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燈是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土、苗、漢各族人民喜愛民間歌舞。是我國西南地區花燈藝術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扎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文化現象和民間表演藝術,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歷史悠久,遍及全縣各村寨、城鎮,其中尤以隘口、清溪、蘭橋、平凱、迎鳳、涌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為最盛。
秀山花燈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于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 秀山花燈是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土、苗、漢各族人民喜愛民間歌舞,她歷史悠久,遍及全縣各村寨、城鎮,其中尤以隘口、清溪、蘭橋、平凱、迎鳳、涌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為最盛。秀山花燈傳統的表演形式有兩種。
其一:“耍燈”俗稱“跳團團”。是由一旦(幺妹子)、一丑(花子)演唱民間小調的歌舞;有時增至三人、四人或六人穿插表演。
其二:“單邊燈”、又稱“單邊戲”。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有生、旦、丑簡單的人物角色,以多首民間曲調演唱的花燈小戲。以上兩種形式均在堂屋或院壩進行表演。
秀山花燈傳統的演出時間,是農歷正月初二至十五元宵節期間的夜晚。每年由本村寨有威望的老藝人領頭組成花燈班子。人員有掌燈四人;二人執大紅圓燈籠、其中一人是花燈班的組織者(俗稱“燈頭”)、另一位是聯系演出的送貼人;二人執六角“吊吊燈”(又稱正燈、金花小姐燈、銀花二娘燈)。演員四人:二人扮演幺妹子、二人扮演花子。掌調一人:負責組織伴奏、伴唱并擔任主要伴唱。伴奏五人:頭鈸、二鈸各一人,馬鑼和大鑼人甕琴(形似二胡的二弦琴)二人。花燈班子組成后,先集中在燈頭家里用竹條、彩紙扎魚蝦、家畜、蔬菜之類形壯的彩燈和吊吊燈。吊吊燈上有六片花瓣,每片花瓣垂懸一串花絮,中間另有仿宮燈式長形燈籠,色彩鮮艷,工藝精巧。掌燈者和演員用竹竿高挑彩燈,既增添了熱烈喜慶的氣氛,又可為夜間開道和演出照明。
秀山花燈演出時有一整套傳統的習俗禮儀。演出前首先要設“燈堂”。燈堂一般設在本村燈班組織者或特別喜愛花燈的人家中。先在堂屋的左上方擺一張方桌,桌上方墻上貼七張長方形紙錢,下面貼七張三指寬的牌位,分別為“正月沖天風火院內位”、“岳王顯主老龍神君位”、“臘光先人位”、“金花小姐銀花二娘位”、“鑼鈸先師鼓板先人位”、“眾姓門中先亡遠祖位”、“唐朝走教一切神祗位”。并在桌上設香、燭、刀頭(一方塊煮熟的豬肉)。
燈堂設好后,執正燈(吊吊燈)的二人站在神位兩旁,燈班成員面對神位站立,便開始舉行祭燈儀式。先唱《安位》、《唱位》、《開光》、《梳妝打扮》,齊唱《起燈》、《大鬧紅燈》調,燈班活動即告開始。
初次出燈要先到本村寨各戶恭賀新禧,然后跳花燈。從正月初二開始的每天晚上,幾乎寨寨出燈,戶戶迎燈,熱鬧非凡,花燈班表演子的演出日程有統一的安排,白天由兩人先到各戶下燈貼,貼上寫有“××花燈一撲,慶賀上元,眾燈友拜”。晚上出燈前,先在燈堂點燭化紙唱《請燈》調,然后出發。途中,由下貼的人手執寫有“慶祝上元,××花燈”字樣的大紅園燈籠前導,領著花燈班子前進,緊接兩盞吊吊燈和各種彩燈,簇擁著到各村各戶表演。
表演內容按主家接燈的要求,由燈頭和掌調安排。如主家沒有燈堂就表演《參燈》調。若主家紅燈高掛、大門緊閉、門外外凳上放有紅封彩禮,花燈班就先唱《開財門》;待大門開后再進堂屋表演其它內容的節目。若主家是接“孝福燈”(老人去世三年后才接燈),必須表演《二十四孝》、《十二大孝》。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之家,就表演《送壽月》。主家是行醫者,就表演《參十代名醫》。主家是五匠或供有佛教、道教神位,就參師、參壇唱《參神》調主家立新房,就唱《鬧華堂》。此外,主家還可以另點節目表演。演出結束后,主家都要給花燈班子一些彩禮或請吃勞糟、糍粑和飯菜。辭別主家前還要表演《采茶》、《謝酒》、《謝飯》等曲調。
有時花燈與龍燈在途中相遇,龍燈要給花燈“上油”,花燈也要給龍燈“上燭”。有的花燈班就站成品字形或四方形,讓龍燈穿舞,示意“一品當朝”、四季平安“,互表友誼。共慶佳節。如果花燈不給龍燈上燭,龍燈就可能將花燈圍住。這時,花燈班子必唱《龍纏燈》調,然后,龍燈才節節拆開。如果龍燈仍圍著不放,花燈班就會用兩盞燈籠掛到龍頭、龍尾上,并唱《斬龍》調,或用白帕甩到龍頭上,意謂斬了老龍,這是雙方極不禮貌的行為。
