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
漓江(英語:Lijiang river )它是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河段,別名麗水、漓水。盆地范圍為110° 07′110°47′E和24°38′25°53′n,其源頭位于桂林興安花江鄉越城嶺主峰貓兒山東麓。地跨象山區、秀峰區、疊彩區、雁山區、七星區、臨桂區等六區和興安、靈川縣、陽朔縣、平樂縣等四縣,總流域面積約5857.11平方公里,全段長約214公里。1967—2020年漓江流域上游桂林水文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序列為3001立方米/秒。漓江流域的主要支流從源頭帽兒山由北向南有:黃柏江、六洞河、川江和大榕江等。
漓江形成于早更新世,在中山的山區和喀斯特峰頂被侵蝕切割成峽谷狀的河道。漓江流域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蒸發量約1482.5毫米,受盆地季風氣候的影響,降雨的年內分布很不均勻,3-八月是雨季9月以后,降雨量大規模減少,主要是由于局部陣雨。漓江有魚類101種,隸屬于6目19科73屬,屬內分化低,環境多樣性低。
漓江流域上游有18項水利工程。2007年,桂林漓江風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區。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漓江流域位于中國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理坐標110° 07′110°47′E,24°38′25°53′N之間。漓江發源于興與麗江交界處的越城嶺安縣和資源縣,其主要源頭在東源與黑洞洞河和西源龍塘河匯合后才被稱為劉冬河 里又叫花江,南流經興安泗門寨附近,東南有黃柏江西有川江與 里的三條河流相互擁抱,成為榕江, 里在榕江鎮匯合。地跨象山區、秀峰區、疊彩區、雁山區、七星區、臨桂區等六區和興安、靈川縣、陽朔縣、平樂縣等4個縣。流域總面積約為5857.11平方公里,全段長約214公里。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漓江流域位于中國南方低緯度地區,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
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漓江降雨量的年內分布很不均勻。漓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為2290.最小年降雨量和最大年降雨量分別為1342.3毫米和2910英寸.9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的上半年,3-八月是雨季9月以后,降雨量大規模減少,主要是由于局部陣雨。從降雨的地理分布來看,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南部的相對降水量較少,平均約為1725.5毫米左右。
漓江流域年平均氣溫約為18.8℃,歷年平均無霜期約320天,年均蒸發量約1482.5毫米,年極端最低溫度-4.0℃,極端最高溫度39.0℃,年平均氣溫18.8℃左右。
地質
漓江流域位于嶺南橫向構造帶西段,主要由古生代地層弧形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屬桂林弧形構造帶亞帶,東西兩側分別為富川和大瑤山南北向構造亞帶。漓江流域巖性復雜,處于盆地中部、下游地區以碳酸鹽巖為主;桂林市北部和南部以碎屑巖為主,地層豐富一方面,東部山區多為震旦系、寒武系碎屑巖奧陶系和志留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下白堊統和第四系,其中基底巖石由震旦系至下古生界組成,蓋層沉積物多由上古生界至新生代的碳酸鹽巖組成,獨特的地質環境最終形成了喀斯特地貌景觀。
地貌
漓江流域地勢總體北高南低、東、西三面地勢較高;中部和南部地勢低平,四周青山環繞,北部有貓兒山、越城嶺;東部和中部有杜邦嶺、海洋山;西北和西部有大南山、天平山;南部有賈橋嶺和大瑤山。其中,貓兒山屬于中山典型的山地地貌區,主峰海拔約2000米,坡度較陡,但東部、東南坡比西、西北坡小。峽谷呈現“V”漓江從它的源頭帽兒山腳下流過,漓江的地質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漓江從源頭到入海口的地貌可分為鐘山地貌、丘陵谷地地貌、喀斯特峰林平原地貌、有喀斯特峰叢洼地地貌和低山丘陵地貌五大地貌單元。
土壤
漓江流域的土壤母質為花崗巖,土壤類型為高寒黃壤,呈酸性,森林覆蓋率高;從貓兒山往下,從陵川縣中游往南,土壤類型逐漸轉變為以石灰巖和白云巖為主的石灰性土壤,呈中性或弱酸性;同時,酸性紅壤也有分布。平均土壤厚度為60厘米,帽兒山山頂土壤最深處可達120厘米左右,河灘區土壤深度不足20厘米。土地利用方式為林地、耕地(包括果園地和菜園地)其他土地利用類型,其中林地約占81%耕地約占12%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約占7%
