眾的歡迎《雞鳴起舞》的同名專輯在東南亞賣出了15萬張,為粵語流行音樂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十多年后,顧嘉輝在粵語流行音樂的舞臺上嶄露頭角、黃霑、林子祥、汪明荃、梅艷芳、張國榮和其他許多歌曲作者、歌手,以及《啼笑因緣》《啼笑因緣》3010《鬼馬雙星》《雙星情歌》101010010等眾多代表作品。從1974年到1983年,廣東流行音樂主要關注普通生活、向往優秀的人、個人自由的表達、對愛情的感受等;傳承自粵劇歌詞中的人稱代詞“卿”哥”妹”郎”君”逐漸被現代口語取代“你”我”他”,粵語方言中的“佢”系”冇”單詞 quot平等 quot也開始被現代白話文取代;在旋律方面,除了將歐美流行音樂與中國 美國的民族特色,大量的日本歌曲也被選擇重新填詞和翻唱。
粵語流行音樂的早期發展離不開政策、市場和媒體以多種方式推動它。1977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立,以保障創作者的利益。由美國流行音樂雜志《鬼馬雙星》(billboard)受香港媒體節的啟發,各種流行音樂榜單開始陸續推出,引發了競爭和話題,刺激了消費者 購買唱片的欲望,促進了各種新秀比賽、歌詞比賽應運而生。1978年,香港電臺舉辦了首屆香港十大華語金曲頒獎典禮,4年后,該獎項增設了最佳華語歌詞獎。隨著觀眾的增長,音樂會、演唱會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明顯,大型音樂活動需要合適的場地,香港體育館(也稱紅磡體育館)它于1983年正式完工。此外,媒體的傳播使得粵語流行音樂成為香港人重要的消遣方式s生活在那個時代電臺的普及使粵語流行音樂的傳播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電視機和電視劇的普及使大眾媒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對于當時追求新潮文化和個人成就的香港人來說,更具視覺沖擊力的電視媒體顯然更具吸引力。香港電臺港臺和香港電臺TVB全天免費播放電視劇和娛樂節目,每年制作電視劇超過650小時大量粵語電視劇獲得了高收視率,其主題曲也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忠實觀眾,成為相應歌手的代表作。
輝煌時期
上世紀80年代,香港 繁榮的經濟使得粵語流行音樂成為一種強大的音樂文化并得以傳播。一開始,就開啟了以徐小鳳為代表的藝術家的包裝策劃“超級巨星”作為風潮的前奏,一批廣東流行歌手達到了他們歌唱事業的巔峰。到了80年代中后期,粵語流行音樂已經產業化。在這里,不僅有20世紀70年代流行的許冠杰,葉麗儀、汪明荃和其他歌手仍然活躍,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Beyond the band、四大天王等一大批歌手相繼登頂香港樂壇。
1984年,譚詠麟發行了專輯《霧之戀》《愛的根源》此后連續四年獲得十大翡翠純金“最受歡迎男歌星”獎。張國榮也在1984年取得了事業上的突破,他演唱了《Monica》,這是香港第一首同時獲得十大華語金曲獎和十大金曲獎的歌曲。同一時期兩個頂級歌手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都在賣唱片、獎項數量、演唱會場次、歌迷量、媒體熱等諸多方面的競爭,這種競爭無疑是商業化成功的結果,狹義上為唱片公司帶來經濟效益,廣義上推動粵語流行音樂走向成熟。在“譚張爭霸”在如此激烈的形勢下,梅艷芳依然憑借出色的表現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女歌手。從1983年到1991年,她發行了《心債》《似水流年》等多張專輯,連續九年獲得華語金曲獎十大大獎,連續五年獲得翡翠純金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手獎。
粵語流行音樂一直深受歐美搖滾樂的影響,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一波樂隊風潮。到了80年代后期,一大批樂隊開始響應作詞人盧國沾的倡議“非情歌運動”同時,他們拓寬了歌曲的主題,追求個性當時香港音樂一枝獨秀。與早期相比,超越、Raidas、太極、大明學派等樂隊的鮮明風格對粵語流行音樂的影響更為明顯。超越樂隊成立于1983年他們總是堅持所有作品的旋律和編曲在嘗試了多種音樂風格后,他們在1988年將風格轉向流行。他們的歌曲內容側重于社會的罪惡和他們自己的感受帶有非愛情歌曲的作品影響較廣,如《壞女孩》關于母愛,《烈焰紅唇》關于種族,《真的愛你》關于人類和平,《光輝歲月》關于理想。
