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曾被稱為“京東怯大鼓”平谷調大鼓”平谷調”樂亭調大鼓”四平調大鼓”等等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起源于清代的京東地區。主要流行于廊坊、承德、保定、唐山等地。
京東大鼓起源于京東三河、天津寶坻、香河等地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上世紀30年代傳到河北、在天津等地,說唱歌手劉文斌對京東大鼓的唱盤進行了改造,基本定型為京東大鼓,并于1935年正式命名為京東大鼓。新中國成立后,董湘昆再次對京東大鼓進行改革創新,規范唱腔,并加入伴奏樂器揚琴;京東大鼓派是以劉文斌為代表的城市派和以魏希耕為代表的鄉村派。
京東大鼓表演時,歌手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日演唱,并有樂師伴奏;其鼓詞以“七字句”主要是,一般是兩句成對的句子結構,京東大鼓唱段的結構由引子組成、正文、尾聲三部分構成;它的唱盤主要由四塊平板組成,輔之以“十三咳”雙柔調”和其他曲調一樣,唱腔多變,大多以敘事抒情的方式詮釋經典書目。京東大鼓經典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劉公案》等。
2006年5月20日,京東大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12月15日入選吉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起源
京東大鼓起源于京東三河、天津寶坻、香河等地的漢族說唱藝術。清乾隆年間,河北南皮縣木鼓藝人李逃亡他在木鼓的基礎上,吸收了京東的民歌和曲調“靠山調”后來加入了京東方言,從而創造了京東大鼓的雛形,被稱為具有京東特色的木鼓“小口”木板大鼓。李 師徒鄧殿魁,在師徒中s“小口”木鼓唱法改革,鄧殿魁 s的新唱法被北京人稱為“京東怯大鼓”。
興起
20世紀30年代初,京東大鼓在天津流傳、河北等地,京東說唱歌手張增德(鐵板張)到天津各地演出“地頭調”受宋恩德大師和藝術家張增德的啟發,寶坻京東大鼓手劉文斌改造了張增德 s的演唱技巧形成了新的曲調,并逐漸結合了京東大鼓的降調和平谷調與河北民歌《瞎子摸棗》《廟開門》的旋律在多次演出,從而形成了京東大鼓,又稱大鼓“樂亭大鼓”此外,劉文斌將是獨一無二的“十三咳”唱段已經完善,基本上塑造了京東大鼓。新中國成立前,在京東大鼓樂藝術家中,劉文斌影響很大他加入了《妓女告狀》《武家坡》3010等短唱段,改進了京東大鼓的唱法,深受大眾喜愛、尤其是家庭主婦的最愛。當時,京東大鼓使用“大鼓”雜曲”樂亭調”樂亭大鼓”平谷調大鼓”等名稱,直到1935年才正式命名為“京東大鼓”而是因為劉文斌唱的鼓、到了40年代末,由于文字粗糙,京東大鼓趨于衰落。

興盛
新中國成立后,京東大鼓樂發展起來,出現了陳懷德等一大批著名的京東大鼓樂藝術家、魏寶華、胡德江、王等,并對舊目錄學進行改革創新。20世紀60-20世紀70年代,劉文斌的徒弟董湘昆改變了大師和歌手的演唱風格s寶坻話到京腔,規范唱腔,創新曲目,在三弦伴奏的基礎上增加揚琴伴奏,使京東大鼓更受觀眾歡迎,京東大鼓達到頂峰,影響北方各地。此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京東大鼓逐漸衰落。
現狀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京東大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傳播、錄像、磁帶、電視等形式逐漸取代了小書店的表演形式;由于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的生活,短鼓詞逐漸取代了長書目,內容多為政治、健康積極的鼓詞為主,體現時代特征,京東大鼓有百花齊放的盛況。進入21世紀后,各種新型文化娛樂模式的出現,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沖擊和傳承,傳承人減少,受眾萎縮,導致京東大鼓發展出現危機。
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
鼓詞特點
京東大鼓的鼓詞見于民歌和清代“段兒書”在演變的基礎上,詞的結構可分為引子、正文、結語由三部分組成,其中一些部分包含的部分是平原或押韻。京東大鼓歌詞就是用一些象征性的詞語來引出正文比如在傳統賽道《拆西廂》的時候,吏部尚書周毅被漢奸陷害,周 的妻子和兒子周景隆前往山東濟寧投親,被岳父梁世泰所害,并引出梁山后的八大結義兄弟,其中“表顯示了千嬌百媚的梁秀英她可以女扮男裝騎上馬,老梁忠在她前面帶路(哇)尋找她的丈夫周景?。ò。┕脑~的主體部分是用來講故事的、刻畫人物,全文使用的押韻大多是“一轍到底”,少部分為“花轍”即一段改為一段押韻,整個詠嘆調最多有三到五個小段,每一段叫“一落兒”一番”當故事中的問題解決后,文本就會結束,迎來結局;鼓歌詞的結尾部分是用來結束詠嘆調的通常用兩到四個簡短的歌詞來概括全文,加上評論或者引出下一個故事的內容,比如《昭君出塞》的詠嘆調“這是伍家坡和他妻子的會面(哪),再到下一個大燈殿”

