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
竹雕是在竹制物品上雕刻各種裝飾圖案和文字的雕塑藝術,也指由此藝術創造的雕塑工藝品。竹雕作為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起源于原始社會6000年前江蘇常州徐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矛形竹器是已知最早的異形竹制品到了漢代,竹刻文化開始發展,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工具轉向藝術工具。
唐宋時期竹刻作品已經成熟,但仍處于藝術的初級階段,雕刻技法較為簡單。明清時期以嘉定學派和金陵學派為龍頭,逐漸發展起來雖然它們在清朝衰落后逐漸衰落,但竹刻藝術在20世紀下半葉得到恢復和發展,帶有自然色彩、形態各異、工藝精湛等特點。根據它們的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實用和觀賞兩大類;按照制作工藝,竹雕可以分為五種,包括圓雕、浮雕、透雕、留青及翻簧;按雕塑流派分為金陵派、嘉定派等。
竹雕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5月,寶卿竹刻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常州劉清竹刻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6月,金陵竹刻藝術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11月,徽州竹刻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外,劉清竹刻《秋趣》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竹刻專著。近年來,竹雕已經出口到德國、法國、南非等國家。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起源
竹子最初是在中國原始社會使用的6000年前江蘇常州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矛狀竹,是已知最早的竹制品到了先秦時期,竹子已經被切割成一些簡單的成品,如西周文人用于宮廷儀式的窄竹板。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制作竹簡,然后將竹簡編成書籍進行書寫,這就是早期竹刻的雛形。
此外,在戰國時期,漆器盛行,以竹子為基礎的漆雕藝術開始繁榮?!对娊洝分幸蔡岬搅耍和炗谢?,說女人漂亮”,后人對其“彤管”注筆管以竹子為筆桿作畫。據史書記載,潼關筆是當時專職女官記錄宮廷法令和后妃的工具婚外情。傳說在西周時期,潼關也被作為男女之間表達和傳遞愛情的物件。這一時期,竹制品主要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品整體雕刻較為簡單,外觀古樸典雅,不能稱之為竹雕藝術。直到漢代,竹刻文化才開始發展起來。
發展
從漢代到南北朝
竹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竹器,是東漢書法家蔡邕在《筆賦》年提到的:將蘆筍切成管狀,用漆包裹'說明東漢時期就有竹筆存在。此外,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還出土了如下文物'西漢彩繪浮雕龍竹勺'以竹子為材料,勺柄端的龍紋采用浮雕手法雕刻,整體手法為浮雕、這件文物可以證明竹雕已經從單純的實用器具逐漸向藝術方向發展。
竹刻文化的真正開始,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的一件竹根雕。據《南齊書?明僧紹傳》記載,南北朝時齊皇帝曾贈送隱士明高僧邵一頂竹根雕竹斗笠。北周的庾信在他的詩中也提到了用竹根雕成的酒杯。這些雕塑逐漸成為竹刻藝術發展的標志,開啟了竹刻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唐宋時期
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統治的出現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繁榮。竹雕技藝又發展起來了,線雕、毛刻、浮雕、圓雕、竹雕技法,如留青,雕塑家已初步掌握。隋唐竹刻的裝飾紋樣比較單一,而唐代是留青技法發展的早期,裝飾紋樣比較單一,僅通過陰陽雕表現出裝飾紋樣的變化,沒有雕刻技法的變化?,F存最早的竹制樂器是花鳥紋 s尺八,唐代竹刻人物因管長約一尺八寸而得名,目前收藏于正倉研究所。這件唐代的竹尺八,在六壓孔周圍和上下管接頭處刻有花紋,巧妙地刻畫了仕女、花鳥樹等物體,透過竹皮和竹筋綠起來、白、黃三種植自然色差來表達主題,反映了唐代竹刻作品的成熟。
