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
中和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它起源于唐代貞元五年(公元789年)由唐德宗施立倡導,當時的宰相李泌設計,是當時朝廷公認的三大節日之一。
中和節興盛時,不僅有祭祀句芒神的活動、獻農書、切割等習俗,也來源于中和宴、中和樂等活動。元和二年(807年)隨著唐德宗春歷之死,唐憲宗下詔停止中和宴此后,中和節開始弱化,僅保留相關習俗和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和節逐漸被人遺忘,它與“龍抬頭”混淆。到了近代,只有山西臨汾的裘蕓山還保留著、永濟市等少數地區仍在傳承。2011年,“云丘山中和節”還有山西永濟的中和節“背冰”海關列為中國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和節是春天前后的一個特色、設立節日來表達中立的理想和重農的傾向,與當時的社會密切相關。這是德宗 s理想化的治國追求,上承國王下至人民的重擔“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唐德宗剛剛成立“中和節”那是最繁榮的時期,不僅中和宴相繼出現、中和樂舞活動,即使在貞觀十九年(803年)二月初一,進士考試也以《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為題。在唐德宗 李傕死后,唐憲宗在元和待了兩年(807年)中和宴被圣旨關閉,但仍是唐代法定節假日之一。宴會結束后,中和節沒有以前那么紅火,開始減弱,只保留了相關的習俗和活動。五代時,干了兩年(公元912年)中和節那天,侯亮的始祖朱溫賞賜大臣酒和食物。同光二年(924年)李是唐朝末年的皇帝,在這一天祭天神,大赦天下,這是《舊五代史》年的記載“五十年來從未有過如此盛大的儀式”。
到了宋代,中和節只作為一個節日存在,那時人們更重視二月二“挑菜節”遼代的中和節只是一種小規模的皇子宴的舅舅和耶律大石的家庭。明清時期,每年洛陽知府都會帶領鄉紳到萬安山的泉廟舉行祭祀春神的儀式,有的地方對句芒的祭祀已經演變為對太陽的祭祀(太陽星君)還有吃太陽雞蛋糕祭拜太陽的民俗。自從2月2日在元代被確立為龍頭節后,中和節逐漸被遺忘,人們幾乎把這兩個節日混為一談。在《燕京歲時記》年,夫差敦沖,阿清王朝,記錄中和節作為龍抬頭2月2日。
2010年,裘蕓第一個中秋節后,每年農歷二月十四至十六如期舉行2011年,山西裘蕓和永濟的中和節背冰習俗被列為中國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俗活動 編輯本段
節俗
中和節成立后,李碧為節日設計了剪裁、獻農書、獻生子、釀宜春酒、祭祀句芒神等一系列習俗活動。唐德宗設中和節時,明確提出官員要去農書,以示商書。因此就有“數百名官員進入農業書籍,農民提供種子”的傳統。到了大和二年(828年)唐文宗時期,百官上農書后,皇帝還會指派專人抄寫,分發各地郡縣,告訴地方官員注意農業生產。節日期間還有大臣獻春裝的規定,即王公大臣向皇帝獻上新的春裝,以示國家能開創新局面。在宋代,它伴隨著“賜春衣”環節,即皇帝給臣子春裝。裁度”,也就是皇帝把秦兵送給了大臣黎齊。統治者作為一種測量工具,講究公平和準確,所以皇帝顯示他治理人民和世界的權力,并期望他的仆人公平公正地使用他們的權力。除了在節日那天互贈刀子和尺子,人們還互贈裝有綠色膠囊的瓜果“獻生子”按照習俗,人們還會在這一天釀造宜春酒,以祭祀句芒之神,祈求豐收。
明清時期,皇帝會在這一天舉行親農儀式,象征性地給百姓百粒,勸農桑再耕再織。祭祀茍莽也演變為祭祀太陽神,一直供奉太陽神(太陽星君)在太陽宮等地會舉行儀式,人們會來這里燒香祈福有些地方會舉行廟會,還有吃太陽雞蛋糕的民俗。在山西省永濟市的代王昌村,還有一項民間的儀仗隊活動“背冰”,是當地民間的一種社火,相傳始于清朝咸豐年間。所有男人,無論大小,都可以參加村里的運冰活動,表演項目包括下河、破冰、向前爬行等,是模仿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攜帶冰塊滅火破城的戰斗場景。2011年,中和節(永濟背冰)被列為中國 美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宴會
由于唐代中和節的興盛,它也應運而生“中和宴”和“中和樂舞”中和宴由皇帝主導節日前,皇帝會給官員錢,讓他們聚在一起娛樂唐德宗經常在節日當天宴請大臣,并作詩作詞。但中和宴并不是每年都辦,在全國都遭遇了災難、年景不好或者因為節儉,酒席就要收。貞元九年(793年)之后在中和宴上單獨設宴,允許各部門獨立舉辦宴會活動。酒席不僅在首都流行,在地方縣也很流行,中央政府也會給予財政支持。中和樂舞”是中和宴時作為娛樂活動產生的。中和樂和中和舞都是德宗親自制作和創作的眾合音樂是根據王千秀 s 《繼天誕圣樂》,而眾合音樂演奏的是碎樂,屬于九首曲子。然而,正式的中和宴是在唐德宗死后兩年在元和舉行的(807年)被唐憲宗取消了。
文化內涵 編輯本段
中和節是春天前后的一個特色、設立節日來表達中立的理想和重農的傾向,與當時的社會密切相關。唐朝后期,由于藩鎮割據,中央權力逐漸削弱。唐德宗設立中和節是為了拉攏臣民,鞏固君臣關系,加強中央集權。同時,中國視農業為立國之本,中和節的節日習俗也有勸農的象征意義“中和”單詞 quot一個詞 quot是傳統社會一貫的思想觀念。因此,中和節仍然是德宗理想化的追求他治理國家,承擔著從國王到人民的重擔“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云丘山中和節
山西省臨汾市的裘蕓是唐代中和節為數不多的傳承和延續的地方,是祭天的地方、太陽、鄉村和山中拜神是其主要的節日活動。自2010年起,裘蕓首次舉辦中秋節,每年農歷2月14日至16日如期舉行,影響力逐漸擴大。裘蕓以2月15日為中和節,并在這一天舉行儀式“三牲”豬、牛、羊)五個大花饅頭、當地的農作物種子和其他祭品被供奉給玉帝。方圓百里的人們還會自發地去裘蕓,祭拜山頂,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從而形成包子、領五福粥的節俗。2011年,“云丘山中和節”被列為中國 美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作品 編輯本段
唐代是中和節最繁榮的時期,而盧偉 s 《皇帝移晦日為中和節》“皇帝 s心臟不好,節號改為中性”它記載了唐德宗中和節的設立,以及王建 s 《宮詞》寫道“在寺廟前,明天 中秋節,瓊林將通宵跳舞”,描述了當時的盛況。唐德宗和其他大臣也寫詩慶祝節日,如唐德宗自己寫的《中和節日宴百僚賜詩》、李米 s 《奉和圣制中和節曲江宴百僚》、裴度 s 《中和節詔賜公卿尺》等等。李冠澤寫于《試中和節詔賜公卿尺詩》“有老賜的玉尺,能做個好工人,已是萬幸” 描述了當時節日的習俗。在宋代,也出現了許多借助中和節抒發情感的詩歌,如周璧 s 《中和節》、楊萬里 s 《連天觀望春憶毘陵翟園》、劉軍 s 《奉和御制中和節》等。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