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毛龍蝦
密毛龍蝦(學名:Panulirus penicillatus)是一種屬于龍蝦屬的動物。它們大約有30厘米長,有深色的甲殼,點綴著許多白色和奶油色的斑點,棕色的觸須和粉紅色到紫色的尾巴。
密毛龍蝦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從印度-西太平洋的非洲大陸東海岸到東太平洋的夏威夷等島嶼沿海,包括印度洋、東南亞和東亞部分國家的沿海。它主要棲息在淺水區,是一種夜間活動的獨居動物,也是一種食肉動物,只吃新鮮的或剛殺死的動物。
密毛龍蝦是一種重要的水生物種,幾乎在其分布的所有地區都被廣泛捕獲,并在水產市場上新鮮或冷凍出售。在巴基斯坦和埃及是主要的海鮮,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是作為次要海鮮出售的。2009年,這種龍蝦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瀕危物種。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密毛龍蝦的外殼是深色的,上面有許多白色和奶油色的斑點,在第一個腹節上有兩個相當大的白斑。行走的腳是深棕色,有黑白縱向條紋。平均體長約30厘米,最長可達40厘米。一般來說,雄性個體的體長明顯大于同齡的雌性個體。這種毛發濃密的龍蝦身上有大小不一的尖刺。通常情況下,前環板上的刺大小不一,后一對更大,但有時前環板上的刺可能大小相同。第一至第五體節的前緣有刺,第三體節在胸側有兩個刺,第六體節在胸膜后緣有兩個短刺。此外,這種毛發濃密的龍蝦會在六個關節上留下數量不定的凹痕。龍蝦的觸須是棕色的,觸須外基部的膜是淡藍色的。尾巴是粉色到紫色的。腹部呈深褐色。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
在所有同類物種中,密毛龍蝦的全球分布最為廣泛。這個物種在多刺龍蝦中分布最廣。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和東太平洋),從紅海南部延伸至南非、東非、馬達加斯加及周邊島嶼;還包括索馬里、吉布提、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也門;阿曼、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然后向東延伸到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夏威夷、薩摩亞和土阿莫托群島;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遠至美國和墨西哥西海岸的島嶼。在中國,密毛龍蝦分布在臺灣省附近的水域和南海的其他地區。
龍蝦種群又細分為兩個不同的種群,即東太平洋種群和中西太平洋種群。雖然龍蝦的幼體壽命較長,但在浩瀚的太平洋中部沒有島嶼,也沒有被稱為“東太平洋屏障”的淺水區,因此兩個種群之間沒有基因流動,兩個種群之間的地理隔離持續了約100萬年。
棲息地
密毛龍蝦主要棲息在深度不到6米的非常淺的巖石和珊瑚礁中,經常出現在貧瘠的海岸或小島附近。它通常在有巖石底部的清水中運動,經常出現在碎波區。在同一地區,皮毛濃密的龍蝦往往棲息在溫暖的水域。
生活習慣 編輯本段
在節律行為上,密毛龍蝦是一種夜行動物,白天躲在巖石和珊瑚礁的縫隙中,晚上則移動到沖浪通道和礁石邊緣的淺礁上。另一方面,皮毛濃密的龍蝦是一種食肉動物,通常以行動緩慢且容易捕捉的動物為食。密毛龍蝦只吃活的或剛殺死的動物。密毛龍蝦通常是獨居動物,不群居。然而,也有記錄表明,20多只密毛龍蝦被發現在白天一起活動。皮毛濃密的龍蝦活動范圍小,不遷徙。夜間主要棲息在外堡礁和多巖石的潮下帶;白天,它在熔巖凝固形成的水下洞穴和隧道里。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育種模式