每晚跳燈結束返回燈堂時,還要燒香化紙齊唱《安燈》調?;粢话闾皆龉澓蠼Y束。結束時要舉行“燒燈”儀式:燈班全體聚集在燈堂內,先“下位”(取下供奉的花燈神位)。然后由燈頭和掌調領唱《收調》(又稱“會調),即將春節期間所跳花燈曲調各唱一段。接著”“辭神”(即辭別主家敬奉之神),“下妝”(幺妹子和花子邊唱邊脫去跳燈時穿戴的服飾),“送燈”(從燈堂送花燈神出大門)。最后將燈籠、神位送到河邊或溝邊燒化,并將跳花燈的道具、服飾從火上拋過,以求跳燈人平安。至此,一年一度的跳花燈活動方告結束。
編曲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后受滇戲等大戲影響,花燈戲藝人在改進情節比較曲折復雜的劇目時,也吸收相關曲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創立了花燈戲新調。新編的燈調采用曲調連接的編曲方式,具有板腔音樂的某些特點,適合演出傳統大戲。除此以外,秀山花燈戲的曲調還有各種民歌小調,在整個劇種中占有重要地位。
動律
花燈戲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燈舞蹈的基本動律特征是"崴",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觀者看花燈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團",也就是說腰、胯的扭動幅度是否大,是否靈活協調、體態自然。而尤為重點是體態自然,腳形不繃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態要隨腳步自然擺動,像柳條飄舞,故"崴步"的手式叫"風擺柳"。
崴步是花燈"舞步"的基礎。"崴"時,腰、胯的扭動要配合膝蓋左右曲伸,胯的扭動要大一些。除此"崴步"還有"等點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螄轉背"等崴步動作。這些動作中腰的動態又要突出一些?;舻母鞣N"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對應,如"正崴"的樸實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驕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潑,"蹂踩步"的柔韌舒展。"小崴"的輕松活潑,"大顛步"的潑辣穩健等。
花燈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獨具特色的,其中有"轉步"和"跳步"。"轉步"有"崴掖步轉"、"蓋扇反花轉"、"雪花蓋頂轉"、"小魚抱水"、"巖鷹展翅"、"鴛鴦汲腿"等;"跳步"則有"跨跳"、"側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劃步"、"鯉魚穿江"、"烏龍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動作配合,表現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種種變化。如"手中花"有"平繞花"、"下挽花"、"挑繞花"、"后翻花"、"雙繞花"、"側甩巾"、"小甩巾"、"背巾"等。"扇花"則更多了,據說有70多種變化,有的名稱也特別富有詩情畫意,如"懷中抱月"、"蜻蜓點水"、"金絲滾繡球"、"雪花蓋頂"、"鳳點頭"等。這些安排在花燈戲中更增添了花燈戲的歌舞色彩的情調、韻味。
音樂
秀山花燈以歌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風格獨特而膾炙人口,廣泛流傳。著名的花燈歌曲《黃楊扁擔》、《一把菜籽》等,就登上了全國的大雅之堂,享譽國內外。
秀山花燈音樂,除外來的音樂成分外,還融合了當地的民歌、山歌、小調、戲曲等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當地民族風格、風情的音樂形態,旋律優美、轉調新穎、結構規范、節奏鮮明,富有舞蹈性,給人以詼諧風趣、喜慶歡樂之感。
形式

秀山花燈
經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有:花燈二人轉(兩人表演的單花燈)、雙花燈(四人表演的雙花燈)、花燈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燈)、花燈戲(?。┑取?/span>表演中,演員演唱的歌詞叫花燈詞?;粼~濃郁的鄉土氣息,陳述內容,表達情節,抒發情感,吸引觀眾。其中,有些花燈詞吸收了漢族的一些民間小調以有采茶戲、花鼓戲等地主戲曲原唱詞。