京東大鼓的鼓詞是基于“七字句”主要是,可以增加或減少字數,如“漆黑頭發兩小辮”,可變為“黑頭發,兩小辮”或“深色頭發,兩條短辮子”但是你可以不要不規則地增減單詞,使用“鑲嵌法”會加詞,要在基本“七字句”在鑲嵌中,使用括號將鑲嵌內容括起來,例如“漆黑(黑的亮)頭發,(耷拉著)兩(個短)小辮”京東大鼓的句子結構是一對兩句基本句式是上句搭配下句,或者一個上句搭配兩個或三個重疊的押韻句,比如“上句:毛主席領導我們工人農民進行革命:爸爸,你扛扁擔,送子彈,救傷員”等三句或多句。此外,還要注意京東大鼓的鼓詞節奏、平仄、對仗、排比的運用。
唱腔曲調
京東大鼓早期的演唱比較粗糙,曲調也沒有定型在劉文斌 改革后,京東大鼓的基本唱法確定下來。京東大鼓的唱腔為板腔,常用板式頭板、二板、快板、鎖板,唱腔有四塊板、雙柔調、金鉤調、上板腔、小串聯、小悲腔、大悲腔、反腔、十三咳、燕抄水等十多種。所有的曲調都可以分為“基本腔”和“輔助腔”兩種。
基本型腔主要由四塊開口板組成,包括“起腔”平腔”插入腔“落腔”,其中“起腔”是詠嘆調的開頭部分,多由四句組成四個樂句的降調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七音調式,整個四個句子構成一個連接結構。平腔”它是詠嘆調的核心部分,主要講述故事平仄也是由四個句子組成,前兩個是四度向上的模式,四個短語是上下復句的結構。插入腔是芯腔重復過程中插入的音調,其中有小系列、金鉤調、雙高音和等音,小編是在核心腔之間,也就是上兩腔和下兩腔之間,歌詞大部分都是堆砌的句子;金鉤調、雙音是在芯腔的重復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落腔”是唱段中間結尾的部分還是整個唱段。輔助腔有一個很大的悲傷腔來表達悲傷、小悲腔,有十三聲咳嗽表示贊美、反腔;十三咳常用于大悲腔、小悲腔,偶爾用反腔、燕抄水等。
表演形式 編輯本段
在京東大鼓早期,廟會主要是由農村帶動的、趕堂會、說“鄉檔子”的方式進行。傳統的京東大鼓在唱腔形式上類似于單琴鼓起初是木拍子和鐵拍子的混合,后來改成了打鐵或打銅京東大鼓的主要表演方式是演唱者左手持月牙板(由兩片銅片組成,也稱為“鴛鴦板”用右手打鼓,站著唱歌。
伴奏樂器以三弦和揚琴為主,以三弦為主,揚琴為輔,三弦調律為“(1 5 1)揚琴采用402型四排碼琴或三排碼琴,并有三弦伴奏和三弦揚琴伴奏兩種形式。以前有一種自彈自唱的方式,就是歌者坐在三弦邊唱,把低矮的鼓架放在地上,右腳擊鼓,左腳綁鼓“節子板”擊節。
藝術流派 編輯本段
京東大鼓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其學校分為鄉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其中,都市派以劉文斌為代表,其唱法以紅紅和十三咳嗽為主,深受都市觀眾喜愛;鄉村派是以魏希耕為主、以陳懷德為代表,主要唱兩黑一紅盤,受到京東各縣農民的喜愛。
經典書目 編輯本段
京東大鼓的傳統書目有100多種,其來源包括學者撰寫的模型、改編的歷史小說、其他移植的藝術形式或鼓軌交換,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如公案、仙俠類、戰爭歷史類、熱愛生活等,可分為短篇小說、書帽、中篇、長篇四種。
短篇書目,表演書目只唱,代表作有40多部,如《瞎子逛燈》《王二姐思夫》《王三姐剜菜》《王婆罵雞》《楊八姐游春》。
中篇書目,介于短篇和長篇之間,經典曲目20多首,如《耗子告貓》《煙鬼嘆》《游湖借傘》《拆西廂》。
長書目,京東大鼓入城發展后,出現了一部長書,有《戲牡丹》《水牢雙合印》《三全鎮》《羅通掃北》《包公出世》等30余部代表作品。
書帽,是快書、鼓和其他民間藝術家在唱長音或常規歌曲之前先唱一小段,以此為背景、開篇的作用。代表作近20部,如《石杯記》《楊七郎打擂》《鸚哥記》《斷橋》《小上墳》《施公案》。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困境
京東大鼓的表演者年齡較大,年輕演員較少;表演的平臺少,看的人少年輕人不 我不喜歡看他們;京東大鼓的演唱書目缺乏創新,流傳的有分量的作品很少;在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日益豐富的娛樂生活使得越來越少的人喜歡傳統的民間藝術,這也使得京東大鼓的發展舉步維艱;這些都是京東大鼓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保護措施