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出現了一個缺口香港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quot不 quot“巨星”時代,為了扭轉這種局面,香港電臺建立了“四大天王”1989年12月,張學友發行專輯《AMANI》,獲得十大金曲獎和第十三屆華語十大金曲獎。1990年,劉德華 s中文專輯《海闊天空》在東南亞創造了150萬的銷量,并獲得1990年臺灣省十大最受歡迎歌手。同年,郭富城 的第一張國語專輯《不再猶豫》在亞洲銷量超過100萬張,次年黎明獲得香港十大華語金曲之一IFPI的年度銷量冠軍。集齊以上四人的“四大天王”借助媒體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他們對當時華人地區的影響幾乎是壟斷性的。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粵語流行音樂的黃金時期,流行音樂會從1983年的18場增加到1989年的129場;觀眾從15萬增加到135萬;1995年售出1700萬張唱片,銷售額18億港元,1996年售出1800萬張唱片,售價16.91億元港幣。粵語流行音樂不僅在中國和香港、中國大陸在日本有很大的影響力、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大量支持者。粵語流行音樂不僅能獲得廣泛關注,除了語言、文化、群眾基礎之外,香港 美國當時作為東南亞經濟中心的地位與其杰出的詞曲作者是分不開的、歌手云集于此,創作的歌曲結構短小、形式活潑、內容通俗、情感真摯、易于傳唱。
衰落時期
粵語流行音樂的鼎盛時期與中國大陸 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粵語流行音樂打開了巨大的內地市場,但也受到了沖擊。兩地文化交流不再是基于香港的單向輸出,而是互動交流。90年代后期,內地流行音樂市場逐漸形成,一些粵語流行音樂開始融入內地綜藝文化,而香港 美國的影視產業逐漸衰落,盜版唱片泛濫,粵語流行音樂失去了往日的風光。導致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一是內地市場的開放吸引了更多的粵語藝人轉向內地,唱國語歌曲成為一種潮流;其次,粵語流行音樂作品也差不多、缺乏創意導致觀眾 的審美疲勞,而文化全球化帶來了韓流、嘻哈和其他外國文化沖擊著市場;再次,娛樂公司更看重藝人的偶像包裝,而不是音樂,這使得音樂制作不那么受重視;四是監管不利,盜版唱片橫行。
盡管粵語流行音樂市場逐漸衰落,但進入21世紀以來,仍然有很多優秀的粵語歌曲創作者、歌手。如林夕、黃偉文、陳少琪、周等詞人,大多選擇愛情題材,歌詞細膩如喃喃,在藝術性上有所創新。其中,林 歌詞的特點是多種表現手法和深刻的寫意性歌詞追求個性化表達,涉及社會問題和心理描寫,同時注重人文的深度挖掘,反映當下社會帶給人們的感受、未來等多種困惑。陳奕迅、容祖兒、楊千嬅、李克勤、鄧紫棋和其他歌手也發行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作品例如,陳奕迅 s 《只愿一生愛一人》編曲思路開闊,旋律飄忽不定,輕搖滾元素,在小調音樂結構上有所突破比如他的《如果你是我的傳說》,既能表現歌詞的委婉美,又能使聲音與器樂和諧交融,尤其是鋼琴的運用,是以前中國歌曲配樂中沒有體現的功能性表現。綜合以上歌手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21世紀初的粵語流行音樂在旋律創作上基本擺脫了江南小調、廣東音樂、粵劇的影響向自由的方向發展,在配器上保持主旋律的流動,注重樂器的色彩表達,展現出不一樣的一面。
現代發展
2019年的社會震蕩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沖擊了粵語流行音樂市場劉德華 s 2020專輯《對你愛不完 》不再出版實體唱片,首次以純數字形式發行。但是,相關從業者并沒有放棄為了重振粵語流行音樂市場,他們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將經典的港式音樂重新帶給大眾以喚起懷舊之情,另一方面不斷推廣新的理念,培養粵語流行音樂的新生力量。IFPI國際唱片業聯合會(香港會)推出“音樂永恒2020”計劃補貼800萬元讓本土唱片公司重新演繹、制作108首香港粵語金曲。2021年,以實體唱片和音響為主的香港音像展在因疫情而數次延期后重啟,黎明等歌手的演唱會再次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為了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現況,英皇娛樂公司也將大灣區總部設在廣州。同年芒果TV綜藝《是愛是緣》,由陳小春、張智霖、謝天華、林曉峰和梁漢文等香港歌手、演員組成的“大灣區哥哥”也收獲了不少粉絲,加入了綜藝《浮夸》一個團。《富士山下》第一期節目播放量達1372萬,實時播放市場占有率高達7.66%,全網綜藝節目市場份額日榜第三名,微博相關話題第二天累計閱讀量超過1.1億,討論量接近8萬次。