漢唐時期,竹雕尚處于藝術的初級階段,注重外在造型,產生了根雕,但在面飾的雕刻上仍采用線雕,表現方法較為簡單。
到了宋代,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其藝術思想和審美觀念推動了包括竹刻在內的整個雕刻技術領域的發展。竹雕器皿的藝術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南村輟耕錄》元代陶描述了南宋竹刻藝術家詹成雕刻的竹鳥籠據說竹鳥籠的四周是雕刻有宮殿的竹板、人物、山水、花木、鳥和其他圖案被精心雕刻、內容充實,竹片也能動。
此外,在唐宋時期,雕塑家的竹雕技藝、經驗日漸豐富,但尚未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再加上竹制品不易保存,所以流傳至今的竹刻作品并不多見,大多是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殘跡、殘片。現存的古代竹刻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竹刻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文人不僅喜歡畫竹子、寫竹簡,還參與竹刻作品的設計和雕刻,使竹刻藝術與書畫融為一體、雕塑藝術的結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明代竹刻藝人與普通竹刻工匠的區別在于,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能夠獨立設計和雕刻竹刻作品,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名畫。所以他們的作品有一種靈氣,擺脫了普通工匠的手藝。
明代,嘉定學派和金陵學派引領了竹刻的發展,其中何柱是嘉定學派、朱纓、朱是祖孫三代的代表人物,嘉定因此被稱為“竹刻之鄉”金陵派與嘉定派不同,以淺雕著稱,傳世作品以根雕竹板雕字畫為主,相比之下略顯古樸典雅。
由于明清時期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繁榮,帶動了竹刻人的數量、質量有了突破。在'三朱'之后是侯松增、沈大生、秦一爵等名家。在清乾隆年間,周浩還首創了凹凸法。此外,還有吳志耀 博語法,馮 s淺浮雕等等。清朝衰落后,竹雕藝術逐漸衰落,其雕刻技法也逐漸變得古樸而精深、圓雕之類的技法很少出現。

現狀
直到20世紀下半葉,隨著中國的發展步入正軌,竹雕藝術才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
現代竹刻家主要集中在南方,如廣東南海著名竹刻家陳根。他總結有“陳氏刀法28式”獨創刀式風式全須浮雕,擅長竹根雕刻,作品如《陳根竹刻藝術選集》《醉竹人生》。他的竹雕作品《百龍圖》《竹林七賢》色彩鮮艷,質感強烈,是近代不可多得的新作。
江蘇無錫的竹刻大師張豈之從10歲開始學習竹刻他早期的作品擅長雕刻扇骨晚年的作品《梅竹扇骨》表現了傳統透雕的竹根團聚在恢復傳統竹刻藝術的同時,他還創作了許多扇骨竹刻作品。他的兒子喬錦鴻也是著名的竹雕大師,擅長圓雕、浮雕、透雕、留青等技法。
此外,還有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藝大師張德和,擅長竹根雕刻藝術,創造了仿古等方法、局部巧雕法、多種技法,包括亂刀法和寫意法。
藝術特點 編輯本段
色彩特點
色彩美是竹雕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來源于竹子本身的自然色彩和紋理。竹子的顏色通常是淺黃色或淺綠色,這種自然的顏色給竹雕作品帶來了獨特的質感和氛圍如金竹嵌碧玉的竹竿呈現碧玉般的色澤,而縱向的金色紋理則增加了作品的層次感和質感。同樣還有黃槽毛竹,其竹竿為綠色,節間槽為黃色,顏色鮮艷。毛竹在竹節的淺黃色基調上伴有幾道深綠色的縱向紋理,給人一種飄逸多變的感覺。另一方面,條紋竹的黃色或淺紅色竹竿上有綠色條紋,形成一種奇怪而吸引人的視覺效果。毛竹的竹竿上有紫褐色或淡褐色的斑點,似血淚凝固,給竹雕作品增添了一種自然的美感。
形態特點