除花燈戲外,表演只有一旦一丑兩個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賴花子或別的名字。跳時,幺妹子頭梳長辨,身穿大襟羅裙,右手執綢邊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著丁丁步,載歌載舞,表演天真活潑、詼諧、潑辣的角色。賴花子則把頭巾扎成"半邊月",身穿對襟衣,腰系紅綢帶,手拿大蒲扇,踩著矮樁步,用"風擺柳"的動作圍著幺妹子轉,表演滑稽、詼諧的角色,唱詞句型靈活,可長可短,既可長篇道上演唱,臺下幫腔,演員與觀眾互相交流,融為一體。
花燈二人轉
這是秀山花燈的主要表演形式。從表演中幺妹子和賴花子的地位看,它不同于全國其他地方流行的"二人轉",而是具有地地道道二人跳"門斗轉"的特點;是對"跳團團"的繼承,是男的圍著女的轉、丑的圍著美的轉、矮的圍著高的轉。女的、美的、高的在中心地位,以"雙腳并立回正身",保留著明顯的原始女性崇拜的特點。
雙花燈
即由二男二女(二丑二旦)同時歌舞演唱。主要用來表現熱鬧、喜慶等較大場面,如《雙采茶》、《大鬧紅燈》、《鬧華堂》等,就是用雙花燈形式來表演的。有的地方在表演中加入了"花子打岔"、"翻廠子"等表演和民間雜技藝術,從而增添了熱烈氛圍和樂趣。
花燈群舞
是從"花燈二人轉"發展而形成。是近30多年來專業文藝工作者辛勤研究探索的結晶,是人民群眾所喜愛的表演形式,也是與新時代銜接得最密切的一種表演藝術。其表演形式是由二女二男、四女四男、多女多男來進行表演的較大型的花燈歌舞,演出要有專業舞臺。
花燈戲
秀山民間傳統的花燈戲,又稱"單邊戲",也稱"花燈歌舞戲"、"花燈小戲"。秀山花燈戲是由載歌載舞的秀山花燈派生出來的一個劇種。其形成時間可追溯到清末民國初年。在當時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秀山邊沿地區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相繼傳入了辰河戲、陽戲、燈兒戲、京劇、川劇等劇種。一些花燈藝人受到啟發,創編了一些時間在10―30分鐘,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節短小單一的折子戲。
秀山花燈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
在秀山花燈中,設燈堂是帶有濃厚傳統儀式的表演活動?;舭嘣诔鰺羟埃家O燈堂,供奉"金花小姐"、"銀花二娘"神位,由燈師傅點燃香燭、燒紙錢敬奉花燈神,祈求、保佑跳燈人諸事順利,平安吉祥。祭拜儀式后,就在燈堂又唱又跳。由燈師傅先領唱《安位》、《唱位》、《開光》,其后,齊唱《起燈調》,并將要演出的曲調唱一遍。請燈儀式結束后,花燈班就可外出跳花燈了。
跳燈,是秀山花燈的主要演出活動?;舭喽际窃诮訜羧思业奶梦?、院壩跳。先唱《觀燈調》、《祝賀調》,臨走時唱《謝主調》。
辭燈,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燈班就在河邊壩子舉行辭燈儀式,祭拜神靈,演唱《送燈調》,由掌調燈師傅領唱一遍春節期間所有演唱的花燈曲調(稱收調)。然后焚燒花燈及神位,并將跳燈人的衣服從火上拋過,祈求跳燈人一年平安。
花燈小戲主要分布在秀山的蘭橋、溶溪、峨溶一帶,主要劇目有:《牧童看?!?、《看牛下棋》、《三媳敬壽》、《箍桶匠》、《小媳婦》、《盤花》、《表妹盤花》、《老伴盤花》、《三碗飯盤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 《徐氏做媒》 、《玉樂瓶》、《下南京》、《賣花記》、《五杯酒》、《三碗飯》、《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鬧江州》、《陳姑趕潘》、《四季景》、《萬花池》、《寶兒摟姐》、《裁縫偷布》、《劉胡子哥哥下棋》、《打漁救生》、《王大娘補缸》、《百花贈劍》、《安安送米》、《送報條》、《鬧五更》等30余折。這些小戲大多是反映人民群眾勞動、愛情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活潑輕松、風趣詼諧的特點,鄉土氣息濃郁,內容雖然單調粗淺,但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在長時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燈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戲劇性、模擬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眾性等特征,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搶救、保護秀山花燈,對于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促進土家族民俗音樂舞蹈藝術及其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