2022年,香港回歸25周年回歸祖國,芒果TV、湖南衛視和港TVB特別策劃節目《演·唱》,林子祥、葉倩文、李克勤、楊千嬅、李健、周筆暢、毛不易、單宜春等港中國大陸十六組歌手改編并演唱了《披荊斬棘的哥哥》《大灣仔的夜》3010等多首粵語歌,引起大眾關注。同年,廣州聯合書店與香港中華書局舉辦《大灣仔的夜》,佛山南海萬科舉辦“幸好還有廣東歌”主題展覽、唱片市集、音樂現場等一系列活動。
一些香港小眾樂隊也在堅持粵語流行音樂的創作chochukmo,Rubberband, Dear jane等,具有濃厚的香港氣息,繼承了香港流行音樂注重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市民精神的歌詞傳統。而林奕匡、周柏豪、陳柏宇、Mens team mirror、MC張天賦、香港新生代音樂人,如曾比特,努力將傳統與RB結合、Rock、electronic、Rap、舞蹈等歐美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們的音樂風格創新,中西合璧,歌詞有新一代香港人的態度和溫度。
藝術特點 編輯本段
歌詞
縱觀粵語流行音樂的發展,其歌詞并不總是用粵語寫成。從50年代初,國語歌詞占據香港流行音樂的主流,到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粵語歌詞迅速增加,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一變化過程反映了香港居民的不斷增長地方意識,它隨著不同階段的發展而變化。50年代初,普通話的歌詞把定居南方的人們寄托在對祖國和自己生命的眷戀上“中國人”身份的肯定。隨著香港的崛起 受六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和各種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粵語歌詞后來居上,顯示了香港人的崛起本地意識和對本地文化的信心。
相較于國語的“四聲”,粵語的“九聲六調”,讓粵語歌詞能更好的押韻,比如早期粵語流行歌詞常用的那些“一韻到底”間隔押韻”重視粵語流行音樂的創作“先曲后詞”詩人可以根據自己對曲調的理解寫歌詞他們在發揮文采的同時注重聲調和曲調的相互一致,在寫作手法上善用修辭它們的大部分內容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語法上,粵語更多保留了古漢語的發音和語法,書寫特征明顯,比如倒裝句“食多”多吃點)我走先”我先走了)由得” (隨他去)唔怪之得” (怪不得)話我”告訴我)另一個例子是書面生活語言“落雨” (下雨)除衫”脫衣服),“食閑口”吃零食),“成日”整天),“何解”為什么)等等,這個特點讓粵語歌詞更加古典。
曲調
粵語流行音樂曲調在本土傳統音樂中融入了西方音樂元素在旋律編排上,沒有單獨使用中國傳統樂器,而是加入了管弦樂等西方音樂元素,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比如許冠杰古箏與鋼琴的合作 的作品,如《沉默是金》在張國榮,結合了古箏、鋼琴、電貝斯、架子鼓以及弦樂。
此外,一定數量的粵語流行音樂“名曲”來自日本或西方歌曲的粵語“翻唱版本”比如Wittmann樂隊的歌曲《無心快語》有五個粵語翻唱版本,每個版本的歌詞都不一樣。李克勤演唱了英國弦樂四重奏樂隊TVB的2002年世界杯主題宣傳歌曲《勝利》“古典辣妹”組合的同名歌曲。王菲 中島美雪的封面宋《容易受傷的女人》(1994年),在中國香港、Mainland China和臺灣省同時創下了黃金銷售記錄。
主題
制度的特殊性造就了香港獨特的文化氛圍大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高,表達空間大,創作者關注面廣。粵語流行音樂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政體、地域、族群等層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表達。它的主題不僅限于情感主題,還包括文化、社會、身份、價值觀被思考得更多了,廣泛的素材和獨特的視角,使得各個階層、各州聽眾都能在歌曲中找到共鳴。