動物
漓江共有魚類101種,隸屬于6目19科73屬,其中鯉形目魚類占68種,占現存魚類總數的67.3%鱸形目有14種,鲇形目有12種,雙鰓類有3種,鰻形目有2種,魚形目有2種。從科的組成來看,在101種魚類中,鯉科最多,有49種,占48.5%泥鰍12種,爬行動物7種,魚科動物6種,魚綱動物5種,虎魚科和鰻鱺科動物4種、鲇科、沙塘鱧科、鱧科、倒刺鲃科有兩種,鲇科、長臀魚危科、魚兆科、鈍頭魚危科、魚將科、胎魚將科、斗魚科、合鰓魚科各1種。從目級來看,漓江鯉科魚類眾多,顯示出亞洲魚類分布的共同特征;從系級來看,絕對數量排名與區系存在排名明顯不同一些屬數較少的科具有較高的區系存在性,而屬數最多的科則具有較低的區系存在性;在從屬水平上,具有大量物種的蝦虎魚屬的存在性很低,這表明漓江魚類的種內分化不高,環境多樣性不高。
植物
麗江風景區植物資源豐富共記錄到植物76科155屬180種。優勢科主要是豆科、禾本科、桑科、大戟科、菊科、薔薇科、鼠李科寡吡啶科和獨腳金科相對較多。共記錄到22種喬木78種灌木16種藤本11種蕨類和5種竹類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比例約為1:1.37植被類型多為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優勢種多,適應性強、耐貧瘠特性反映了植物對喀斯特生境特征的適應性;
喬木層20種,灌木層15種,草本層24種。其中,喬木層中重要值較高的植物為柏樹、烏岡櫟、烏桕、酸棗、油桐等。灌木層中重要值較高的物種是藤條、箬葉竹、黃金槐、陰香等。草本層中重要值較高的物種是辣蓼、白茅、毛蕨、牛筋草等這些植物是研究區植物群落中的優勢種,對麗江風景區的生態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水文水系 編輯本段
漓江屬于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是西江支流桂江上游的總稱它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發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花江鄉越城嶺主峰帽兒山東北支脈嶗山東南部。漓江的主要源頭烏龜河向南流,分別流向東方、西的黑洞江、龍塘河匯合后稱為劉冬河,繼續向南流向泗門和黃柏江、川江的匯合處稱為大榕江,在榕江鎮附近與靈渠河匯合時稱為漓江。漓江流經興安縣、靈川縣、臨桂區、桂林市區、陽朔縣、平樂縣然后遇到恭城河。
徑流量
漓江年徑流深1462 mm,徑流系數為0.67,徑流模數46.6升/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為133立方米/秒。受降水影響,漓江年徑流量在枯水期變化較大,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7.8倍。
漓江流域上游桂林水文站、除1960年外,大融江水站和靈渠水文站徑流年變化規律基本一致-1969年最大徑流出現在4月以外,其他時段最大徑流出現在5月、6月;桂林水文站最小徑流出現在1月或12月,大融江文水文站和靈渠水文站最小徑流出現在1月、10月、11月和12月都有。( 1960)1969年,漓江流域上游三個水文站的徑流峰值提前到4月,干流上桂林水文站和大融江文站的年徑流分布呈現明顯的雙峰結構,即徑流峰值出現在4月和6月;2010-2016年,桂林水文站和靈渠水文站均在11月出現小高峰經調查分析,主要原因可能與2015年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罕見冬季洪水有關。
1967—2020年桂林水文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系列為3001立方米/秒,最大值出現在1998年(5890立方米/秒)最低值出現在2018年(1520立方米/秒)陽朔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平均值為3838立方米/秒,最大值出現在2017年(6350立方米/秒)最小值出現在1969年(1710立方米/秒)
水質
桂林漓江水質優良,時空分布特征差異較大。及時,2017—2021年漓江水質總體改善;2021年漓江大融江段水質非汛期優于汛期。大面至平樂段汛期水質好于非汛期。從空間上看,2017年—2021年漓江上游斷面水質最好,下游斷面次之,中游斷面最差。漓江流域各河段污染因子不同,上部污染因子為溶解氧、PH值,污染形式主要是徑流引起的非點源污染;中下游的污染因素更為復雜,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污染形式主要是點源污染。
補給
漓江資源豐富,徑流主要由雨水補給長江流域湘江徑流除少部分流經靈渠外,大部分徑流來自流域內降水,年內月徑流分布與流域內年降水分布統一。漓江大部分支流位于桂林弧形構造兩側背斜上的非喀斯特山區,而干流位于向斜軸部,使得降雨匯聚迅速雨洪響應敏捷,每年汛期暴雨頻繁遍布全流域。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