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
跳高(漢語拼音:Tiaogao;英語:High Jump),田徑運動跳躍項目之一。又稱急行跳高。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騰空過桿與落地等動作組成,以其最后成功地越過橫桿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并以此判定名次。

歷史起源 編輯本段
有記載的跳高運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那時政府的軍事部門把跳高作為挑選和訓練士兵的手段之一。此外,在古代日爾曼人中曾盛行過跳躍橫排馬匹的比賽,非洲的圖西人還曾有過利用厚木頭的跳板或石頭踏跳進行的跳高游戲。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于愛爾蘭" data-nodeid="lkj4nw571vdz">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以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尺子丈量高度的是美國人A·威爾遜,他在1827年跳過1.57米。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男子跳高世界紀錄,一般認為是1839年加拿大人沃弗蘭德跳過的1.69米。
硬件要求 編輯本段
跳高比賽場地包括助跑道、起跳區和落地區三部分。
助跑道
跳高助跑道的長度不得短于15米。大型田徑比賽跳高助跑道不得短于20米,在條件許可的地方不短于25米,助跑道和起跳區朝橫桿中心的傾斜度不得超過1:250。
助跑標志物
在使用助跑道的田賽項目中,應沿助跑道旁放置標志物,跳高助跑的標志物可放置在助跑道上。每名運動員可放置1至2個由組委會批準或提供的標志物,以幫助助跑和起跳。如未提供此類標志物,運動員可使用膠布,但不得使用粉筆或任何不易去除痕跡的類似物質。如果地面潮濕,可用若干不同顏色的圖釘將膠布固定在地面上。
起跳區
起跳區必須平坦。如使用活動墊道,其表面應與地面齊平。在跳高橫桿垂直面左、右兩側的地面上,各向外畫一條5厘米寬、長約5米的延長線。跳高架兩立柱之間的距離應為4-4. 04米。
落地區
跳高落地區應為海綿包或沙坑(沙面應高出地面)。落地區至少長5米、寬3米。如果條件許可,落地區的長、寬、高最好能達到6米、4米和0. 7米。
橫桿
跳高橫桿可用玻璃纖維" data-nodeid="lkaj9niv1836">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制成,長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跳高落地區至少長5米,寬3米,助跑道長度不限,最少為15米。如果條件許可,應不短于20米,呈扇形。跳高架應有足夠的高度,須配穩定放置橫桿的橫桿托,兩立柱之間距離為4—4.04米。
主要術語 編輯本段
過桿姿勢
跨越式
1864年,英國首先將跳高列為田徑比賽項目,英國人柯奈用最原始、最簡單的跨越式,跳過1.70米的高度。
滾式
20世紀初,美國西部州運動員創造并采用這種跳高姿勢,因跳時運動員形似滾過橫桿而得名。又因美國運動員歐拉英首先用這種姿勢,創造2.01米的世界紀錄,因而又稱“歐拉英式”。后來還派生出“潛入”式滾式和“側滾”式滾式。
背越式
1968年美國運動員福斯貝里首創背越式跳高新技術,并以2.24米奪得墨西哥奧運會金牌。
剪式
19世紀末,美國東部州運動員創造并采用這種跳高姿勢,故被稱為“東方式”,又因跳時身體各部分成波浪形依次越過橫桿,因此也有“波浪式”之稱。中國女跳高運動員鄭鳳榮在1957年即以剪式跳過1.77米,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俯臥式
1923 年蘇聯" data-nodeid="lkaj9nm81yv">蘇聯運動員伏佐洛夫采取了一種俯臥在桿上的過桿姿勢,當時被稱之為“騎桿式”。但由于技術難度大,成績又不高,所以當時未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美國人約翰遜和阿爾布列頓用此方法跳過2.07米,俯臥式跳法才得到了迅速發展。俯臥式跳高的出現使跳高運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美國運動員阿爾布列頓于1936年創造2.07米的世界紀錄,到1978年前蘇聯運動員亞辛科跳過2.34米。
跳高技術 編輯本段
助跑
助跑可以為運動員累積起跳所需動能,一般前半段為直線跑,應盡可能大的獲得水平速度;后段為弧線跑,為跑跳創造離心加速度(助跑軌跡呈J形弧度)
起跳
起跳腿為離桿較遠的外側腿。迅速的弧線助跑和髖關節快速前送讓身體形成向內、向后的傾斜姿勢,這時起跳腿充分有力蹬直,以腳掌外側著地,并迅速從腳跟向前腳掌滾動,使蹬伸方向在身體重心外側,從而得到過桿所須的旋轉沖力。
過桿
過桿時為避免觸桿,頭部和軀干需充分伸展開,并通過“甩小腿”的動作使兩腿積極向上翻起。
落墊
落墊過程不要過早泄力,落墊時選擇肩背著墊的方式自我保護,也可接一個后滾翻平穩泄力。
比賽規則 編輯本段
按比賽時間提前進入比賽場地(10—15min)。每名運動員可以在比賽場地練習。比賽一旦開始,不再允許運動員在比賽區進行任何練習。
賽制
預選賽、決賽
比賽順序
預賽按編排的順序進行。決賽前兩次按每人在預賽所取得的最好有效成績的倒序進行。最后一次則按前五次所取得的最好成績的倒序進行。
比賽次數
每個高度每人有三次試跳機會。
成績丈量
均以1cm為最小丈量單位,不足1cm不計。遠度項目每次成功都要丈量;高度項目每遞升一個高度或運動員試跳失敗造成跳高架和橫桿明顯移動,都要進行丈量。
名次判定
以最后通過的高度排列名次,如遇高度相等,首先看成績相等高度試跳失敗次數少者名次列前:如依然相等,則要看總失敗次數,少者名次列前:如依然相等,不涉及第一名名次則并列,涉及第一名則要進行名決次賽。名次決賽在最后一次。
免跳
運動員可以在任一高度申請免跳,但不能在同一高度恢復試跳,除非是決名次賽。
比賽成功
用舉白旗表示。
高度項目記錄符號
成功O、失敗X、免跳一、請假。
起跳規則
運動員必須單腳起跳。
試跳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判為試跳失?。?/p>
①由于運動員的試跳動作,致使橫桿未能留在橫桿托上
②在越過橫桿之前。運動員身體的任何部分觸及橫桿后沿垂直面以前的地面或落地區。
裁判方法 編輯本段
在田賽裁判長指揮下由跳部主裁判獨立進行。
每組設組長、記錄員、裁判員多人。
賽前檢查布置場地,準備需用器材和物品。
記錄員按時到檢錄處召集運動員點名,檢查號碼、釘鞋等用品,帶隊入場,組織運動員按順序進行1—2次練習。
比賽開始,由記錄員按順序呼號試跳,遠度項目丈量每一次有效成績,由記錄員登記,并向運動員宣布,破紀錄應立即請田賽主裁判和總裁判長審核。要按技術會議制定的遞升計劃遞升并按正確的記錄符號記錄。
比賽結束后,主裁判要認真核對成績和名次,請田賽裁判長審核簽字后交總記錄。
全能裁判在田賽裁判長領導下進行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務是負責全能項目的檢錄,帶運動員入場比賽、查分、掌握休息時間、審核成績、排出名次。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