根據所選竹子的部位不同,竹雕可分為竹根雕和竹莖雕,竹根受環境影響較大、受水分等多種因素影響,形狀各異;由于品種不同,竹莖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形態美。一般來說,竹莖一般都比較纖細圓潤,給人一種優雅挺拔的感覺。不過也有一些特殊的竹莖,比如龍竹、方竹等。其中,方竹的竹莖呈鈍角四棱形,竹節粗大,下部竹節上有一圈多刺的氣根,粗糙美觀。毛竹生長在雅安四川安,因為竹竿下部有節“之”以扭曲的字形命名,這些不同形態的竹莖為竹雕藝術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和創作空間。藝術家可以根據竹子的形態特征,巧妙地運用雕刻技法,通過雕刻和打磨,賦予其優良的紋理、線和曲線來創造一個動態、具有光滑或獨特形狀的藝術品。
工藝特點
竹雕的工藝特點體現在刀法上、雕刻技巧和加工。竹雕比木刻優雅,比銅雕精細,比瓷雕細膩,比玉雕靈動,比雕刻更有文人情趣,這就是竹雕藝術的魅力。
竹雕藝術家通過各種雕刻方法的運用,展現了竹子的獨特魅力,使竹雕工藝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其藝術美。比如竹葉的雕刻,充分利用了竹葉和竹筋的色差隨著頻繁的摩擦和歲月的增長,外觀越圓,色差越明顯。因此,它常被制成筆筒、臂擱、扇骨等實用物件。竹簧工藝常用來制作筆筒、碗碟、臺燈茶葉罐、花瓶、首飾盒和其他實用器具使其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一般用竹簧工藝制作的器物雕刻花紋淺淺,自然自然,遮住了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藝術形式,表面光滑圓潤。結合現代彩繪、經過電烙等工藝,更具藝術價值。

款識特點
真品竹雕的雕刻通常呈現出一種自然流暢的感覺,既美觀又結實,渾厚而不呆板。沒有刻意修飾或人工雕刻的感覺,其雕刻風格符合竹子本身的特點,追求造型準確比例協調個人風格突出。實際上,有原幣的竹刻數量有限比如蒲仲謙 公認的竹刻只有三兩件左右。明清以來,名家竹刻往往被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收藏家所藏。
質地特點
明清時期,竹雕經過自然沉淀,顏色和包漿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顏色方面,經過幾百年的摩擦和撫摸,明清竹雕的表面顏色會逐漸變成暗黃色、黃褐色甚至琥珀色。持續時間越長,竹皮顏色越紅,但這種變化并不均勻,人經常接觸的部位,比如外壁、蓋口、裝飾性突出物和其他地方經常顯示出與周圍不同的顏色和紋理。在包漿方面,竹雕的表面會形成包漿,也就是有光澤的涂層。這種銅銹往往具有古色古香的外觀,但經過特殊處理,使竹雕看起來古色古香、具有歷史感的效果。
類別流派 編輯本段
按功能分
竹雕藝術品多采用屏插、筆筒、臂擱、扇骨、裝飾品和其他形式一樣,根據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實用和觀賞兩大類。
實用竹制品是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具有實用性的竹制品,其中學習用文具最為常見,如筆筒、臂擱、洗、印章等。此外,還有杯子、壺、盒子、爐、香筒等日常用具。竹制杯子保溫性能好,清香的竹香味還能為飲料增添風味。竹制的罐子和盒子經常被用來保存茶葉、谷物或其他物品,因為竹子具有透氣調濕的特性。同時,竹爐還能有效散熱,用于燒水或取暖。此外,竹子還被用來制作一些個人飾品和日常工具,包括女性佩戴的發夾、廚房里的竹筷和筷籠,還有文人墨客喜愛的竹扇和不求人。
觀賞竹工藝品主要追求藝術欣賞價值,文化藝術內涵和收藏價值深厚。在觀賞竹制品人物、動物、常用花鳥如意等題材。這種竹雕多以竹根為材料,采用圓雕、通過雕刻和其他技術。
按制作工藝分
按照制作工藝,竹雕可以分為五種,包括圓雕、浮雕、透雕、留青及翻簧。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制作的竹刻作品,制作的精細程度和采用的技法都有所不同,竹刻技藝的繁榮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
圓雕
圓雕(又稱為立體雕)盛于明末,作品講究整體性,多以竹根為材料藝術家根據竹子的自然形狀對其進行三維雕刻,使其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其中以康熙時期的皇家竹雕家馮錫祿為代表擅長雕刻人物和鳥獸形象,代表作有《東坡游赤壁》。馮希祿和弟子石田彰、被譽為'三鼎足'的封錫爵、封錫祿、馮喜章一起把圓雕竹根藝術推向了巔峰。金陵學派創始人蒲仲謙的竹刻代表作《松樹小壺》,是圓雕技法的代表作。然而,由于竹子本身的特性,馮 迄今為止能保存完好的作品不多?,F存的封錫爵“雕白菜”該筆筒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浮雕