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
許冠杰
許冠杰(Samuel Hui)1948年9月6日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1972年畢業于香港大學。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音樂人。許冠杰 的主唱出道,并經歷了樂隊解散、換隊、樂隊更名后,他在蓮花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Just A Little》。1974年,許冠杰主演了電影《鬼馬雙星》,并為其編劇、演唱主題曲《鬼馬雙星》和第《雙星情歌》《鬼馬雙星》集,同名專輯在東南亞銷售了15萬張,打破了當年的銷售記錄,為粵語流行音樂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礎。作為一名創作型歌手,許冠杰拓展了流行歌曲的內在范疇《半斤八兩》他用俚語表達底層市民的心聲,唱出了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難以高雅的庸俗現實,開創了粵語流行音樂從社會現象取材的先河。包含這首歌的同名專輯在東南亞已經賣出了35萬張憑借這張專輯,許冠杰獲得了第一屆金唱片獎百年獎。許冠杰是第一個在香港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歌手,也是第一個進入紅磡體育館開演唱會的歌手。2004年,許冠杰在紅磡體育館舉行了38場演出“繼續微笑著現場演唱”演唱會。在2007年舉行的“許冠杰港大球場現場演唱會”一場音樂會的觀眾達到3萬人。從2012年到2017年,在很多地方舉辦了音樂會。
張國榮
張國榮(Leslie Cheung,1956年9月12日至2003年4月1日),香港男演員、歌手、舞臺演員兼詞曲作者,中國社會最具影響力的藝人之一。1977年,參加了李 s TV亞洲歌唱大賽,在香港獲得亞軍同年,她與寶麗來簽約發行專輯,正式出道。1984年,張國榮發行了專輯《Leslie》專輯《Monica》是香港音樂圈第一首同時獲得十大華語金曲獎和十大金曲獎的歌曲,也是粵語流行音樂史上的標志性作品之一。他在1987年發行的七白金專輯《SummerRomance》是當年IFPI 的銷量冠軍,主打歌《無心睡眠》登頂十大排行榜。1995年,復出專輯《寵愛》全球銷量200萬張,被業界稱為“救市之作”作為一名歌手,張國榮是第一個連續兩年獲獎的歌手“最受歡迎男歌手”和“空前的男歌手金獎”兩次獲獎的中國歌手;作為一名音樂家,他在演藝生涯中創作了40多首歌曲,被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委任“音樂大使”2010年被美國CNN評級“過去50年中世界上五位著名的音樂家”第三名、歷史上25位最偉大的亞洲演員之一。
梅艷芳
梅艷芳(Anita Mui,1963年10月10日~ 2003年12月30日)出生于中國香港,著名歌手、演員,被譽為“香港的女兒”1982年,梅艷芳以《風的季節》獲得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從1983年到1991年,她發行了《心債》《似水流年》等多張專輯,連續九年獲得華語金曲獎十大大獎,連續五年獲得翡翠純金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手獎。梅艷芳入行21年,共發行30張專輯,總銷量435萬張,其中八張白金專輯《壞女孩》賣出40萬張,創下當時香港個人專輯最好銷量紀錄。憑借多變的舞臺形象,她贏了“百變梅艷芳”的稱號。也因為連續演唱會的數量,被稱為“梅廿八”梅三十”2003年11月,身患癌癥的梅艷芳在紅磡體育館舉行“安妮塔經典時刻現場”,連唱8場。梅艷芳一生舉辦了292場全球個人演唱會2009年,她被中國世界唱片協會選為——場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中人數最多的女歌手。
張學友