龍蝦的繁殖高峰在夏季(3-6月),大部分圈養雌性在2-9月繁殖2-4次。但是在菲律賓卡加延的圣維森特,密毛龍蝦幾乎全年都在繁殖。同時,雌性的產卵量基本上與其體型成正比,甲殼長度(CL)大于80 mm的雌性產卵量特別大。此外,研究人員認為,夏季水溫升高可能是刺激龍蝦繁殖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龍蝦的哺乳期長達一個月。
植被過程
在24 ~ 27攝氏度的人工養殖條件下,龍蝦卵長成幼體大約需要35天。其生長首先經歷葉狀幼體階段,該階段可細分為10個階段。葉狀幼體的平均體長在1齡時為1.79毫米,隨著幼體的發育呈線性增長,到10齡時增長到34.6毫米。龍蝦幼體是浮游動物,與成體不同。幼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經歷幾個蛻皮和幼蟲階段。在孵化和達到幼體形態之間將有10個蛻皮和幼蟲階段。幼蟲沉入海底,捕食小螃蟹、片足類動物和等足類動物,直到它們大到足以捕食更大的獵物。雄性龍蝦在甲殼長度約為70毫米時達到功能性成熟,而大多數雌性龍蝦在甲殼長度在45至49.9毫米之間時達到性成熟。
漁業價值 編輯本段
漁業價值
在泰國西海岸,密毛龍蝦在當地市場出售或者直接賣給餐館。在加拉帕戈斯,平均每天要捕捉50到100只密毛龍蝦。它們將立即出售供當地消費或作為冷凍龍蝦尾出售。在巴基斯坦,從1971年到2007年,龍蝦的平均捕獲量約為480噸/年。在埃及,密毛龍蝦是唯一能在水產品市場找到的多刺龍蝦品種。然而在澳大利亞,這種物種很少在昆士蘭海岸被捕獲,其產量占刺龍蝦漁獲量的不到0.5%。
捕魚方式
密毛龍蝦是一種重要的水產品。白天可以用手抓,或者潛水時用魚叉抓,晚上在水面附近用手電筒誘捕。陷阱對龍蝦不是很有效,但在一些地區仍然使用,刺網(tra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狀
2009年,這種龍蝦被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還指出,這種多毛的龍蝦在美國和墨西哥海岸附近的島嶼上“相當豐富”。這種魚在莫桑比克很常見,但在南非水域“通常很少見”。據估計,熱帶西太平洋珊瑚礁邊緣的龍蝦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5只。一般來說,影響密毛龍蝦數量的主要因素是人類的捕撈活動。在其范圍內的許多地區,由于強大的捕撈壓力,龍蝦的數量似乎呈下降趨勢。
保護現狀
鑒于龍蝦的種群現狀,世界各地采取了不同的保護措施。有些地區根據龍蝦的生長特點,設置了禁漁期。在新喀里多尼亞,2001年,兩位研究人員計算出捕捉350 ~ 400克的密毛龍蝦可使其達到最大產量(以0.15的捕撈死亡率計算),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捕捉龍蝦的最小尺寸應為7.5厘米。
2009年,中國臺灣省密毛龍蝦的最小捕撈長度為20厘米。所羅門群島立法禁止出售或購買體長不足8厘米的密毛龍蝦和產卵的雌性個體。其他地區則設置了休漁窗口期。例如,塞舌爾漁業部門每年都會限制龍蝦的捕撈窗口期,2023年的捕撈窗口期為1月15日至3月14日,僅持續兩個月。
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GMR)同時采用幾種不同的管理方法。2000年制定的臨時區劃方案將GMR劃分為沿海區、開放水域和港口區三個區域,并允許78%的沿海地區捕魚,同時規定另外22%為禁漁區或旅游區。這一地區主要的漁業管理手段是“五年捕撈計劃”(2002-2006),將龍蝦捕撈窗口期限定在一年中特定的四個月,同時規定最小捕撈長度為26厘米,禁止捕撈產卵雌蝦。此外,如果單位努力漁獲量(CPUE)低于每人每天5.8公斤的閾值,就必須采取糾正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停止在這個地區捕魚。漁民和科學家也進行了監測和獨立調查。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