浮雕是平面上的一種浮雕、在斜面或曲面上雕刻藝術形象的技術,其藝術表現形式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盛行于明代中后期。浮雕主要從正面欣賞,其空間結構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通過壓縮形式,藝術家、創造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利用明暗對比突出作品的立體感和空間感。與繪畫不同,浮雕的審美效果不僅涉及視覺,還涉及觸覺。
浮雕按立體程度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和薄意雕。高浮雕局部處理部分采用圓雕手法,立體感強,形象塑造力強。淺浮雕塑造的形象起伏平緩,平面感強,更接近繪畫。與高浮雕通過物理空間營造視覺效果不同,淺浮雕利用繪畫技法中的視覺錯位和透視來營造抽象空間。薄雕講究意境,作品表現的只是薄薄的一層起伏。
近年來出現的“薄地陽文”它是浮雕技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即把花紋外或相鄰花紋周圍的竹地刮掉,使花紋微凸,再進行雕刻它是一種比淺浮雕更淺的浮雕形式。
透雕
透雕(也稱通雕)在浮雕的基礎上,保留凸起的部分,將底板部分挖空,從而形成作品。透雕在竹雕意境中表現得很好,是明代中后期嘉定派創始人何柱常用的技法,到清代達到成熟。
透雕分為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單面透雕只在正面雕刻,雙面透雕是正反面圖像都雕刻。在通雕作品中,有的是在圓雕的基礎上雕刻出內線;還有一些平面多層透雕,通過不同的層次突出作品的效果。
在透雕的創作中,鏤空是最關鍵的一環,也是體現雕刻水平的關鍵一步。雕塑家需要準確把握刀的力度,才能把鏤空部分雕刻的恰到好處。
留青
留青竹刻(又稱平雕)它是在竹子表面薄薄的一層青皮上雕刻圖案的一種技法,所以選材通常比較嚴格。雕刻家以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葉的手法,會把青皮鏟到花紋外面,以竹肌為背景。雕刻出來的竹葉需要晾干后才能雕刻這時,竹皮已經由青色變成了白色。
大部分扶手 作品采用刀法留青。清乾隆中期,莆田人劉創辦的竹木雕刻作坊逐漸興起。雕刻過竹子的名家很少,傳世作品也很少。代表人物主要是張、金西壓、支慈庵、徐素白、張仞之等。
翻簧
雙簧竹雕作為傳統竹雕技藝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興盛于18世紀、十九世紀。它也被稱為'貼簧'竹簧'反簧'和'文竹'等等,都是最常見的,入門級的竹雕技法。通常以特別大節的竹子為材料,去掉青皮和中間層,再層層剝開,留下薄薄的一層竹簧。經過煮、曬、壓、膠、嵌、經過打磨等工藝,最后手工雕刻繪畫成型。
翻轉彈簧竹雕作品,實用性和觀賞性都很強,主要包括人物、文字、山水、亭臺樓閣、花鳥蟲魚等。在表現手法和裝飾技法上,雙簧竹雕從單純的線雕青雕發展到了繪畫、電烙繪、浮雕和其他裝飾形式。有時也和玉雕聯系在一起、竹絲和其他技術相結合。
按雕刻流派分
嘉定派
嘉定竹刻起源于明代中后期的嘉靖萬歷,崇禎時期逐漸成熟它注重竹子的精雕細刻,作品立體感強常用的技法有透雕和圓雕,以法深著稱。他的方法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是何柱和他的兒子朱穎、孫朱稚征。此外,還有康熙年間的吳之瑤馮錫祿、馮希爵馮希章三兄弟,乾隆年間的周浩,光緒年間的石大靖等人。通過對朱竹雕的創作和傳承s三代,嘉定竹刻藝術逐漸從地方發展到全國乃至海外,嘉定地區涌現出數十位著名的竹刻藝術家,因此嘉定被譽為竹刻之鄉。
朱 的竹刻很好地展現了嘉定學派的藝術風格三代人各有所長,在竹雕技法上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創始人何柱精通古篆,擅長書畫篆刻,尤其擅長詩詞書法他創造了深刻的透雕法,以高浮雕和透雕為主,能在小塊竹片上刻畫出豐富生動的立體畫面,給人以真實感和感染力。深法包括浮雕和圓雕技法,其主要特點如下'高、深、透'圖案凸起,一層一層刨出竹地,產生立體效果。何柱之子朱穎擅長篆書和草書他的竹雕作品融合了繪畫和雕塑,包括“名畫”之稱。朱是的孫子他繼承了祖父和父親的技法,善于刻畫細節,重視寫實,巧妙運用深刻、浮雕、陰刻、透雕圓雕等各種技法。