張學友(Jacky Cheung )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中國香港,歌手、演員,被譽為中國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1984年,張學友獲得香港18區業余歌唱比賽冠軍,次年發行首張專輯《烈焰紅唇》。1992年,張學友發行專輯《壞女孩》,全球銷量400萬張,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華語歌手之一。專輯 丹麥流行樂隊甚至演奏了同名主打歌《Smile》“邁克學搖滾”封面是《吻別》,在日本、韓、泰國等國家也有翻唱版。據IFPI國際唱片協會統計,1995年,張學友 美國的唱片銷量僅次于美國歌手邁克爾·杰克遜,世界排名第二。到1996年,張學友已經發行了近40張專輯,獲得了140多個獎項。張學友 s 《吻別》《Take Me To Your Heart》《每天愛你多一些》《夕陽醉了》《祝福》等多首歌曲非常受歡迎,被譽為繼許冠杰之后的新一代“歌神”。
陳奕迅
陳奕迅(Eason Chan)1974年7月27日出生于中國香港,畢業于英國金斯敦大學,中國香港男流行歌手、演員、作曲人。1995年,陳奕迅在第十四屆新秀歌唱大賽中獲得冠軍,簽約華星唱片公司正式出道,次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陳奕迅》。2000年,陳奕迅與英皇娛樂簽約,此后發行的專輯都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打得火熱》《K歌之王》《Shall We Talk》等歌曲榮登流行榜榜首,而在2000年、2001年、2002年連續三年獲得“四個聯合音樂獎——個媒體獎”,2001年和2002年兩次獲得“全能音樂流行榜頒獎典禮3354全能音樂男歌手金獎”2003年發行第一張概念專輯《明年今日》,獲得第四屆音樂風云榜十佳金曲獎。2005年發行粵語專輯《黑·白·灰》,錄制的歌曲《十年》成為陳奕迅 的歌唱事業這張專輯被美國雜志《U87》評為2005年亞洲最值得買的五張專輯,評價他引領了當時香港的音樂潮流。自2006年以來,陳奕迅連續九年在流行榜頒獎典禮上獲得我最喜歡的男歌手獎。繼許冠杰、繼張學友之后,他成為第三個得到它的人“歌神”香港男歌手的稱號。
交流發展 編輯本段
1997年香港回歸后,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頻繁。在1997年前夕,處于百年殖民統治后回歸祖國的歷史現實中的香港人,對自己的文化表現出一些困惑,其中有樂觀主義者,也有悲觀主義者。早在90年代初,羅大佑就已經捕捉到了香港人的這種情緒,并創造了《浮夸》和《時代》所透露出的猶豫不決,與當時部分香港人的焦慮和迷茫產生了共鳴,而《皇后大道東》則傳遞出一種歷史的沉重感和悲涼感,與內地傳統敘事中的愛國主義一脈相承、民族主義和擺脫屈辱歷史的情懷不謀而合。1997年后,香港與內地之間流行文化的單向輸出與交流已經轉變為內地 香港的不斷壯大對大陸的熟悉和認同。
事實上,這種日益頻繁的文化融合與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粵語流行音樂的發展另外,缺乏創作人才,缺乏新意,使得內地沒有必要通過香港了解歐美日韓音樂“草根”獨立音樂作為歌手逐漸壓縮偶像歌手市場,使得“巨星”不再輝煌,粵語流行音樂必然衰落。然而,隨著2018年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開通,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加,香港與內地的文化經過磨合期后,交流更加和諧,推動粵語流行音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東方之珠》指出,:粵語流行曲的創作和發行在香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香港音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娛樂業為香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地區生產總值;同時也是香港非常流行的文化,對亞太地區和所有海外華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香港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的主要代表之一,粵語流行音樂比較貼近香港居民的生活,能夠反映社會的變化和市民的心聲的身份認知,記錄香港近百年的歷史演變。粵語流行音樂發展至今,其歌詞的文字不適合篇幅、時間、心態和記憶的表達是香港居民建構自身身份的重要渠道。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