京東大鼓反映了京津冀民間文化的特點、語言學、它在藝術歷史和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為了保護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各級領導和老藝人也做出了努力“多年齡階梯、分性別階梯”尋找接班人的方法;通過網絡信息平臺,老藝術家的表演視頻將、京東大鼓的歷史、美術技巧或實時教學發布,讓更多人學習了解并對這門藝術產生興趣;投入科研經費,在高校系統研究京東大鼓等民間藝術,讓京東大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2006年5月,天津寶坻申報的京東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天津舉辦了第一屆“京津冀京東大鼓邀請賽”2008年,河北廊坊申報的京東大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董湘昆、倪萬珠、崔吉昌等人也被列為京東大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9年4月,京東大鼓傳承人崔吉昌將京東大鼓帶到了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他將京東大鼓帶到了美國2014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楊家將》;同年,寶坻一中成立了鼓社,由弟子邱作為導師教授小學生;2016年4月,天津舉辦“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辨認出了25個京東大鼓“星火傳人”2021年12月15日入選吉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價值
京東大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雛形出現于清末,最初流行于北京東部這首曲子是藝術家張瘸子帶到天津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劉文斌等藝術家才開始用寶坻方言演唱平谷調,并吸收了河北民歌《大八義》和降調的旋律;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劉文甫等藝術家的進一步加工,演唱得到了規范,不斷創作出適應時代的新曲目,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京東大鼓達到了頂峰,其影響力遍及全國;2006年,京東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文化的瑰寶。
京東大鼓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作為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流派,它追求雅俗共賞,曲調穩定、樸實,唱腔豐富,有七個字,語言幽默,善于表達喜劇風格的內容,易學易唱,普及性強,這種曲藝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影響很大,是一種與基層群眾密切聯系的通俗曲藝藝術形式許多知名藝術家都在演唱,它具有展示京東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特殊效果,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獨有的。

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京東大鼓樂發展迅速,培養了高信眾、陳懷德、王芳、康福元、魏寶華、胡德江、葉連春等眾多新銳演員和藝術家積極參與曲目改革和新歌創作與表演;新聞媒體紛紛播放京東大鼓樂曲目;1958年,河北省舉辦了首屆曲藝匯演,吸引了眾多曲藝演員,吸引了大批曲藝愛好者前來觀看,促進了曲藝的普及;70年代以后,河北的許多文藝宣傳隊和青年演員競相模仿董湘昆 ■創新演唱《劉公案》普通話這種用普通話演唱的新京東大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語言樸實,通俗易懂,曲調流暢,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因而成為中國北方主要流行歌曲之一。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