清康熙年間,嘉定竹刻又有所發展,其中以吳之瑤為首。吳志堯以博楊迪語法聞名于世,現存著作甚多'滾馬圖'竹雕筆筒,圖案清晰,沒有多余的雕花,重點是馬,表現力恰到好處目前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周浩是清代雍乾時期嘉定派著名的竹刻家和畫家他精通繪畫和詩歌,將繪畫技法融入竹刻藝術,以畫刻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被譽為'把南宗畫引入竹刻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是楊雯'蘭花竹雕臂擱'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金陵派
金陵派竹刻興起于明代中后期,以南京為中心,講究師法自然 突出了作品的意境, 竹刻作品也經常使用保綠轉春的手法。它的創始人是李耀和蒲仲謙。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發展,金陵學派的特色日益鮮明,包括'大璞不斫'寸竹寸金'之美譽。2009年6月,金陵竹刻藝術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政府重點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作為金陵竹刻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耀擅長雕刻象牙印章和扇骨,享有盛名'舊京扇,貴李昭'名聲奠定了金陵竹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蒲仲謙創立了以淺雕為主的金陵竹刻他的刀法簡單樸素,尤其是淺浮雕,被譽為'水磨器'此外,該校還有蒲仲謙的學生許芳、潘喜鳳等人很好地利用了竹子的天然畸形和卷曲特性,進行淺雕。
徽派
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徽州竹刻“徽商時代”,其代表人物有吳、李希喬、張立夫、程文在等。據史料記載,嘉定竹刻于明末'四先生'其中有兩位徽州人,分別是歙縣的李和程家穗,嘉定學派創始人朱也是徽州人?;罩葜竦駱媹D古樸,風格嚴謹,線條流暢,刀法精妙,充滿了徽州傳統的人文氣息。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歙縣竹刻藝術家王駕林的十余件竹刻作品在安徽周主題博覽會上展出,徽州竹刻技藝向世界展示。到2014年,徽州竹刻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大名錄。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就歷史文化價值和影響而言,竹刻作為中國獨特的民間文化遺產竹刻自春秋戰國以來,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刻有包括竹筒在內的大量文學作品、竹片制成的筆筒、臂擱、畫面插畫,竹根雕刻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竹雕的工藝和題材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民眾的生活方式、道德習俗和思想禁忌對中國竹文化內涵和外延的深化和拓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影響而言,竹刻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詩集、書、畫、印、雕刻這一藝術形式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豐富了中國工藝美術的門類,而且促進了其他工藝美術的發展,代表了文人以雕刻竹子為題材的審美取向,對工藝美術之美具有重要意義、藝術美和趣味,如形式美,促進了它。
就收藏價值和影響而言,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美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精神生活品味,竹雕的欣賞和收藏氛圍逐漸濃厚,藝術品交易市場持續升溫近年來,竹雕拍賣市場尤為活躍,精品竹雕作品不斷涌現。2005年,在克里斯蒂拍賣行美國拍賣,清代著名竹刻藝術家顧頡剛的竹刻筆筒以1045萬港元成交,成為中國竹刻史上價格最高的作品。與此同時,西方買家也積極參與到中國竹雕家具的購買中,對竹雕古董的需求供不應求,進一步刺激了現代竹雕精品市場的發展。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現狀
