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中的一個舞蹈節目,由露娜創作、邱蕓庭、王等人主演,費波、王琪擔任編導。
《敦煌·飛天》改編自中央芭蕾舞團編排的原創舞劇《敦煌》它將敦煌守望者一輩子困在敦煌的經歷濃縮成了劇中男女主角的故事通過展示他們對敦煌壁畫的保護和他們對彼此的感情,它反映了敦煌 向日夜堅守在敦煌的藝術家們致敬。
《敦煌·飛天》將幾千年的絲綢之路文化與芭蕾舞藝術相結合,絢麗多彩,給人帶來無限遐想,讓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芭蕾舞相結合的獨特舞蹈。同時,由于它首次大膽地將中國敦煌文化與西方芭蕾藝術相結合,當時的評價褒貶不一。
創作背景 編輯本段
創作取材
2012年,導演費波前往敦煌采風他沒有那時他并不了解敦煌,但他被一代又一代的敦煌觀察者所感動,并不斷了解敦煌人的故事。
被稱為“敦煌守護神”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放棄了在法國深造的機會,來到敦煌,克服沙漠中的惡劣條件,保護敦煌、保護、推廣敦煌藝術,用實際行動拯救當時正在消失的敦煌。
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長段文杰先生用半生時間臨摹了300多幅敦煌作品,使敦煌壁畫以繪畫的形式煥發新生和光彩。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先生扎根大漠,致力于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分階段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斷代工作、構建“數字敦煌”重要文物的研究和保護等,被大家親切地稱呼“敦煌的女兒”
這些常年駐守在不毛之地的敦煌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情,堅守沙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敦煌的開拓精神詮釋了敦煌人與敦煌藝術的關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敦煌人。
作品原型
《敦煌·飛天》于2017年改編并首播、中央芭蕾舞團編排的原創舞劇《敦煌》曾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它由中央芭蕾舞團修改了28稿,歷時7年準備創作團隊在三個月內體驗了敦煌人的生活,舞蹈演員使用了芭蕾舞 s四肢追求充滿活力和敏捷的東方線條,讓觀眾看到歷史文化傳承之美。
除了芭蕾舞中的角色之外,、除了故事文本外,舞劇的畫面造型也是根據敦煌莫高窟的真實繪畫環境和情況設計的。如敦煌壁畫中的壁畫“蓮花”造型,隱喻敦煌人的高潔、清廉、奉獻的精神品格。舞劇中的“椅子舞”,用一把象征敦煌守護者墓碑的椅子,在敦煌三危山腳下,向為保護敦煌而舍生忘死的一代前輩致敬。
劇情簡介 編輯本段
舞蹈《敦煌·飛天》講述了畫家吳明和音樂家余念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因敦煌藝術而相愛,最終因各自的藝術理想而錯過了一生。女主角 1935年,常書鴻先生在塞納河上看到了《敦煌圖錄》,并決定回到中國探索敦煌藝術的真實故事。紀念我來敦煌后遇到的敦煌保護者吳明、水文等人就是現實中的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無數敦煌人的縮影在與吳明的交往中,他們以為彼此互生好感,但最終卻因藝術追求不同而分開。它把“敦煌人”作為主角,他走上舞臺,通過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悲歡離合,歌頌敦煌人民在大漠中守望千年歷史的奉獻和犧牲。
音樂譜曲 編輯本段
2019年搬上央視春晚舞臺的《敦煌·飛天》舞蹈節目與舞劇《敦煌》不同。芭蕾《敦煌》的音樂以西方交響樂為主,但是“春晚”更強調展現民族音樂的魅力,因此《敦煌·飛天》對原舞劇的音樂進行了重新創作,并采用傳統民樂風格為其伴奏。該劇在使用西方藝術詞匯的同時,也大量借鑒了中國 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京劇融合、戲曲、武術等文化元素。
藝術鑒賞 編輯本段
與傳統的西方古典芭蕾以程式化的技巧表現不同,《敦煌·飛天》更注重根據人物的變化來呈現舞蹈情緒。在舞者 它展示了靈活和充滿活力的線條,描繪了胡璇舞蹈、供養人、原本只存在于壁畫中的美麗鳥類等形象,展現了敦煌藝術傳承千年的結晶。詮釋了“堅守大漠、勇于擔當、甘于奉獻、開拓進取”敦煌精神贊美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脈搏和精湛的工藝、文物一傳十,十傳百、那些在沙漠戈壁堅守的可愛的人“敦煌人”,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
此外,《敦煌·飛天》 s漂亮的舞美設計和服裝配色都特別講究 和舞臺上大面積的復雜色彩還原了敦煌壁畫的壯麗場景,而 將在數千年的風霜后失去平衡、壁畫雕刻著失傳的線條, 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它用芭蕾藝術語言再現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女神——、飄逸靈動、典雅浪漫、中西文化的結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敦煌·飛天》通過春晚舞臺, 讓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最有限的空間里看到敦煌的美景, 也用想象力讓塵封的壁畫靈動起來, 讓觀眾打破歷史的界限, 通過舞蹈藝術將現實與傳統連接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 舞蹈藝術不僅傳承了敦煌藝術“物質剝離”時空剝離”作為傳統文物, 在敦煌藝術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活化”作用。同時,它還是“陰”與“陽”和諧 是“剛”與“柔”而經濟上, 是“三道彎”與“開繃直”的交融。它嫁接了中國傳統舞蹈和芭蕾舞元素,給觀眾不同的體驗,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
重要演出 編輯本段
作品爭議 編輯本段
在《敦煌·飛天》正式亮相之前,《千手觀音》《飛天》等精彩的敦煌傳統舞蹈大受歡迎,以至于2019年春晚之后,許多觀眾無法接受中央芭蕾舞團和北京舞蹈學院帶來的芭蕾舞版《敦煌·飛天》。一些觀眾喜歡這種新的碰撞,一些觀眾質疑芭蕾舞對敦煌習俗的詮釋,稱他們更喜歡中國傳統舞蹈的溫柔優雅和靈魂“敦煌飛天”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看,中國傳統舞蹈可以更好地表達其魅力。而芭蕾舞講究“開、繃、直、立”,不能完美地體現敦煌舞蹈的曲線美。
作品評價 編輯本段
中國舞蹈家協會黨委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羅斌:由中央芭蕾舞團和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合作演出的《敦煌·飛天》成為2019年央視春晚的一大亮點 給觀眾帶來了奇妙的視覺享受, 仿佛置身于當年鼎盛時期的敦煌奇觀之中。
(《人民日報》)舞蹈《敦煌飛天》以精湛的創意上演了芭蕾與敦煌文化的精彩碰撞。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交匯融合,春晚的舞臺充滿新意、生趣盎然。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一個精致縮影。
央視網:《敦煌飛天》創造性地以舞蹈的形式詮釋了敦煌壁畫中的東方神韻“飛天之美”如同“畫龍點睛”破壁而出。
中國日報網:舞蹈《敦煌飛天》取材于敦煌壁畫《飛天》,精彩典雅優美它將幾千年的絲綢之路文化與芭蕾舞藝術相結合,絢麗多彩,引人注目,令人陶醉,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