為推進竹刻藝術專業教育和非遺項目傳承,無錫市政府從2012年開始與高校合作,依托當地專業院校開展非遺項目專業教育和研究傳承,將無錫劉清竹刻的學習納入藝術類專業特色課程教學和專業設計。此外,無錫市政府還通過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將竹刻藝術帶給更多人。2012年10月,無錫文光新局發起并公開招收第一期劉清竹雕技藝培訓班,報名的三名學員均師從無錫劉清竹雕傳承人喬金紅對此,喬金紅表示,劉清竹雕在無錫的傳承還是一個問題,稱很少有人把竹雕當成一種生存手段。后來,洪 她的女兒喬宇繼承了竹刻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無錫留青竹刻)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荊 安竹雕自清中葉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五代之后傳承,這項傳統工藝已于2023年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景 一個竹雕面臨著藝術家的短缺、傳承困難的局面。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這種情況才開始改變。出生于南京的竹刻傳承人安1970年,初中畢業后開始學習工藝美術、書畫、篆刻、詩詞等相關領域。1999年,為昆明世博園設計制作了99盞竹雕燈,讓昆明的景 一件竹雕登上了國家舞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那以后,景 竹雕及其制作工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到2023年7月,京公司的生產范圍為安竹刻主要集中在荊安縣和雙溪鎮、仁壽鎮等多個鄉鎮。竹雕從業者也逐漸增多。
2022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暨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河北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春竹雕也參加了此次博覽會。作為一項重要的非遺項目,北京春竹雕得到了雄縣張崗鄉張崗村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樂秀的深入研究作品在技術上更加精湛,呈現出更加優雅飄逸的風格。
2023年5月,“臨風-小孤山收藏竹刻特展”在上海盛佳藝術空間展出,包括王、館藏竹刻作品40余件,其中黃先生■錄作品,呈現嘉定學派、金陵派、本文旨在通過留青陽等不同技法的派別劃分,展現竹刻藝術的魅力。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寶卿竹刻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長洲劉清竹刻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6月,金陵竹刻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甘谷木雕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2014年11月,徽州竹刻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大項目名錄。此外,徽州竹雕代表性傳承人洪建華建立了徽州雕塑學習基地和徽州雕塑博物館,聚源竹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組織村民成立工藝竹雕產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農民”商業模式幫助聚源竹雕走向市場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巖翻泉竹雕代表性傳承人羅,創造了斧雕法表現山水畫,其與羅文池合作完成的《黃巖翻簧竹雕鏡奩》獲第八屆浙江省民間文藝“映山紅獎”,劉清竹刻《秋趣》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竹刻專著。
2021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湖南寶慶竹刻技藝傳承與創新應用人才培養項目》在湖南工業大學正式啟動。
2023年,上海調研組考察了嘉定竹刻博物館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開展專項督導調研。近年來,竹雕已經出口到德國、法國、南非等國家。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